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大法官這一槍
.經濟日報社論.操控匯率 美國才是元凶
經濟/操控匯率 美國才是元凶
2017-02-10 02: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近來一再宣稱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國家,控制匯率,以低估的匯率來擴大對美國出口,導致美國產品不容易賣到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工人不利,因此要求其他國家減少對匯率的操控。
大家都知道,美元是全球通行的貨幣中,交易量最大的一種,而且被絕大多數國家當做發行準備的一部分,稱之為關鍵貨幣(key currency)。在各國的外匯市場,美元是一種商品,其價格(即匯率)是由美元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依據供需理論,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控制匯率,都只能是一時的,比方說,當日本刻意壓低匯率時,雖然短期內可以增加出口,但是當出口增加,賺進更多美元時,美元供給增加,就會造成日圓匯率上升,所以在浮動匯率制度下,長期控制匯率是不容易的。如果日本決定要長期壓低日圓匯率,就必須在賺進美元時,發行更多的日圓來買進美元,如此日圓的供給就會增加,造成國內通膨壓力。如果想要再減少日圓的供給,就必須進行沖銷,即發行債券來收回日圓,如此又會降低債券價格,提高利率,對日本國內經濟不利。
但是,現在川普完全不相信自由浮動匯率這一套,或是完全聽不進去,只想一直去要求其他國家提高匯率。其實美國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美元在全球的數量供給,比方說調降美元利率,讓美元流向全世界,在美元供給大量增加的情況下,匯率自然就會降低,對美國的出口就會有幫助。
除了調整利率以外,另外一個影響匯率強勢與否的重要因素,就是國際上對於該國經濟表現的預期。現在川普準備以減稅的方式,刺激美國經濟;同時,又強勢要求美國企業及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相對於日本與歐盟的經濟表現,國際上似乎對美國經濟更有信心,大家想要持有更多美元是很自然的事,因此美元就會更為強勢。這是經濟體系自由運作的結果,難道川普會不知道?我們相信川普一定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但是他很擔心美元走強,會妨礙他重建美國,因此要求其他國家不得操控匯率。因此他才是試圖影響匯率吧?
其實,在2009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就開始實施大量的貨幣寬鬆政策,俗稱QE。在大量發行美元的情況下,導致美元匯率下跌,美國出口增加,使美國的經濟迅速回溫。而在美國帶頭下,歐盟、日本及其他國家也競相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希望以調降匯率的方式,來促進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由於各國都想競相貶值,因而引發貨幣戰爭。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競相貶值的源頭,不就是因為美國採取QE政策所導致的嗎?
另外,因為全世界都是用美元交易,而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貿易量增加,對於美元的需求會一直增加。而美國做為發行美元的唯一國家,就不斷的出現逆差,以便把美元放出去給國際上使用。雖然美國長年面對貿易赤字,但是美國等於用紙張印成的鈔票,去與其他國家交換可以使用的商品或服務,其實這對於美國人而言當然是好處多多呀。
最後,我們還是要說,美國做為關鍵貨幣的發行國家,一方面應該要保持幣值的穩定,以爭取國際上對美元的信心,而就美元價格波動的歷史來看,美元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另外,美國也必須持續維持逆差,以便提供國際上更多美元,以融通國際上的交易。
當然,美國想要增加其出口也無可厚非,但是一個國家是否有能力出口,應該決定於其產品的品質與價格,也就是決定於其生產力,而不應該利用匯率的波動來刺激出口。當川普一直指責別的國家在操控匯率時,其實就顯示川普是想透過政治力量去影響其他國家的匯率,這不就證實真正想要操控匯率的是美國自已嗎?
聯合/大法官這一槍
2017-02-10 02: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法官會議認定,所得稅法規定薪資所得只能定額扣除成本的條文違憲,打破長期以來薪資所得者和執行業務所得者不公平的課稅規定。 本報資料照片
大法官會議認定,《所得稅法》對薪資所得者設定十二萬八千元的「法定扣除額」限制為「違憲」,應該檢討修法。這一槍,擊中了長期以來台灣「國家主義」式的稅政心臟,也為薪資階級吐了一口冤氣。
這次釋憲是由兩個職業截然不同的人分別提出,因此別具意義,一位是名模林若亞,一位是大學教授陳清秀。前者將她工作所需的「治裝費」列為成本,卻遭國稅局否決而追稅。後者希望將教學及研究而購入的書籍等費用扣除,卻為法所不容;但其學生當上執業律師,卻能以「執行業務」為由減除種種成本和費用,陳清秀認為兩者顯不公平。
說穿了,十二萬八千元的「法定扣除額」,就是政府為薪資階級打造的「天花板」。只要是上班族,就得在這個矮天花板底下報稅,不管你是不是伸得直腰。這次大法官會議認為,稅法要求薪資族只能定額扣除,而執行業務者卻可就實際工作支出列舉申報,這是差別待遇,不符合憲法規定的平等精神。
政府之所以設置「法定扣除額」的天花板,原因無他,這種方式只在方便稅捐稽徵單位的作業,而不問稅賦的公平與否。事實上,台灣薪資階級作為國家財稅的主要貢獻者,一直是群沉默的羔羊,默默忍受政府拔毛,卻未因此換取到公平待遇。林全最近談到稅制改革,滿口關切的都是企業,根本不曾想到薪資階級。
大法官這一槍,直擊稅政心臟,林全只得面對,無法閃躲。
聯合/砸一兆元能買台灣生機?
