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經濟/推動產業轉型 解決五缺還不夠

聯合/恭喜民進黨完成「圖利富豪」的稅改
聯合/教育部有什麼做不到
經濟/推動產業轉型 解決五缺還不夠









經濟/推動產業轉型 解決五缺還不夠


2017-10-14 04: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目前的產業政策,例如推動五加N產業,只能算是短期產業執行方案;未來除了短期措施外,也應該由宏觀的角度,針對台灣產業發展瓶頸,建構產業發展的藍圖。
全球化對台灣產業產生多重影響。首先是大國市場規模的優勢,相同的服務在大市場有較高的價值,形成小國在生產要素上競爭的劣勢,楚材晉用,留不住人才;愈高階的人才愈明顯,台灣高階人才外流即是一例。另一衝擊則是全球化使知識與技術異地轉移變得更便利,產品移動變得容易;所以海外生產更具吸引力,使得產業外移或外包,因而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及就業機會的流失。
製造業是台灣的優勢及根本,但台灣資源有限,缺地、缺人、缺資源的問題日益嚴重,再加上低工資國家崛起,台灣已無法在生產量上與其競爭,必須往少量多樣的客製化、高質(值)化、節能化、效率化等方向轉型。結合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的製造模式,不僅是要讓台灣在全球尖端製造占有一席之地,更是要協助傳統廠商轉型升級,突破目前的生產瓶頸;以更有效率、更節省能源與節省人力的方式來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能維持環境永續發展。
除了生產面轉型外,製造業也必須「服務化」,才能確保競爭力。在全球化下,製造業基於成本考量而變動生產據點,但服務大部分仍是由在地提供,可創造本地就業機會。製造業服務化之後才能降低成本衝擊,改以服務從事競爭,進而提高附加價值。
除了製造業服務化外,台灣也應解決製造業與服務業成長不均衡的情形。台灣服務業成長動能持續衰退,由1990年至2000年,服務業年平均成長率為7.52%,高於製造業的6.15%,亦優於6.7%的經濟成長率。但由2000年至2010年,服務業年平均成長率已下降至3.02%,已落後於製造業的7.27%與4.16%的經濟成長率。而由2010年至2016年,服務業平均成長率更下滑至2.03%,亦不及製造業的3.59%及2.38%的經濟成長率。
台灣服務業雖然約占產值三分之二,僱用近六成就業人口,但是無法因應新的商業模式,再加上國際化不足,使得服務業發展緩慢,連帶使得薪資水準停滯不前,也拖累經濟成長。未來應強化服務業出口,強化服務業創新能量,並掌握數位經濟興起所衍生的新商機。
台灣未來也應建構國際品牌。品牌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品牌是一國經濟實力的表徵,世界上任何先進國家均擁有知名世界品牌。品牌廠才有整合資源的能力,整合的意義是1+1>2,因此它創造了價值,擴充了利潤,塑造了國家形象。有品牌才能體現創新的價值,分配創新的利益;沒有品牌,創新將只限於製程,這是台灣的過去。
但是品牌創造之路必然艱辛,在2016年全球百大品牌,台灣無一上榜。過去台灣也僅曾有hTC擠入百大品牌,但只是曇花一現,今非昔比。百大品牌雖大多為美歐國家,但日本已有六家,韓國已有三家,中國大陸也有二家擠進百大。而以台灣最大品牌華碩(ASUS)的品牌價值,大約仍只有世界第一百名品牌價值的40%,台灣必須急起直追。不過台灣品牌發展卻跌跌撞撞,非常不順利。政府雖然推動品牌方案林林總總,但欠缺整合,無法發揮作用,對於企業幫助有限。特別是長期欠缺行銷人才,但是台灣超過百所大學中,幾乎看不見行銷學系;在國內人才養成不足,國際人才不到位下,談什麼品牌發展?
台灣產業成功轉型,經濟脫胎換骨,必須要有更大的格局來推動。政府目前積極解決五缺問題,只是解決基本面的問題;如果產業仍然停留在既有的發展模式下,未來即使在「五不缺」下,台灣產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勝出,仍然是困難重重。

