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元的聲音,ICRT迎向40歲
.陸美貿易戰 台灣無漁利還遭殃
.解讀聯合報民調/所謂改革 亂慌苦窮?
.解讀聯合報民調/南台民意翻轉 賴神不神
.解讀聯合報民調/報告蔡總統 問題在政績
.馬英九上訴 須深論院際調解權
.馬英九一定要上訴 捍衛…司法貞操
.去梯言/柯P還能不能做自己?
去梯言/柯P還能不能做自己?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公孫策
柯文哲赴議會備詢,議員林世忠送鳥籠給他,提醒他不要讓自己的信念及價值困在鳥籠。 記者侯永全/攝影
當然是因為他為「兩岸一家親」言論道歉的緣故,而且是台北市府畫蛇添足解釋之後,藍綠選民都不爽有以致之。然而,台北市的選民自二○一四年選舉之後,出現了第三板塊「網路原生族」,他們是柯P的最大支持族群,也是柯P據以對抗藍綠瓜分的本錢,但這個族群也動搖了,為什麼?因為柯P突然不再是柯P,儘管他口口聲聲說「做自己就好」,問題在於,他的上述表現卻非「做自己」。
《說苑》的寓言:后羿射箭百步穿楊,夏王要他射一尺見方箭靶上的一寸見方標的,說:「射中了,賞你萬金;射不中,剝奪你的封邑。」后羿聞言,臉色不定,胸氣不平,射出一箭不中,再射又不中。夏王問他的老師彌仁:「為什麼會這樣?」彌仁說:「大王的賞罰條件讓他患得患失了。事實上,人們只要能夠拋開喜懼得失,都可以(在各自領域)做得比后羿好。」
柯P這回就是因為擔心「失去封邑」而患得患失:民進黨對他施壓是全面性的,從候選人開始發動,到黨主席要他說明「台灣價值」,到基層公職人員幾乎全面反彈,一直以來其實都沒能動搖柯P的支持度,可是在選對會的拍板會議前夕,柯P動搖了,用含糊籠統的「歹勢」敷衍綠營支持者,然後再以「基調沒有變」敷衍北京,卻兩面不是。
喔,不只兩面,是四面:柯P誤以為藍營支持者會因為「兩岸一家親的基調不變」而軟化,那是他從來沒搞清楚,藍營支持者跟統派並不能劃上等號;而就在他依違兩可之間的同時,原本的柯粉開始懷疑,「這還是柯P嗎?」那才是他的根本大患—一旦柯P開始用藍綠思考問題,他立即失去網路原生族的支持,也就是那些痛恨藍綠瓜分、痛恨階級世襲的年輕人的支持。
更嚴峻的考驗即將出現:一旦原本牢不可撼的柯粉出現動搖,民進黨很可能不再禮讓柯P,原因是「反正加起來也不會贏,乾脆自己提」。
然而,柯P當然不是這麼一記就垮了,重點仍在於他還能不能「做自己」,如果他能回到之前的作風,就有機會喚回柯粉的支持(畢竟只是動搖而已),而台北市的藍綠選民非常習慣在最後關頭「棄保」。反而是如果民進黨決定禮讓,柯P要替民進黨議員站台,要揹民進黨中央施政的包袱,那就又回到藍綠對決了。
解讀聯合報民調/南台民意翻轉 賴神不神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
蔡英文上任以來,民調一路下滑。去年九月更易行政院長後,拜新揆賴清德高人氣之賜,蔡英文的聲望略有提升,如今即連賴清德自己的滿意度都告降低,這說明「英德體制」已經失靈,民進黨全面執政二年民心大失,即使蔡英文強拉所謂的「南霸天」陳菊進總統府「助陣」,也無濟於事。
聯合報民調結果顯示,在雲嘉南和高屏澎地區民眾,去年對蔡英文的施政評價兩極,今年已逆轉成為不滿意者居多。賴清德與陳菊分別是來自台南與高雄,並且都曾是聲望甚高的地方政府首長,他們分別在府院為蔡英文效力,對蔡英文的民調顯無任何助益。
賴清德就任閣揆之初,挾台南市長政績之威,一度有相當高的滿意度,如今人氣流失,與蔡政府粗暴「拔管」及賴再三自稱「台獨工作者」不無關聯。
管中閔事件在拖延一百多天後確定「拔管」,蔡政府的理由居然是「違法兼職」,此一含糊籠統的說詞,非但當事人及台大無法接受,多所大學及教師團體也都表示不滿。尤其教育部新任部長吳茂昆的爭議事端較之管中閔更多、更嚴重,由他擔任「拔管」的「劊子手」,激發教育界更大的反彈聲浪,「今日拔管,明日拔蔡」的聲音四起,賴清德被認為是拔管事件幕後黑手,自然難辭其咎。
其次,賴清德三番兩次自稱是「台獨工作者」,這非僅是踩踏憲政紅線,更是挑戰對岸底線,蔡英文管不了賴清德,中共卻祭出大規模軍演並且接連以軍機繞行台灣「回敬」,兩岸關係更形險峻。兩岸與國防外交,皆是總統權責。賴清德或許自恃民調高以致得意忘形,四處敲鑼打鼓宣稱「台獨工作者」,既不尊重總統,又在兩岸關係火上加油,可謂至為不智。