2017-02-10 02: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預告推出「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方案。中央一說話,地方無不摩拳擦掌,展開搶錢大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總統最近頻頻強調拚經濟,其藍圖是行政院的「擴大內需加強投資台灣計畫」,涵蓋軌道、綠能、水環境、數位四大項,內容包山包海,投資規模達到一兆元。正在政府財政困窘又大砍軍公教勞年金之際,這項兆元計畫的手筆,不免讓民眾感到突兀。拚經濟當然是好事,但若只是胡亂撒錢,拚不出成績,恐將債留子孫。
先看這一兆元怎麼花。首先是交通建設,軌道部分的兩鐵整合、高架或地下化、東鐵南迴雙軌、輕軌捷運等,再加上公路建設,估計四千億的規模。綠能部分將耗資四千多億元,投資海陸風機、太陽光電、智慧電網等項目。水環境改造則預列六百多億元,包括給水、滯洪、親水環境等。數位建設則斥資兩千多億元,將一舉推進到5G環境、8K高畫質電視,另包括數位內容產業及資通人才培育。
打著「拚經濟」旗號砸下兆元,自然令人眼睛一亮,問題是錢在哪裡?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說「沒問題」,過去兩年稅收超徵,讓政府舉債空間大增八千億元,打算以「特別預算」方式籌錢,舉債不是問題。
無論名為「加強投資台灣計畫」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包裝內容都是擴大公共建設,目的在增強國家競爭力。然而,任何建設的前提都是要有其必要性及合理性,才能帶動永續的正循環。而目前蔡政府的兆元建設計畫,外界認為口號響亮,但實質內容不詳,連投資經費也極粗略。尤其,許多項目仍眉目未清,卻已引發地方諸侯搶錢大戰:許多縣市要鐵路地下化,高鐵要南延屏東,東部要北宜直鐵,台中要山手線,基隆要捷運……。問題是,這些都是迫切需要的嗎?還有,誰該先做?
這一兆元究竟該怎麼花,是中央主導,還是任令各地搶錢,目前一團混亂。國發會宣稱,政府將根據總統治國理念編製「國家發展計畫」,及為期四年的「中程施政計畫」,來主導這些經建計畫。這樣的說法,理論上正確;但以台灣的政治環境,正常的思考往往卻未必行得通。以近廿年的經驗觀察,只見地方綁架中央,派系拉扯施政,缺乏正當性的建設則堂皇獲准上路。例如,十年來多次評估皆認為「不宜興建」的北宜直鐵,卻在這次「投資台灣計畫」中高居領先群。看來,只要聲音大,重大計畫的優先順序便可以改變。
令人擔憂的是,一旦任由地方諸侯予取予求,「投資台灣計畫」勢將淪為政府撒錢營造景氣復甦假象的工具。基礎建設的良莠反映執政者的能力,若草率答應未經妥善規畫的建設,將只是浪費資源,讓國家財政進一步惡化,且債留子孫。台灣四處可見的「蚊子館」,無路可出入的捷運站,不都是前車之鑑?
政府撒大錢大搞建設,最怕的就是一頭熱,完全不顧前因後果。因此,我們要提醒蔡政府:所有計畫必須有良好的可行性評估,以及認真的政策環評。例如,推動鐵路地下化及雙軌,須前瞻社經情勢變化,若認定有此需求,且客觀環境條件足以支應,才放進重大經建計畫與其他計畫一起評比,確認迫切及可行,才進入實體環評。
現行環評制度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罩門,其修正勢在必行。近幾年,環評案通過的件數有限,且往往因程序反覆一拖數年,即使最後通過,也往往錯過時效。目前,包括亞洲矽谷案及「投資台灣計畫」中的許多案子都需送審,充滿不確定性。現行環評制度的主要問題,在於政府涉入太深,造成環評缺乏公信力。要恢復環評的公信力,政府角色應保持超然,只提供平台及遊戲規則,其精神由「審查」改為「評估」,才有客觀的可能。
要重振台灣生機,關鍵未必在砸大錢,而在改變執政思維。就怕砸了大錢,經濟卻無起色,那才是最令人害怕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