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不獨立 民主剩什麼
◆ 打詐司改無能 台灣人還要忍多久
◆ 護理界的春天還沒有來
◆ 美關稅防洗產地 對台也有影響
◆ 總統不知疾苦 萬元買菜又何妨?
◆ 日談關稅堅持護農 台灣呢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司法不獨立 民主剩什麼
2025-07-04 00:12 聯合報/ 董保城/東吳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考選部前部長(台北市)
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在京華城案偵查期間,自陳因顧及妻子健康而選擇認罪換取交保,遺憾的是,仍無法阻止妻子輕生;至於不認罪的其餘被告,羈押已逾十月。此案凸顯我國羈押制度仍待檢討,尤其是起訴後延押的正當性,亟須從法理與人權標準加以反思。憲政學者向來強調:司法若失去節制,民主只剩形式。
羈押是國家最強烈的人身自由干預,本應限於「逃亡或滅證危險且無其他替代手段」之例外;然而實務卻將羈押視為偵查常規,使「押好押滿」成為檢調日常,既破壞了程序正義,也動搖民眾對司法的信任。
早在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司法院與行政院即共同提出刑事訴訟法第一○八條修正草案:「在偵查中不得逾一月;延長羈押期間亦不得逾一月,並以延長一次為限」,修正理由指出:「延長羈押期間,事涉基本人權,允宜審慎為之;尤其偵查中更應從速蒐集證據,以決定是否起訴。」時任立委的前行政院長張俊雄亦強調,修法旨在「改善動輒以羈押作為偵查犯罪取供手段之弊端,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之人權。」可惜草案雖有高度共識卻未能三讀,舊制「二月一次,可多次延長」沿用至今。起訴後仍反覆延押的現象,更使羈押從「程序保障」淪為「預防性處罰」。
國際法亦早有界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九條第三項要求,被告應於合理期間內受審或獲釋;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通過的一般性意見第卅五號更指出:「極長期間的審前羈押,無論是否依法核准,若無實質必要性,亦將侵害無罪推定原則與人身自由,違反公約第九條之精神」。換言之,羈押是「例外中的例外」,而非檢審的萬用鑰匙。
面對制度失衡,謹提出三項務實改革。其一,重啟刑訴法第一○八條修法,將偵查羈押上限改為前述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修正草案文字,並在一、二審設定嚴格期限;逾期視同撤押。其二,強化必要性審查,每一次聲押與延押都須提出具體事證,法院亦應在裁定中逐項說明理由,杜絕「格式化」延押。其三,落實現行刑事訴訟法中既有的替代羈押制度,例如電子監控、禁止接觸證人、限制住居等,以科技強化偵查,同時減少對自由的全面剝奪,特別是近來這些社會矚目個案,甚至包括非重罪的罷免連署偽造文書,更應優先考量替代羈押措施,以避免類似彭妻案的發生。
制度之外,更須觀念更新。我任考選部長時曾建議:可考慮逐步提高具實務歷練者在司法官招考中的比例,例如優先設置「社會經驗組」名額,鼓勵更多具基層工作經驗者進入司法體系。年輕學子「家門、校門、衙門」一路直升,易陷求速成、求表現之心態;若能歷經職場與社會磨練,對人權與弱勢境遇自會多一分同理,也較不會把羈押視為績效工具。
羈押的目的在保障訴訟進行,而非先行懲罰;司法的價值在守護自由,而非尋求掌聲。當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基礎動搖,對法治的信賴也會隨之流失。此時即便政體仍名為「民主」,其運作卻可能失去權力分立與人權保障的實質內涵。若我們仍對羈押濫用視而不見,下一個悲劇只是時間問題。唯有落實法定上限、嚴格審查與替代手段並行,並以多元人才為司法注入人權視野,方能讓「司法獨立」不再是憲法文本中的空洞修辭,而是人民切身可感的安全承諾。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護理界的春天還沒有來
2025-07-04 00:10 聯合報/ 陳靜敏/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國際護理協會理事(台北市)
