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068/web/ 

◆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從沈慶京的浮誇陷阱中逃生了嗎?
◆  聯合報黑白集/西瓜也能當部長
◆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2024-09-03 02:43  經濟日報/ 社論
進出口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國內查獲來自新南向國家學生來台從事風化行業,引發外界對新南向政策質疑。政府說法是台灣已成為新南向國家學生優先選擇就學的目標,不應將特定的染黃事件,全面否定新南向政策成果。

政府說法雖然也有些根據,但不可諱言的是,國內各部會為了爭取新南向績效,紛紛推出各項優惠政策。過去也曾發生為吸引新南向國家觀光客,政府大幅放寬簽證規定,甚至還提供觀光補助;但由於把關不嚴,因而發生以觀光名義,來台灣從事不法行業而形成治安漏洞。所以此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情形絕非個案,而且是層出不窮,政府實有必要重新檢討。

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力推的政策,主要是要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有別於原先南向政策包括16國,新南向共涵蓋18國,包括東協十國、印度等南亞六國,以及澳、紐,並強調在需求導向下,追求互利雙贏

然而新南向推動八年以來,雖然近年來台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成長,投資升溫,甚至台灣在東協的投資已經超過中國大陸,而成為台灣海外投資最重要據點。但政府絕不可沾沾自喜,將其歸因於新南向政策奏效;因為台灣前進新南向國家主要是因為美中貿易戰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並非由新南向政策所驅動。

新南向的措施是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以及全球供應鏈劇變之前所制定。目前賴政府大致上仍延續執行,並未推陳出新;未來如果還是一成不變,不但舊有沉痾難以改善,持續推動成效也會大打折扣,必須進行大幅調整。

首先,新南向政策標榜「一國一亮點」,但是資源卻集中在少數熱門國家。例如東協仍是集中在台商投資較多的國家,南亞幾乎完全以印度為主,許多冷門國家不但找不出亮點,可能連接觸的機會都很少,甚至與台灣的關係不進反退而更加疏離。例如去年發生國人被誘拐至柬埔寨事件,但政府卻束手無策而無從協助的尷尬情況。

基於此,政府應全面盤點目前新南向政策執行概況,為避免過去誇大不實的範圍,必須重新界定新南向的範疇。另外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在美國主導「友善外包」的帶動下,東協及印度成為全球投資新亮點,與台灣的經貿連結因而改變,所以也必須順勢調整。

近年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熱潮,與先前台商投資動機、市場導向,以及產業分布,均不盡相同。所以必須根據目前台灣海外投資的特色,以及當地國的條件,因地制宜提出完整的規劃,並強化與國內的連結;進而推動各國建構新的投資保障及租稅協定,以加強對台商的保障。

另外新南向政策也必須與未來政策相結合,才能發揮綜效。例如目前經濟部力推的「境外關內」,以及「境內關外」的政策,迄今仍限於架構,欠缺實質內容,然而新南向國家絕對是可以切入的重點。

以「境外關內」而言,目的是要在海外建立台灣的高階製造園區,目前是先在海外尋求合適基地著手,但由於台灣前進當地產業與規模未確定,在定位不明下,很難得到地主國的全力支持。未來應先針對雙方之重點需求,制定投資細項規劃,並以台灣在新南向投資持續增加的現況,做為談判的籌碼,以爭取更佳的條件。

而在「境內關外」方面,除了吸引外國製造業加碼投資台灣外,重點應在提升服務業水準,以台灣美食、名品、醫美,以及養生等特色,吸引海外高端消費者。新南向國家不但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地區,也聚集全球約六成穆斯林人口;未來必須針對不同客群需求推出客製化措施,並進行差異化行銷,才能進一步提升新南向政策成效。













聯合報黑白集/西瓜也能當部長


2024-09-03 02:32  聯合報/ 黑白集
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接任交通部長。圖/行政院提供


李孟諺因緋聞下台,接任其交通部長的陳世凱,唯一的行政經驗是三個月的「行政院發言人」。對此任命,連民進黨內都傳出「小孩玩大車」之譏。卓榮泰內閣用人之「大膽」,令人大開眼界。

過去交通部長一職,就算不是公務體系或技術官僚出身,至少要有一定的行政資歷。而陳世凱,除了極短的行政院發言人經驗,就只當過三屆「台中市議員」和民進黨黨職。十二年議員,僅兩年在「交通及地政委員會與聞交通事務專業與經驗兩者俱缺,他能否勝任交通部長職,是個大大的問號。

卓榮泰大讚陳世凱,說他「解地方交通建設」。但交通部長解地方交通就夠嗎?交通部是攸關民生的大部,下轄運輸、郵政、氣象、觀光四大業務,具高度專業性,也掌握龐大建設預算。除非卓榮泰自己也搞不清交通部業務,否則他的推薦詞也太瞎了。

陳世凱唯一「亮眼」的,是背景強大。他和賴總統同屬新潮流系又是立院前副院長蔡其昌子弟兵,學生時代就是民進黨青年軍,「根正苗綠」的典範。陳世凱的任命,意味有功必賞,更是姓賴就信賴」。

這個人事案,和姚立明被提名「司法院副院長」,可相媲美。對民進黨而言,能力操守不重要,只要顏色對了,任何位子找個西瓜都行。萬一當不好,推給在野黨就行了!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從沈慶京的浮誇陷阱中逃生了嗎?