聯合/教育部有什麼做不到


2017-10-14 04: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在立院強調,不會干預媒體自由,也不會接管國語日報財產。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政府各部門中,像教育部這樣「勇於表現」的部會,實屬罕見。教育部長潘文忠就任以來,除了將高中生納入課審委員,聽高中生建議削減文言比例,不惜違背民主程序任意推翻課審會決議;現在,教育部更化身「黨產會」,伸手奪取《國語日報》主導權。
教育部日昨發動突襲,將國語日報十六席董事悉數解職,理由是該董事會未依教育部之命令修改章程。如此鴨霸的行徑,主要來自一個錯誤的認知:教育部自以為早年曾撥款捐助國語日報,即擁有該報的主權,即有權對其人事予取予求。
追源溯本,國語日報的前身是魏建功等人在北京創辦的《國語小報》,後在台復刊改為《國語日報》,當時董事皆為社會賢達和國語運動推行者。創辦初期,教育部確曾撥補若干資金和設備,但金額有限,主要是希望藉該報推廣國語教育。教育部宣稱,民國卅八年初,省教育廳曾撥補該報設備費一億元。「一億元」聽起來很大,其實那是「舊台幣」;後來發行新台幣,四萬元舊台幣僅折一元新台幣,教育廳的一億元僅合兩千五百元新台幣。如此要襲占所有權,可真心狠手辣。
七十年來,政府從未主張國語日報是公營事業;獨獨潘文忠,竟大膽以為可以粗手粗腳地介入這家媒體。這恐怕是受到顧立雄的啟發吧?
從潘文忠就任以來的驍勇,我們相信教育部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那麼,能否用點力氣來提升學生的教育品質?

聯合/恭喜民進黨完成「圖利富豪」的稅改


2017-10-14 04: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預計下周拍板稅改方案,希望趕在明年正式實施。外界對稅改方案是否圖利富人仍有質疑,行政院則強調稅改能減輕薪資及中低所得者的稅負。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輿論及國內外學者陸續對稅改表達異議之後,透過網路交流與討論,各界遂皆逐漸了解此次稅改方案明顯「圖利富豪」的缺失。人們原以為真理愈辯愈明,未料,這個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展現其「零溝通」的效率,由財政部、行政院、蔡總統分別以新聞稿或記者會的形式,將這次稅改方案一字不改地封箱定案。觀諸蔡英文「以黨領政」的強硬風格,以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唯黨意是從」的紀錄,除非有重大意外,這個頗受批評的稅改案就要這樣逕行通過了。我們要恭喜蔡英文和民進黨,她終於在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台灣,完成了「擁抱富豪」的使命。
執政當局一字不改地將稅改方案倉促定案,主要是為擔心輿論不斷批評的不利形勢;另一方面,卻也正因為其如此倉促,而暴露了其心虛與理虧。在蔡英文自己的回應中,她仔細說明何以要調高營所稅率、何以要調降綜所稅最高稅率、如何調整寬減額扣除額等等;她唯一沒有說明的、也說明不了的,就是為什麼要股利分離課稅。
這是典型的蔡英文式溝通:外界質疑的關鍵,她完全不碰;輿論贊成的部分,她反而解釋一大堆。至於行政院的回應,則是要求社會要看稅改方案的「全面」,而不能只看為大富豪減稅的股利分離課稅「部分」,這分明像沒有理念、沒有原則的官僚回應稿。試想,當外界質疑這片稅改有一塊汙點的時候,官僚體系卻叫大家注意稅改案整體,而不要理會汙斑;這種回應,以「鴕鳥心態」和「掩耳盜鈴」兩句成語恐怕都不足以形容。
原本,外界還以為蔡英文與林全等人是因無法掌握若干稅改細節,以致在全盤方案上失去平衡。但事實卻是,行政高層並非遭到誰的誤導,而是徹頭徹尾與大富豪同氣連枝。所謂「內外資不同稅率是心中之痛」、「假外資嚴重」云云,其實都是不合情理的說辭,而其真實結果就是替大富豪、替身價數億的名嘴降低股利所得稅。
如此毫不避諱地圖利富豪,可以說是蔡政府執政一年半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居所得頂尖萬分之一的大富豪,絕高比例的所得都是股利所得;股利分離課稅的結果,使他們適用的稅率由原本兩稅合一半數扣抵的卅六.五%,大幅降低至新制的廿六%,降幅達十.五%,令人瞠目結舌。相對而言,薪水階級的減免稅額,根本是杯水車薪,減稅幅度只是零頭。
我們盤點一下蔡政府一年半的施政,更可以看到政府施政方向。軍公教人員幾乎全是受薪階級,蔡英文大砍公教年金而且溯及既往,毫不手軟。蔡英文的一例一休政策,並未真正改善勞工的權益。拿「稅改案」與「年金改革」和「一例一休」兩案對照,「富豪減稅」,尤其成為強烈的對比。勞工之外,台灣的文官則被民進黨政客比喻為拖累國家進步的負擔,是米蟲,是「公務員化」而無力前瞻的呆板幕僚。至於大學教授與學者,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腐儒;他們研議、發表的一篇篇租稅論文,既刺眼又厭煩。
用股利分離課稅為大富豪減稅,並不是蔡英文的創舉。事實上,兩年前國民黨立委就有類似提案,但該黨因畏於清議而匆匆撤案。現在,蔡英文、林全與賴清德以完美的接力,共同推出了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圖利富豪減稅方案,真的是「功在富豪」的了不起成就。我們要恭喜蔡政府與民進黨,能夠在這麼短的執政期間,完成如此不符社會公義的倒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