近日醫界十一個團體聯合抗議醫學生招生總量遭放寬,呼籲教育部落實總量管制。對此,衛福部表示不曉得教育部如何在不突破總額的情況下,擴增一○五名員額;教育部則急發聲明澄清新核定三所學士後醫學系名額並未逾越總額,且是與衛福部達成共識後才做出的決定。姑且不論決策過程的真相為何,相關單位在醫界強力反彈下龜縮、網內互打,讓民眾瞠目結舌,也因此驚動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找來教育部鄭英耀部長、衛福部邱泰源部長協調處理,拍板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一千三百名的現況不變。
若從結果來看,醫界似乎是守住了防線,卻引發了輿論對於醫師走下神壇、為了保護高薪而發起抗爭的批判。更因為這樣的結果,在現今我國極度缺乏護理人力的現況下,坊間開始有了反對行政院護理人力政策整備十二項策略計畫中的「擴大大學護理系招生名額」方案的聲音。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引用的理由就是廣開招收大門將造成專業學歷貶值,壓低護理薪資談判籌碼;卻模糊掉醫護出走、急診壅塞等醫療體系崩壞的現象,是因健保總額成長限制下,使得醫師人力集中在熱門科別,造成留任急重症、小兒科、婦產科或偏鄉人力誘因不足、城鄉分布不均等之結構性問題。
由於醫療是極具高度學識及技術要求的專業,各國均對醫師及藥師人數進行審慎的評估與控管,以避免過多的醫藥人力投入醫療體系後會誘發醫療需求增加。因為在醫病資訊不對等下,醫/藥師可能會有不必要的檢查、過度治療或用藥等行為,導致醫療資源浪費。然而這樣的招生總量限制,主要是針對可能會誘發醫療需求的醫療人員所做的限制,個人就曾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十一月廿三日直播,不解為何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要參加黑十字運動上凱道,訴求限制護理系招生名額。因為護理提供照護不會誘發醫療需求,更何況在台灣的全民健保與總額制度之下,整體醫療產業之產值受限於每年的保費額度而非實際服務量。
因此,當待遇條件和勞動付出不成比例將導致專業人力流向其他負荷較小的專科,留任者必須負擔更加沉重之業務。若增加更多的醫師人數,在現行健保總額制架構下,將使每位醫師分配到的給付資源更少,高風險、高辛勞的重症科或大科對於醫師的推力也將會愈發巨大。
隨著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諸多醫院持續擴建擴床,醫療照護絕對是剛性需求,對於每年應增加或限制招收多少醫學生,政府需要有更精準的評估。但對於護理人力需求,相較於已發展國家每萬人口超過百名護理人力,我們更需要國家社會積極配合世衛組織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世衛大會時通過的「二○二一-二○二五年護理與助產戰略方向」,就「教育面」增加護理人力的質與量、「工作職場面」改善護理正向執業環境、「領導面」提升護理直接政策制定的機會與「服務面」擴展護理進階角色之範疇等四大戰略方向全面投資護理。
醫界發出不受尊重怒吼後,行政院長在兩天內即召開跨部會的會議;而我們更卑微的期待是:護理界的團結與國家社會對護理能有更好的尊重與對待。
打詐司改無能 台灣人還要忍多久
2025-07-04 00:11 聯合報/ 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伊利諾州)
台中市傳出一家五口,疑受金豆詐騙投資之害、不堪追債而集體輕生的悲劇;幾日前也傳出因京華城案遭羈押的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的妻子,疑因不堪司法壓力而跳樓身亡。對照賴清德總統意氣風發,在電視上侃侃而談「團結十講」,顯得格外諷刺。
民進黨執政九年多以來,從黨政軍退出媒體、政治力離開校園、堅守行政中立、改革司法獨立、嚴守財政紀律、不做政治酬庸、拒絕政策買票,到體恤農民勞工、照顧社會弱勢、落實男女平權、土地永續經營、地主租稅正義、遏阻詐騙犯罪…,幾乎沒有一項可以通過檢驗。特別是在司法改革跟縮短貧富差距方面,成績單尤其難看。
一個國家強大不外乎「人民普遍優秀」或「吸引他國優秀人才為其所用」。但兩者都必須滿足一個基本條件:「蠢貨沒有任何機會進入領導班子」,因為一個充斥蠢貨或者被蠢貨牽著鼻子走的社會,必然向下沉淪,逐步衰亡。
蔡英文跟賴清德執政以來,台灣充斥著愈來愈多特定顏色的媒體,沒有腰桿的文人,雞犬升天的權貴與無恥下流的網軍,正是「權力使人迷亂,金錢使人節窮」!
