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國防預算創新高,難掩國軍「淘空」危機
◆ 聯合報黑白集/左左、右右與反中
◆ 經濟日報社論/二次能源轉型 須兼顧三目標
經濟日報社論/二次能源轉型 須兼顧三目標
2024-08-10 02:13 經濟日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圖/總統府提供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次會議8日在總統府舉行,這場會議由賴清德總統召集,凸顯賴政府認知到氣候變遷已是舉國上下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要在減碳與穩定供電中做最佳抉擇。
應對氣候變遷的核心在如何遏止地球升溫,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關鍵。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中,電力與燃氣供應業的直接排放量最多,占總排放量的57.1%,簡言之,能源部門的減碳成效攸關應對氣候變遷的成敗,這也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成立的初衷,在首次會議上的討論焦點,也圍繞在能源轉型的議題上。
八年前蔡英文擔任總統後推動能源轉型,目標是在明年底前讓我國的發電配比成為燃氣50%、燃煤30%與綠電20%,這是民進黨在中央執政的第一次能源轉型,目標是核退綠進,除了要讓核能發電退場,另外增加天然氣發電則是希望降低空汙。從民國一O五年(2016年)蔡英文提出的能源轉型願景來看,降低碳排與應對氣候變遷並沒有在蔡政府的施政首要目標中,一直到民國一一O年(2021年)總統新年談話中,蔡英文才提出「找出最符合台灣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之後國發會提出了我國民國一三九年(2050)淨零路徑,自此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位階上升至國家層次。
賴總統上任後宣示要推動二次能源轉型,他表示「過去能源轉型階段性成果應該珍惜,但也不必否認未來挑戰」,顯然已認知蔡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仍有待補強之處。賴總統在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首場會議上說,當前我國能源政策有三項重點工作,第一是穩定供電,第二是開發多元綠電,第三是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
上述三項宣示確實切中當前能源政策的重點。首先,賴總統把穩定供電放在第一位,他要求台電將強化電網韌性計畫提前四年、在民國一一七年(2028年)完成。過去十多年來,台電因吸收電價上漲面臨龐大的債務負擔,排擠到維護電網的資源。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曾面臨因電網維護不力造成大規模停電的案例,我國位處颱風、地震與土石流的高風險區,電網強化的重要性更是重要,特別是主要科學園區和生產重鎮的電網強化與備援方案,有必要持續投入資源優化。
其次,蔡英文的能源轉型計畫已確定綠電20%無法達標,以目前國際對產業使用綠電的標準來看,我國綠電開發速度將無法達到產業需求。蔡政府時代已看出綠電開發面臨瓶頸;賴政府則是希望藉由擴大開發氫能、生質能與地熱等方式,增加綠電的供應量,其中氫能是綠電能否大幅擴充的主力。但是,目前我國對氫能的投資企圖心不足,明顯落後日、韓等氫能發展前段班國家,必須透過政策引導、預算編列等方式,加速我國在氫能領域的發展。
除了供電穩定與綠能提升外,另一件賴總統沒提到的是電價。一個合理和可預測的電價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目前由於我國能源配比的因素,電價上漲趨勢明顯,雖然政府認為電價適度上漲可以鼓勵產業界節能減碳,但節能效果有其極限,如果電價過度上漲,對產業競爭力將造成重大衝擊,此點在過去幾年德國等製造業大國都可以看到類似案例。不少產業界領袖呼籲政府不要排除核能這個選項,除了核能是低碳能源,穩定電價是另一個重要考量,賴政府必須正視。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成立是一個好的發展,但不能淪為大拜拜的過場儀式,而是要凝聚共識,找到確實可行的能源轉型方向。在前朝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明年底落日之前,現在就要找到二次能源轉型的具體方向。二次能源轉型必須兼顧電價、供電穩定與減碳,三個目標都能達成,才是產業發展的最佳後盾。