其實,賴清德上台之初的高民調,不過是「煙火效應」的假象,蔡英文可能是被美麗的煙火迷惑,誤認賴清德是救她民調的「浮木」。如今,民調數據顯示,賴清德也不過爾爾,蔡英文寄希望於賴清德,那是不切實際。
全面執政二年,蔡英文、賴清德和民進黨的表現,都不符民眾期待,年底選舉將屆,不知民進黨如何扭轉劣勢?
解讀聯合報民調/所謂改革 亂慌苦窮?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蕭福松/大學教師(台東市)
蔡英文總統昨出席「107年僑務委員會議」。 記者蘇健忠/攝影
根據聯合報民調,大多數民眾並不認同蔡政府兩年來所做的決策和改革。弔詭的是,蔡英文在接受電台訪問時,竟只輕描淡寫回應「二○一八是重要改革的支撐」。換句話說,只要贏得年底九合一選舉,將證明她的改革方向是對的,但事實是這樣嗎?
每次走過市區百貨老街,看到幾個店家老闆呆坐在門口,失神地望著過往行人,卻沒有人入內光顧,看他們一臉無奈又無助的神情,我內心也是一陣酸楚。
這些店家都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當客人不上門,東西賣不出去,沒有現金收入時,生活怎麼辦?政府會幫助他們嗎?從乏人問津的路邊小吃、攤販、店家到風景區攤商,以至待售的觀光飯店、民宿都是一個樣,蔡總統看到了嗎?
改革應是去蕪存菁、汰劣存優,可是一連串的改革,不但沒看到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反看到越改越回去的「亂、慌、苦、窮」景象。只能說,蔡總統,妳搞錯方向了!
解讀聯合報民調/報告蔡總統 問題在政績
2018-05-14 23:35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新北市)
蔡總統上任屆兩年,繳出一張普遍讓民眾不滿意的期中考成績單(特別是經貿與兩岸),關鍵在於治國老想著選舉而不是人民。由於太在乎選舉,不僅四處酬庸且政策頻頻炒短線,施政開始討好特定選民或族群,而不是以總體國家思維去執政,才會繼續量產肥貓和蚊子館,卻看不到完整的國家建設規畫藍圖,更遑論團結民心攜手邁向美好未來。
這兩年台灣物價上漲,薪資停滯,民眾生活大不易,總統及行政院長卻到處跑起助選行程,開始講起選舉語言(同樣用數字治國),且樂此不疲。兩年來施政不佳,亂象迭起(如衛生紙之亂、499之亂、菜價之亂、年改之亂等等),導致民眾抗議聲不斷,所到之處不僅需動用龐大的維安員警,且經常造成周邊通行的不便,這看在每天需四處奔波才得以勉強糊口的低薪民眾眼裡,想必觀感不會太好。這些也反映在民眾對蔡總統施政的不滿意度上(五成六),所產生的蝴蝶效應持續擴散中。
台灣整體經濟成長動能與續航力嚴重不足,早被南韓拋在後面,國內低薪人口數不斷增加,對此,總統及行政院長卻只是喊喊口號,提一些多數人不相信的數據(如台灣勞工每月平均薪資近五萬元),卻無力振興台灣總體經濟,改善投資環境,讓民眾過好日子。
蔡政府縱然用盡全力都未必能應付來自中國大陸外交、經貿、國防的龐大壓力,以及解除國人尤其年輕人低薪的困境,卻還有時間和力氣到處趴趴走,幫同黨候選人助選,順便酸酸在野黨候選人。台灣民眾若還不能看清真相,繼續造神,還願意相信政客開出的選舉支票,隨之起舞,那麼面對將來更艱困的日子,也是咎由自取。
在自由民主社會,執政者透過政績來贏得廣大民眾的認同和支持,繼續執政才是正道。若在贏得執政權後,所做所為盡是在為自己的政黨、派系謀福利,把國家當我家,大肆分封酬庸,視專業於無物,甚至築起高牆阻絕民眾聲音,把民眾發出的怒火、哀鳴,誤認為是改革奏出的響樂,繼續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自認為「我在懸崖前把國家拉回來」,還要硬幹下去,那麼最終將遭到民眾唾棄。
選票是民眾能讓為政者願意彎下腰傾聽的唯一利器,畢竟自己的前途自己掌握,自己的權益自己爭取,若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看不到未來,想改變就要善用手中的選票,讓執政者體悟民主的真諦以及何謂謙卑!
