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嚴震生/比亞弗拉獨立運動再起?

.嚴震生/比亞弗拉獨立運動再起?
.朱宗慶/與「年輕」為伍
.李清志/尋找秘密基地
.陳立恆/分寸,台灣與世界之間的距離
.葉丙成/台灣,不該再漠視「人」的價值
.葉銀華/台塑集團以後會變怎樣?
.蘇蘅/反智的總統與美國媒體的堅持
.薛承泰/共享經濟會成為共產主義3.0嗎?






嚴震生/比亞弗拉獨立運動再起?


2017-05-29 00:11 聯合報  嚴震生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最近的報導,大約五十位上街遊行的比亞弗拉獨立運動Biafra Independence Movement,BIM人士遭到奈及利亞警方逮捕,理由是他們的行為有可能會破壞當地的和平秩序。
今年五月卅日是比亞弗拉宣布獨立的五十周年紀念這個在奈及利亞東南部伊波族Igbos占絕大多數的地區在一九六七年時企圖脫離剛獨立才七年的奈及利亞,自行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但經過近三年的血腥內戰、上百萬比亞弗拉平民在戰爭中因饑荒餓死,這場悲劇才告收場。比亞弗拉軍民在極為不對稱的戰爭中英勇作戰,最終仍是寡不敵眾,即使西方媒體大都同情它的「自決」訴求,卻無法改變國際政治的現實層面,伊波人還是被迫回到聯邦制度下的奈及利亞。
伊波族是奈及利亞超過兩百五十個族群中的三大族群之一,卻是相對人數最少的一個,北部的豪沙—富蘭尼(Hausa-Fulani)近三成,西部的猶魯巴(Yoruba)超過兩成,伊波僅百分之十八。三大族群中,豪沙—富蘭尼絕大多數是穆斯林,猶魯巴及伊波雖有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但在英國殖民前屬不同的政治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文化及方言。英國將這三大族群放在同一殖民地內,迫使奈及利亞在獨立時,僅能選擇聯邦體制包容矛盾與分歧。
許多伊波人在英國殖民時期,離開家鄉到奈及利亞另外兩個地區闖天下,無論是做生意或投入律師及醫師的專業,表現往往超越在地人,創業致富,被當地的族群嫌厭。奈及利亞獨立後,伊波族擔任政府文官及軍官的人數,遠高過其他人的比例,讓他們產生優越感,也引發其他族群的反感及怨恨。
一九六六年奈及利亞發生兩次流血軍事政變,第一次的政變原先僅是軍人對文人領導的聯邦政府不滿,參與政變的軍人來自各個地區,但政變後的領導人為伊波族,且政變中被殺害的政治人物,包括聯邦政府的總理、北部及西部兩區的地方總理,兩位屬於伊波族的聯邦總統及東部地方總理,都倖免於難,被認為是伊波族的政治奪權。半年後又發生第二次流血軍事政變,發動者為來自北方的軍人,住在北方的伊波族成為報復對象,許多擔心生命財產安危的伊波人選擇回到東部。一九六七年五月聯邦政府將全國由四個地區分成十二個省,東區分成三省,伊波族集中於一省,享有絕對多數,但卻喪失了另外兩省的優勢,最終東區領導人宣布比亞弗拉獨立。
由於非洲團結組織以維持非洲新興獨立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為基本原則,而其他國家也擔心若支持比亞弗拉,是否間接鼓勵國內類似分離主義運動的訴求,因此都力挺奈國的聯邦政府,只有四個非洲國家給予比亞弗拉外交承認。西方國家中,英國及蘇聯提供聯邦政府武器,法國因想要弱化英語國家的影響力而選擇承認比亞弗拉。當聯邦政府軍封鎖比亞弗拉的海港、逐漸包圍這個地區切斷它與外界的聯絡後,伊波人因饑荒而面臨種族滅絕的慘寰悲劇,最終僅能放下武器,不再負隅頑抗。
內戰後伊波族並沒有遭到叛離分子應受的懲罰或報復,但始終被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他們仍然有強烈的優越感,也難怪在內戰結束近半個世紀的今天,還有成千上萬的人走上街頭,支持分離主義,但獨立建國的主張和行動在今日最多僅是新聞的一則報導,其「自決」的理想已不可能實現。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