聯合報黑白集/左左、右右與反中
2024-08-10 04:29 聯合報/ 黑白集
英國7月底發生持刀攻擊兒童舞蹈班釀3死的暴行,在極右翼煽動此案為穆斯林移民所犯的不實消息助長下爆發反移民暴動。英國數千警力待命因應可能的暴力衝突。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川普挑了「鄉下人」范斯當副手後,外界都驚嘆他找了個MAGA 複製品;拜登忙不迭送他「極右派極端分子」頭銜。如今賀錦麗挑了「高中老師」華茲搭檔,共和黨也不客氣丟來「最左二人組」封號。今年美國大選大有看頭,右右組合對上左左同盟,極限對抗必然火光四射。
但不論范斯罵人「沒孩子的養貓女士」有多沒教養,或華茲感嘆此生「不會再受到如此好的待遇」有多舔中,這個戰場是川、賀兩主帥的。大選勢必是被冷落的底層白人與「黑命也貴」的有色族裔的對抗,是驅逐非法移民或繼續開放邊境的激辯,更將是子宮裡的生命由誰決定的對嗆。
最凶險的議題,當屬非法移民。隔著大西洋,英倫三島就活生生上演了全境暴亂的戲碼給美國參照。三名女童被人殺害,凶嫌是穆斯林的假訊息,引爆了種族的劫難。這讓人擔憂,充斥非法移民的美國,只缺一根火柴,即可點燃內戰。
更令人心驚的,恐在選後。在極左與極右間唯一的中間地帶,只剩反中。選戰將激發兩方競相加碼反中承諾,沒有最反中,只有更反中。
因此無論左右,下一個美國總統都可能更無所不用其極地反中;而挑起台海戰爭,就是其終極誘惑。台灣人民應該認清:台灣可以成為美中矛盾的溶解劑,而不必為了虛幻的台獨,甘作戰爭販子的消耗品。
聯合報社論/國防預算創新高,難掩國軍「淘空」危機
2024-08-10 04:31 聯合報/ 社論
114年度國防預算歲出可能達6300億,國防部解釋因逢軍事投資付款高鋒期,相關預算還在行政院審議中。記者李人岳/攝影
行政院向總統報告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加計特別預算與基金,國防總開支將達六,四七○億元,較今年增四百億元,再度刷新紀錄。政府不斷向民眾宣傳:在蔡英文、賴清德兩總統領導下,國防資源豐沛,國安固若金湯。但錢多只是金玉其外,當今國軍的處境,堪比非核政策下被迫粉飾太平的台電:基層人員殫精竭慮,在長期壓力下組織和士氣的淘空,無法填補高層偏執造成的惡害。
先看最近幾起軍中新聞。其一,審計部指出,海軍主戰艦艇維修作業延宕嚴重,高達半數未按計畫實施。其二,總統府憲兵舉槍自盡,立委發現單位「編現比」僅六成多,導致衛哨頻繁度遠超過標準。其三,立院預算中心調查,去年七月國軍官兵總數一五五,二一八人,比十八個月前減少九千六百餘人,降幅達六%。其中後六個月流失人數,幾等同前十二個月,顯示人力匱乏是國軍最大隱憂。
國軍總員額廿一.五萬人,扣除文職與學生、受訓、長假等人員,「編制員額」十八.八萬。國防部宣稱,編現比九成即可維持戰力,將人力需求降至近十七萬;但自國軍轉型「募兵」以來,從未達到此一數字。換言之,近年台灣實際防衛力量,始終不及預訂目標。何況此標準來自馬政府「精粹案」,近年兩岸關係緊張,兵力派遣需求直線上升,部隊人力卻明顯下滑,局面嚴峻不言可喻。
因應兩岸緊張,蔡政府恢復徵召一年期義務役,以特別預算添購飛彈與無人機,並大幅擴編後備部隊。這些固有助戰力提升,但對照人力短絀,局面正好相反。恢復義務役及添購新武器皆須成立新單位,需要更多職業軍人擔任幹部;但現實上,近兩年卻有大量志願役申請退役,足見人力和士氣問題嚴重。
以總統府憲兵自殺為例,便是一葉知秋。總統府憲兵如同「禁衛軍」,人員撥補絕對優先,竟也缺員超過三成,便可想像一般部隊窘境。再如海軍維修計畫大幅脫節,主要是共軍頻頻犯境,迫使我方超額派出艦艇,打亂原定維修期程。長此以往,在備戰壓力下,武器裝備又嚴重損耗,更必有人萌生退意,形成惡性循環。部隊事務有其機敏性,國防部又基於軍人忍耐美德或官場文化,對外口徑永遠大事化小;長此下來,國軍自被超額負荷壓得逼近臨界。
要解決國軍「過勞」危機,應該治標與治本雙管齊下。治標方面,應進一步提升待遇,增加青年從軍誘因。所謂待遇提升,除了薪資,可以廣建職務宿舍與幼托設施,讓現役官兵願意留營。在管理文化上,應培養分層負責精神,戒絕官大學問大的僚氣。否則,官兵若對軍中環境失望,不願長留久用,即使再努宣傳招募人員,也永遠補不上缺口。
近十餘年不分藍綠執政,都認同「不對稱建軍」的原則。主要是體認兩岸量體懸殊,對比全球第二大強權的共軍,國軍只能選擇在特定領域發揮長項,而非全方位競賽。面對中國大陸與共黨政權,其道理也一樣,我們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於中南海的善意,必須保持相當比重的硬實力。與此同時,也得體認自身資源有其極限,不可能僅憑硬實力懾服對方。讓敵人「在軍事上不敢樂觀,在政治上不致悲觀」,才是確保國家安全的不二法門。
歷史上任何體系的瓦解,都是先零星崩解,然後像滾雪球般墜落。此一教訓,適用於當今國軍,亦適用於賴政府的國家走向。若持續漠視風險,或為圖一己一時之利在歧路上行險踩油門,將導致毀滅性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