工作十多年 月薪二萬五…難啟齒啊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李月治/勞工(台北市)
行政院指去年薪資已顯著成長。 記者楊萬雲/攝影
台灣低薪環境常為人所詬病,欣見政府意識到這一點,有意開出藥方救低薪,值得肯定。可惜政府沒有深入檢討造成低薪的根本原因,例如封閉鎖國,把自己邊緣化,政治不穩定,投資人沒信心等等,卻把台灣低薪原因,歸咎是全球化及移工拉低了平均薪資,讓人不禁懷疑政府真的有重視國人的低薪問題嗎?有能力、有誠意搶救低薪嗎?
台灣低薪當然並非移工拉低所致,我周遭就一堆領低薪的朋友。我工作多年,薪水也才兩萬五千,實在讓人難以啟齒啊。其實,很多底層勞工領的是法定最低薪資兩萬二,和移工薪資相距不遠。鄰居的女兒去年大學畢業,在一家公司擔任行政,月薪是兩萬六千元;另有朋友的女兒,在大賣場工作,月薪也才兩萬多,另一朋友的兒子在飲料店工作,連加班月薪才有三萬,這樣低薪的例子不勝枚舉。
去年底主計總處調查顯示,全台有三分之一受僱者賺不到卅K,讓人心有戚戚焉。朋友建議我:「目前台灣景氣這麼低迷,等你兩個女兒畢業後,可以考慮讓她們去大陸工作,現在大陸二、三線城市的薪水都比台北來得高了。」我一時無語,孩子從小在台灣出生長大,真的要因為低薪,被迫出走生養她們的故鄉台灣嗎?
行政院副院長指出第一季台灣的平均每月實質薪資近六萬,讓人忍不住在心裡大翻白眼,真的見鬼了!我工作十幾年,從來沒有領過這樣的薪水啊,這樣的薪資只能出現在夢裡,遙不可及!
低薪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是勞工心頭無法言說的痛,官員們在面對這問題時,應該是臉色凝重的,但我看到我們的官員卻是喜形於色,因為他們慣於列出一堆亮麗數字,粉飾太平,自欺欺人。不得不感嘆政府離人民太遠了,像那首歌唱的:「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政府對人民的疾苦視而不見,上位者在幸福的城堡,不食肉糜,哪裡懂得底層勞工的悲哀?
