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經濟/浩鼎事件對資本市場的啟示

.聯合報社論..長照與年金:蔡英文的頭兩道難題
.聯合報黑白集.翁啟惠的誠信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浩鼎事件對資本市場的啟示



經濟/浩鼎事件對資本市場的啟示


2016-03-28 01: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浩鼎解盲失敗後,一連串事件引發重大爭議,對於生技新藥業的發展投下震撼彈。目前牽涉在其中的,大都是力促2010年6月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相關人士。政府為該條例提供相當優渥的租稅優惠與便利,也為台灣創造一項新興產業,但是新藥業掛牌後,卻發生股價大幅波動、相關人士由家人持股、資訊揭露不明、股權隱藏、內部人在高價出脫持股等爭議,更有涉及內線交易、炒作等疑似違反證交法之情事。
以目前的發展,浩鼎事件對於生技新藥業的影響絕對高於之前的基亞事件,因此有必要從浩鼎事件探討主管機關的管理制度、相關措施,使更加完善,對投資人保護更周全。至於上述爭議事件則由檢調單位、監察院處理,以恢復生技新藥業的發展空間。
浩鼎事件對於資本市場制度的啟示,首先是交易面。浩鼎並非信用交易股票,所以不能融券放空,但因其是富櫃五十ETF成分股,所以是借券標的;一般投資人習慣向證券商融券,而外資與機構投資人則傾向借券賣出,對浩鼎投資人的交易形成不公平。
浩鼎在2月解盲失敗前,其借券賣出數量最高達7,000餘張,相對浩鼎每日平均交易量是相當高的。為了公平起見,又不限制交易與ETF發展,我們建議主管機關對於指數ETF成分股,應自動開放為信用交易之標的,讓各類交易者有公平的交易環境。既然能選為指數成分股,已足以代表其市值與產業地位,因此只要證券商做好風險控管,該股票即可成為信用交易標的。
其次,一些高股價的生技新藥股在掛牌前,股本皆有相當膨脹,而在增資過程中,實質內部人與控制者,為了避免掛牌後之集中保管規範、交易的限制(包括持股轉讓、內線交易與炒作),以及避免相關資訊揭露與課稅的要求,有可能會將股權做更多帳戶的配置,同時,很多帳戶是掛在外資或外國銀行信託名下,讓主管機關很難知道其最終受益人;但生技新藥業往往可以將專利轉變成巨額獲利,因此建議主管機關對於內部人與前20大股東,不管其組織形式或資金來源,務必掌握最終受益人,而將相同控制來源或持股,一起納入規範,並充分掌握掛牌前資本形成的發行對象。
再者,為了避免內部人在公司掛牌後,趁高價大賣持股,因而有集中保管的規範。對於需要集中保管股份的內部人,在一般公司是指董事、監察人、持股10%以上股東,而科技事業則包括董事、監察人、持股5%以上股東,及以專利權或專門技術出資而在公司任有職務並持有公司申請上櫃時已發行股份總數達0.5%或10萬股以上之股東。生技新藥業屬於科技事業,因此不必受成立年限、獲利能力限制,使得很多沒有營收的公司可以掛牌。
為了要執行上述集中保管的規定,主管機關一定要掌握內部人與有控制力者,所掌握的全部持股帳戶,一起納入規範;並且建議對科技事業內部人與大股東之集中保管的股數、保管期間應該更為嚴謹,畢竟這些公司的掛牌並非看財務條件,而是做一個未來的夢,但成長的夢往往波動甚大,因此有需要對內部人與大股東有更嚴格要求。股票市場不能允許投機分子印股票來換鈔票。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是生技新藥業資訊揭露與一般投資人的風險意識。生技新藥業有關新藥市場規模的估計、各開發階段的成就要件,要讓投資人充分認知,最重要的不是只傳輸遠景的夢,而是下方風險的告知,主管機關務必有更詳細的規範。此外,主管機關要以浩鼎、基亞事件為例,對於一般投資人進行宣傳,讓大眾瞭解生技新藥業的特性。

聯合/翁啟惠的誠信危機


2016-03-28 01: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翁啟惠捲入浩鼎風波,他雖從海外發出聲明,但語焉不詳,非僅無助釐清疑點,反而平添外界質疑。對此,翁啟惠若要安然脫身,恐怕唯有誠實以告,別無他途。
作為新藥技術的提供者,翁啟惠在浩鼎事件中受到的批評,主要是其說詞前後不一所引起的誠信爭議;這和其他浩鼎大股東可能涉及的炒股疑雲,略有差異。因此,翁啟惠必須就自己的角色以及女兒入股之來龍去脈提出翔實說明,不可隱遁,才可能取信社會大眾。
翁啟惠必須釐清的疑點有三:第一,翁郁琇當初購股的資金既然是來自父母贈與,這和翁啟惠夫妻持有股票有何差別?第二,當初這項專利技術移轉給浩鼎,是由中研院依規定辦理授權金及權利金,翁院長也宣稱未收取任何報酬;最後,為何卻以女兒名義大量持股?第三,浩鼎大金主尹衍樑列名今年院士候選名單,究竟是透過什麼程序提出?有無酬庸之嫌?
翁啟惠平日行事低調謹慎,上任九年半來,甚少成為新聞焦點。正因如此,他在浩鼎解盲前後的大膽談話,才會讓外界感到意外,其財富之雄厚更讓人驚訝。對此,翁啟惠強調「如果重來,會更謹慎」;問題是,當風波已經掀起,即不可能有「重來」的機會。目前他收拾殘局的最佳策略,只有「誠實,誠實,再誠實」;因為他的身分不只是科學家,更是中研院院長,絕不能把最高學術機構的名聲拖下水。