現在民進黨的主流價值是「顏色決定是非,關係決定權貴」。民進黨會淪落到今日令人唾棄、讓人瞧不起的一個「不知反省,雙重標準,扭曲硬拗,專制卑劣,權謀算計」的政黨,實在是讓人不勝唏噓。「大言不慚,昨是今非,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傲慢驕縱,寡廉鮮恥」,這正是今日民進黨讓人厭惡,失望的最大原因。
台灣要進步,國民黨與民進黨都要轉型。舊的政治人物要退下,老的政治思維要丟掉。悲情與仇恨是台灣的過去,不是未來;哭哭啼啼、謾罵抹黑、造謠生非的政治攻防,是對有智慧的選民最大的侮辱。可悲的是,台灣現在充斥著太多反中反到失智的「瘋子、騙子與傻子」了。
瘋子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騙子是自己知道不該做還去做,傻子則是自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現在的執政黨,就像是一個瘋子,帶領著一堆騙子,撕聲力竭地欺騙一群傻子。這對亂世中腦筋清醒的明白人,真是情何以堪!
台灣人民不應該繼續寬容、沉默、逆來順受,應該要做一個智慧果斷、不畏邪惡的選民,不再被政黨的意識形態綁架,因為唯有超越藍綠、明辨是非,才是真正愛台灣、勇敢偉大的人民。
當底層人民因受詐騙負債、生活困頓而選擇離開人世,當平民百姓因司法迫害而選擇輕生抗議,這樣的政府還有什麼正當性繼續執政?一個無能的政府應該下台,一個墮落的政黨應該被下架。
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更精確一點說,腐敗貪婪的民進黨不倒,台灣的未來絕對不會好。真正愛台灣,就要用選票教訓那個只會搞「大罷免」、製造仇恨、分化、對立,貪汙無能的民進黨。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日談關稅堅持護農 台灣呢
2025-07-04 00:00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屆滿,七月二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對越南課徵的對等關稅稅率從四十六%降至廿%,而越南則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至於面對仍未達成共識的盟友日本,川普則連連放狠話。
美日關稅談判未完成,川普除稱不考慮延長並再度抱怨日本國內缺米卻不買美國米,威脅將關稅稅率調高至卅%至卅五%;對此日本政府高層則重申「不會為談判犧牲農業」。稻米是日本文化和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由本土供應,對進口的需求不大,日本還透過對進口米徵收高關稅來保護本土農業。
但自去年開始日本稻米嚴重短缺,導致米價暴漲,過去一年日本國產稻米批發價格飆升約七十%。儘管日本政府釋出庫存米,但依然無法平息米荒,米價也持續維持高檔,已影響到日本民眾生計;又逢川普大力批評日本政府對進口美國稻米不公,揚言要實施高關稅報復,內外情勢發展,確實給了進口米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
此次談判過程中日本政府高層多次表示,不會為了換取美國的關稅減讓而犧牲本國農民的利益,顯然與選舉有關,畢竟農業是自民黨在地方選區的重要票倉,尤其參議院選舉在即。儘管護農基調沒變,但是日本政府近期已提前釋出三萬噸免關稅外國米,其中美國米兩萬五千多噸最多,其次是澳洲;由民間進口的米一萬多公噸,也是以美國米為主,占整體的七成多,其次是來自台灣的米逾九百噸。
日本政府很可能將繼續加速並擴大「最低限度進口配額」,一方面回應川普對日本政府稻米保護措施的不滿,一方面滿足市場對稻米的需求,安撫日本消費者。只是單靠這樣的作法顯然並不會讓川普滿意,日本政府仍持續面臨美國懲罰性關稅的極限施壓,是否能堅持到底,外界相當好奇。