最多元的聲音,ICRT迎向40歲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馮寄台/ICRT董事長(台北市)
1979年美軍撤離台灣,辜濓松(右二)承擔時代使命,在官民協力下成立ICRT。 圖/馮寄台提供
ICRT TAIWAN! 這個台呼和旋律,曾經是許多四、五、六年級生聽廣播學英文的共同記憶,更是台灣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ICRT—台灣唯一的全英語廣播電台,即將要邁向四十不惑之年了。
ICRT前身為駐台美軍廣播電台(Armed Forces Network in Taiwan, AFNT),在美軍協防台灣的年代,不僅提供駐台美軍、僑眷即時新聞、氣象及美國國內的訊息,亦是國人及其他外僑重要資訊管道和精神食糧。
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美軍撤離台灣,AFNT面臨停播關台命運,蔣經國總統對此高度關切,他隨即召見了中國信託的辜濓松先生,強調英語電台存在的意義與其重要性,期許他在外交困境下承擔時代的使命,向來積極投入經貿外交的辜濓松先生義不容辭,慨然允諾。在官民協力下,辜先生成立了ICRT(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in Taipei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在地營運、發聲國際,奠定ICRT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英語電子媒體。
「ICRT is on the air(ICRT開播了)!」憶起當年開播那一夜,至今歷歷在目。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五日深夜十一點五十分,美國海軍廣電處喬治.史林上校以生硬的國語向台灣聽眾道別,美軍電台從此停播,然而這個結束也開啟了台灣英語廣播的新時代。四月十六日凌晨零時整,報時笛發出「滴」的一聲後,過去在此時段固定播放的美國國歌改播中華民國國歌,接著宣布:ICRT is on the air! 就在那個台美斷交風雨飄搖的凌晨,ICRT一秒未中斷地接力美軍電台播音,期望用創新多元的「聲音」繼續豐富台灣的天空。
今天ICRT的常態收聽人口已超過六十萬,其美式作風曾讓那個處處受限戒嚴時期的天空很熱鬧。只播西洋歌曲的ICRT,別具風格,主持人更是清一色的「美國仔」,他們滿足了當時年輕世代一圓「美國夢」的憧憬想像,也成為學生免費學習英文的最佳管道。不僅如此,ICRT在節目製播上更是大膽創新,現今很夯的Call-in節目,ICRT早在八○年代就開啟與聽眾互動的主持模式,當時極具臨場感的路況報導,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一度還因為直升機螺旋槳的「背景音」太逼真,引發新聞局關切「私藏直升機」。
四十年來中信辜家不忘當年對政府的允諾,不計虧損全力支持ICRT,不僅要成為台灣的國際之窗,更要善盡社會的責任。女人四十一枝花,迎向四十歲的ICRT成熟更別有韻味;無論台呼如何轉換,角色定位如何演進,不變的是ICRT將持續以英語放送服務全台灣,繼續扮演台灣前進世界的重要平台。
陸美貿易戰 台灣無漁利還遭殃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徐世勳/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川普掀起陸美貿易戰,台灣不能掉以輕心。 (美聯社)
《唐史演義》說得好,「看他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不過,經濟學人雜誌最近有關中美貿易大戰的報導,卻預言許多亞洲小型開放經濟體將遭池魚之殃,而不是坐收漁翁之利。其中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台灣所遭受的衝擊幅度最大,馬來西亞居次,新加坡第三。
這篇報導論述根據來自OECD一個新的貿易統計指標,把出口至美國的「中國製造產品」當中來自第三國的附加價值分別拆解出來,此與傳統的貿易統計有很大的不同。
在全球供應鏈的時代,WTO早已建立一套「原產地規則」,作為認定進口貨物原產地的依據。認定標準主要有二,一為「完全生產」,指當一項貨物完全在某一國生產,其原產地即為該國。另一為「最終實質轉型」,指當一項貨物的生產過程在二個以上國家進行,或曾使用進口原物料或零組件時,其原產地的認定是指完成「最終實質轉型」作業之國家。
以標示為「中國製造」之出口貨物為例,因為已經「實質轉型」後再出口至美國,就傳統貿易統計而言,此出口貨物全部價值均計入中國對美國的出超,此作法各國都一樣。據此,中美貿易大戰,鷸蚌相爭以外的國家(包括台灣)表面上毫無利益瓜葛,當然是坐山觀虎鬥,漁翁得利。
其實不然,這些「中國製造」產品確有「含他國成分」的附加價值,而且所占份額還不少。以Apple iPod而言,一台iPod在中國大陸二○一○年的出廠價格為一四四美元,大宗零組件主要來自日本,其次為美國與韓國,中國大陸只作為最後組裝基地。如根據傳統貿易統計,該產品價值會全額反映在中國大陸的出口統計上,導致對美享有極高額的出超。實際上,中國大陸出口iPod所獲取的附加價值比重不到一成,反而有九成為外國獲取的附加價值份額。