聯合/長照與年金:蔡英文的頭兩道難題


2016-03-28 01: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前往考試院拜會院長伍錦霖,針對年金改革一事雙方人馬閉門座談,
會後台大教授林萬億(圖)轉述,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已指示,
將設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由陳建仁擔任委員會主任委員。
記者鄭超文╱攝影

五月即將成為台灣第一位女總統的蔡英文,心裡應該十分清楚:她即將接手治理的,是又老又窮的台灣。
兩年後,台灣就要步入高齡社會,十四%以上的人口是老人,失能長者的照護將是沉重負荷。長期照顧制度患寡又患不均,而國庫卻是山窮水盡,各式年金的潛藏負債即高達十七兆,台灣主要的退休基金將在蔡英文總統任期內出現虧損黑洞,軍職退撫甚至會破產。
長照與年金,是台灣人民最大的焦慮。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天刊出的「廿年民主路台灣向前行─實現社會正義」專題中,最新民調分析,五十歲以上熟齡世代最期待政府優先處理的社會議題就是長照制度;廿到四十九歲的青壯世代,最關切的議題是年金破產危機。
這正是「老不起的台灣」的真實寫照。中老世代擔心老無所養、老無所終;青壯年則擔心經濟安全,愈來愈多退休人口支領年金,等到他們也老了,要拿什麼養老?又老又窮的台灣,等著蔡英文拆解長照與年金危機的引信,但改革沙漏裡的剩餘時間已經不多。
新執政團隊必然也感受到這個迫切的危機,就任前已針對長照及年金改革頻頻出招。蔡英文拍板,決定長照財源採稅收制;年金改革則由陳建仁領軍,在總統府設立「年金改革委員會」,一年內將改革方案送入立法院。
新執政者積極任事固值得欣慰,但宣示能否做到,仍令人擔心。首先,政府必須把改革步驟講清楚,勿再用模糊話術打迷糊仗。以長照為例,蔡英文推翻馬政府的「保險制」規劃,將改採「稅收制」;但準閣揆林全又說「經濟不好不加稅」,這豈不矛盾?不加稅,又不辦保險,難道長照不花錢就能開辦?對此,蔡英文說就是「加遺贈稅及營業稅」;林全則稱,指定用途稅不能視為「加稅」,因為不是拿來改善政府收支。這是什麼神邏輯?如此含糊,就能安工商業者的心,又讓反加稅者噤聲嗎?
根據本報系民調,長照財源支持「保險制」的民眾其實多於「稅收制」,交叉分析,即使綠營支持者傾向保險制的也更多。可見,民眾投票給小英,其實對她的政策並不十分了然。在這種情況下,當新執政者要實現「政策牛肉」時,民眾的支持度強度恐怕就會下降,這勢必迅速消耗掉其人氣。也因此,許多學者建議,新政府要推動社會改革,第一要務就是要「溝通、溝通、再溝通」;這實是中肯之言。
以蔡英文視為「重中之重」的年金改革為例,外界不免質疑:「陳水扁、馬英九做不到的,蔡英文行嗎?」蔡團隊目前的作法包括:提高改革委員會層級至總統府,高於馬當年的「年金改革小組」設在行政院;軍公教退撫與勞保全盤翻修,不針對特定族群開刀;所有資料及會議上網直播,公開透明以贏得信任。這些,都是可喜的改變;但令人憂慮的是,「一年內完成」的承諾,風險極高。
陳建仁日前拜會考試院時,考試院對馬政府年金改革失敗的原因作出總結:雖開了一百場說明會,卻限時四個月就要端出方案,「缺乏溝通、無法化解誤會」,整套年金改革計畫也就前功盡棄。如今,蔡團隊以一年溝通,是否強過馬政府的四個月,尚難斷言。單以蔡團隊師法的瑞典而言,該國單一年金制度不如台灣軍公教勞農國分立的複雜,卻都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凝聚共識;而以台灣年金沉痾之深,真能在一年內速戰速決嗎?
台灣民主廿年,多少次轟轟烈烈宣示的社會改革,最後都功敗垂成,只能淪為下次大選重炒的舊菜。但無論如何,既衰老又窘迫的台灣,已禁不起一再的蹉跎;長照建置與年金改革,已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緊要關頭。解救又老又窮的台灣,蔡英文面對歷史任務果真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