事實上,日本政府可使用的政策工具,除了檢討「最低限度進口配額」,適度調高自美國進口米的數量和調降部分關稅稅率外,鑑於日本米品質優良,深獲國際好評,日本政府應該加快腳步,有系統協助業者降低生產成本,取得國際認證並針對不同目標市場,將優質的日本米行銷國際,來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
目前台灣對配額內進口稻米的關稅為零,超過配額的稻米,每公斤需課徵四十五元關稅。由於台灣稻米生產成本遠高於美國稻米生產成本,若採取與越南一般以對美產品零關稅、換取美對越較低的對等關稅的談判策略,屆時勢將大幅降低美國稻米進口關稅,將會對台灣稻米產業造成嚴重衝擊。
賴政府同樣面臨美方高對等關稅壓力,迄今卻未如日本談判官員般對外表達,不會考慮在關稅談判中犧牲農業的堅定立場,台灣政府是否仍依循過去以「農業讓利換工商業得利」的思維和作法,還是能信守對國內稻農的承諾、不犧牲農漁民權益當籌碼?答案將很快揭曉!
美關稅防洗產地 對台也有影響
2025-07-04 00:00 聯合報/ 孫家瑞/金融業(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宣稱已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越南將對出口到美國的所有貨物支付百分之廿的關稅、且轉運貨物將支付四成關稅做為回報;另越南將對美國「完全開放」其市場,從美國進口商品零關稅。
越南是第一個與美國敲定關稅協議的亞洲國家,接下來印度也即將完成與美方的關稅談判。當然,專家咸認為此舉是意圖打擊中國藉由越南「洗產地」規避美方關稅。中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國內生產的重要投入來源,美國的所作所為都是劍指中國。
先不論中國與美國貿易戰將打到何時,來看看我們台灣。總統賴清德今年四月十二日才信心滿滿的告訴國人,台灣已排入美國首波關稅談判名單,「美國已經公布台灣跟以色列為第一批談判的國家,十一日晚上已進行談判、過程順利」。
第一波名單公布時,台灣關稅為卅二%,比越南四十六%還低;目前英國、越南、印度皆已完成或即將完成談判,台灣如果以越南為標的,有沒有可能最後關稅為百分之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也許十五%或與越南同為廿%的可能性較高。
越南是台灣第五大貿易國,整個東南亞也是除了中美之外、台灣的前十大貿易區,這種防堵「洗產地」的政策對台灣也同樣有重大影響。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約七三九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台灣要努力將關稅降低至廿%以下較為困難,因此更證明「新南向政策」有必要重新思考調整。
總統不知疾苦 萬元買菜又何妨?
2025-07-04 00:00 聯合報/ 紀情/家庭主婦(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上,談到在野黨主張普發現金一萬元,竟附和台下女性聽眾說「買菜就用掉了」!筆者認為總統的思維與邏輯完全不通。
國家稅收出現了龐大盈餘,是全民努力付出的成果,而不是政府自己生出來的!取之於民,理所當然用之於民。
將一部分稅收還給人民,與人民分享經濟成果,實在是合情合理,其中又以全民普發現金的方式最為單純省事。國民黨執政時已有類似的經驗,可供今日參考。
普發現金另一作用及優點是促進消費,熱絡國內經濟;不論花在旅遊、娛樂、購買民生用品,或是所有家庭都需要的「買菜」等,有什麼不妥?尤其對經濟較困頓的民眾而言,一萬元可省下幾星期的菜錢,不無小補,總統可知體恤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