隨著全球價值鏈的興起,傳統貿易統計扭曲一國的貿易出超以及對外競爭力的問題,益加嚴重。主要是現行貿易統計規範凡通關的貨物,不論其進出次數多寡,均分別計入海關的統計資料庫中。而進口的中間產品,如經「實質轉型」後再出口,原本的進口金額仍會隱含在出口總額中,而不考慮扣除當中的「含他國成分」,造成外貿出超的虛胖與失真。
為導正傳統貿易統計缺陷,OECD與WTO二○一二年啟動「測度附加價值貿易」聯合計畫。歐盟、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先後加入,二○一四年APEC在主辦國中國大陸倡議下,推動APEC附加價值貿易資料庫的建置與研究,並獲所有會員國一致贊同。
附加價值貿易的資料將成為國際貿易統計的主流,我國宜與國際同步調整,冀能更精確評估國際經貿戰場上的鷸蚌相爭,對我國總體與產業經濟的利害得失。
馬英九上訴 須深論院際調解權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高源流/資深媒體工作者
洩密案被判有罪,馬英九表示一定上訴。 (中央社)
前總統馬英九被控洩密案,台灣高等法院合議庭,翻轉一審的無罪判決,認定馬英九有罪,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其實,這一案件的一、二審,都認定馬英九確有洩密,只不過一審以總統有調解院際間爭執的權限,而阻卻了洩密的違法刑責。但二審法官不認為本案有所謂的院際爭議,自然就沒有阻卻違法可言,改判有罪。
爭訟最激烈的是一○二年八月卅一日馬英九把偵查秘密、通訊監察秘密及告訴人柯建銘個人資料告知江宜樺、羅智強知悉的洩漏國防以外機密,及洩漏監察通訊資料罪。
很多人或許認為,馬英九在這一部分的案件上,既然被一審台北地方法院判無罪,就代表法院認為馬英九沒有犯洩密罪,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審法官在當時的判決中,就認定馬英九是因執行「總統」職務,而知悉國防以外應秘密消息及資料,有保密義務,違反了,馬英九就犯洩密罪。法官的這個認定,和檢察官起訴的觀點一致。
只不過,一審法官採用一個見解是,總統為國家元首也是憲法機關,負有維護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之責任,而依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擁有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專屬總統的「權限爭議處理權」。
一審法官並認定,立法院長王金平關說法務部長、高檢署檢察長的事,是司法與立法間之重大爭議,馬英九作為國家元首,負有捍衛憲法尊嚴與國家安定之責任,勢必依憲法之職責處理,當然就可阻卻洩密之違法刑責。而據此諭知馬英九無罪。
每位法官、每個法庭獨立審判,各有各的見解。一審法官認定的司法與立法間之重大爭議,在二審法官眼中,並不是重大爭議。二審法官認定,時任檢察總長的黃世銘,於一○二年八月卅一日向馬英九提出之「專案報告一」所載內容,及以口頭報告的事項,均無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五院相互間職權行使之爭執。
法官也認為,馬英九聽聞後,也知悉這些都無關乎五院權限行使爭執,而且馬英九也未行使憲法第四十四條所定「院際調解權」。最關鍵的是,二審法官認定,馬英九也沒有召集相關院調解的事實。
法官既然認為沒有所謂的院際爭議調解事實,就無所謂的總統專屬爭議處理權可阻卻洩密的違法刑責,因此,二審法官就是依據這個,認定馬英九犯洩密等罪,判處他四月徒刑。
未來,這一案件,檢察官受限不得上訴,只有馬英九能上訴。馬英九可以就總統行使憲法第四十四條所定「院際調解權」的這一部分深論,指謫二審判決違背法令,期待最高法院給予機會。
馬英九一定要上訴 捍衛…司法貞操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胡文琦/文史工作者(新北市)
馬英九昨出席「遷臺歷史記憶庫搶救計畫」記者會。 記者邱德祥/攝影
針對洩密案的二審判決與一審結果不同,對時下一直想要把馬前總統比照阿扁前總統一樣「關進去」的綠營基本教義派與扁迷而言,似乎是欣喜若狂終於盼到久旱逢甘霖般「遲來正義『還是正義』」的士氣大振。然而說實話,檢視諸多實際案例的一審、二審乃至終審判決結果,不一樣根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管是從法律見解、法令適用、犯罪事實認定,再到法官自由心證,二審不過就只是「一個審級」,見解改變只是「剛剛好」罷了。
坦白說,筆者也不想政治無限上綱的指涉監察委員陳師孟,是否就因他一席「辦綠不辦藍」所造成的「寒蟬效應」,然而,誠如老馬所說,「社會自有公評」。這就像是法官個人自由心證認為,馬前總統的行為不足為元首表率,馬前總統則反駁,面對這樣的案子,如果還回家睡大覺,才是不足表率。
講白了,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結論,在三審定讞前,馬英九當然可以、也應該捍衛自己所信仰、奉行的「憲政運作基本價值與規則」,換言之,判決的輸輸贏贏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