2024-09-03 02:38  聯合報/ 社論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中)因涉京華城弊案遭控貪汙收賄、圖利遭檢察官聲押禁見,台北地方法院裁定無保請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兩日夜的漫長偵訊,台北地檢署以京華城案聲請羈押柯文哲遭北院駁回,柯文哲無保請回。北檢大動作搜索,卻提不出足以一槍畢命的貪瀆證據,它草率出擊無功而返。但從前副市長彭振聲遭收押,及都發局前總工程司邵琇珮列同案被告,說明柯市府確有官員涉及不法;至於柯文哲能否完全脫身,仍有待後續偵辦。

北檢趁民眾黨假帳風波偵辦柯文哲京華城案,或許以為可以「一舉數得」;但幾案併查,卻反而引起反效果。一則柯文哲是第三大黨主席,草率搜索乃至收押上銬,都容易引起「政治迫害」的批評;二則偵訊過程漫長,讓柯文哲有理由拒絕接受疲勞訊問,更可能引發侵犯人權的質疑;三則民眾黨號召小草在地檢署外集結抗議,電視進行即時轉播,都讓偵辦的壓力破表。司法如果無法守住「程序正義」這道防線,其結果即難以取信於民。

從目前的發展看,檢廉已收押威京集團總裁沈慶京和市議員應曉薇,並查獲其間四,五○○萬元的金流,意味柯市府給予京華城高達八四○%的容積獎勵確有不法,不符合都市計畫法和都更獎勵的規定。問題是,市府通過此案,究竟是由柯文哲親手指示交辦,或是彭振聲和其他都委會官員從中上下其手,則顯然未查明,至少還未查到流向柯文哲的資金

檢方近日偵訊證人身分的陳佩琪時,曾詢問其帳戶中有不明金錢流動;陳佩琪辯稱,有些是其亡父手尾錢。事實上,以京華城這樣耗資數百億元大型建案,若關鍵決策者僅獲數百萬元酬謝,未免太不相稱。何況,應曉薇只是居間穿梭協助開「便當會」,都獲得沈慶京四千多萬元厚禮相待。柯文哲稍早對此案脫口說出,「對啦圖利,但金流呢?」這句「金流」,就是檢方最需要突破關鍵

京華城案引發如此嚴重的風波,主要就在柯市府給了威京集團顯不相稱的容積獎勵,亦違背法令規定。目前看來,有人拿了錢,有人尚待調查是否涉貪。除此之外,此案其實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議題需藉此討論釐清,那就是建築改建的外部成本及社會成本問題:我們的建築完全不需要年限規範嗎?企業主可以任意用商業為藉口,將仍屬新穎的建築拆掉改建嗎?

京華城僅使用了十八年,即被拆除,只因業者推稱商場地點欠佳,導致連年虧損。然而,京華城當初這座以 L 型建築結合球體的結構,出自國際名建築師之手,當時威京集團也宣傳得極其自豪。誰料,營運一不如意,就急著將名家手筆拆毀。這種「商業高於一切」的態度,被郝龍斌市府擋下,卻在柯市府手裡放水,獲得高容積獎勵。

沈慶京虐待建築惡行不止此一樁。他在信義計畫區所建美輪美奐的「亞太會館」,僅建好十三年,也很快以營運欠佳為由拆除,改建為今天號稱全台最貴豪宅陶朱隱園」。此人風格浮誇,無意務實經營,卻不斷利用建築改建來快速提升收益殊不知,在此過程中,為社會製造了龐大的建築廢棄物;若加上其中建材生產運送及興建所產生的資源浪費,其實都在破壞環境的永續,也缺乏公益性。以柯文哲的聰明,卻看不出這一點,還輕信威京集團所宣傳的韌性城市智慧城市等詞令,給予它綠建築獎勵

從這點看,就算柯文哲未收取賄賂而逃過一劫,但他任市府官員在威京集團威逼利誘下放水,讓不肖商人不斷利用改建圖利,仍難逃昏庸之譏。沈慶京布置了一個浮誇陷阱,柯文哲就掉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