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經濟/「習核心」領導的大陸經濟新常態

.聯合報社論..亞洲「新強人政治」與權力迷思
.聯合報黑白集.洪習會勿輕率關上此門
.經濟日報社論.「習核心」領導的大陸經濟新常態







經濟/「習核心」領導的大陸經濟新常態


2016-10-31 01:3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第18屆六中全會於上周落幕,本次會議被視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為預定明年下半年召開的19大預為布局;而六中全會「公報」首次提出「習核心」,樹立黨中央權威,並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全面從嚴治黨」奠定制度化基礎,落實習近平治黨治國「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可以說六中全會為大陸全面進入習近平時代揭開序幕,對未來大陸政經局勢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四個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及「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在2014年提出的黨國治理戰略布局,也被視為實踐習近平所楬櫫「中國夢」的政策指引。從2013年以來,18屆三中全會確立「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路線;四中全會首次以法治作主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定調;五中全會則審議「十三五規畫」建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鋪路;這次六中全會著眼「全面從嚴治黨」,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成了最後拼圖。
公報中也重提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在中共十三大定調的所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這也點出習近平堅持從鄧小平以來「政左經右」的統治路線,以「全面深化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經濟建設核心目標,並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及「全面從嚴治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嚴明黨的紀律,以爭取人民擁護和支持,鞏固共產黨在中國大陸一黨專政的正當性。這樣的政策路線和布局,已反映出習近平主政下的未來中國,將是延續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全力追求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中國夢」。
六中全會公報亦首度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黃坤明在記者會上進一步闡釋,明確習近平的核心地位,是「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這正式確立了所謂「習核心」,既樹立黨中央的權威,也為19大人事布局預作鋪陳,這意味習近平未來在黨內權力將更為集中且鞏固,政策雙頭乃至多頭馬車現象亦將不復存在。
在經濟政策方面,過去一年多來,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意見分歧,被不斷地作文章;中共黨媒《人民日報》三度大篇幅刊登專訪「權威人士」對大陸經濟的看法,更凸顯出習李經濟路線的分歧。在六中全會後,因為權力定於一尊,習近平經濟政策主張將被奉為圭臬,並貫徹執行;李克強即使仍續任國務院總理,也勢須尊習,在政策上作出妥協。
在六中全會閉幕後,習近平緊接著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並就未來大陸經濟問題及政策方向作出指示。
習近平特別提醒,大陸經濟走勢持續分化,必須正視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要求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對特困地區和困難省份支持力度;堅持穩健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充裕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習近平的指示,反映大陸短期經濟政策將從供給面及需求面雙管齊下,以維持經濟平穩運行;同時,財政政策將以扶弱濟困為重心,不會有大規模刺激景氣計畫;貨幣政策將側重抑制資產泡沫,可以預見以「穩增長」為主軸的貨幣政策即將轉向,防止房市泡沫失控,將是現階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
從中長期來看,以「全面深化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核心目標的政策路線,將是大陸經濟的「新常態」,也是習近平在中共歷史定位的關鍵決定因素。

聯合/洪習會勿輕率關上此門


2016-10-31 01:31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30日傍晚率團啟程前往大陸參訪交流。記者陳嘉寧/攝影

洪習會登場,焦點在洪秀柱如何處理一中各表。
北京一向未正面承認「一中各表」,但曾以「求同存異」為其同位語,因而也一向未正面否定「一中各表」。所以,此番在「一中各表」的出入,要看洪秀柱怎麼拿捏。
國共黨魁會面,國民黨主席或前主席向未當面說一中各表,但皆在會前會後強調一中各表。因而,洪秀柱是否在會中提到一中各表固是一個懸念,但更要看她在會前及會後是否留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八個字不能拆開」的印象。
北京曾主張,「一中政治分歧/求同存異」,此語已近「一中各表」。在馬政府八年,北京以二○○八年布胡熱線陳述一中各表開始,又以二○一五年「馬習會」中馬英九在閉門會及會後記者會皆提一中各表結束。八年頭尾均見一中各表,可見北京也在尋思及試探這一條路徑的空間及可能性。
馬英九是唯一在北京最高層面前提出一中各表者,但他不是以國民黨主席或前主席身分發言,而是以「台灣領導人」的銜號提出,這個銜號本身即有「一中各表」的意涵。
倘洪秀柱在此會中未提一中各表,相較於馬習會是倒退;若她在會中提出,則是第一位國民黨主席當場提出。倘她在會前會後皆未提或淡化一中各表,即是一種顛覆。
「一中各表/求同存異」仍是一條可待探索的道路。習近平應有不輕易關上此門的智慧,洪秀柱則更應有不要自己把門封死的警覺。

聯合/亞洲「新強人政治」與權力迷思


2016-10-31 01:31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左)、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南韓總統朴槿惠(右)。 美聯社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過世後,似為亞洲長達六十年的「強人政治」拉下了帷幕。然而,最近隨著中共「習核心」領導權的鞏固與延任風聲甚囂塵上,日本自民黨修改黨章為首相安倍拚最長任期鋪路,乃至韓國總統朴槿惠主張修憲延長總統任期,看來,另一波「新強人政治」已隱隱然揭開了序幕。
亞洲的「政治強人」有悠久的歷史: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在位廿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在位長達廿二年,印尼總統蘇哈托更統治長達卅二年。他們利用鐵腕統治,塑造威權至上的高牆,但不管在位多久,最後政權都淹沒在八、九○年代的民主化浪潮中。然而,政治民主化後所出現的低效率、政治對立、經濟困頓,又使得不少人開始懷念起強人領袖,這正是這波「新強人政治」再起的心理因素。
習近平在二○一二年上台後,藉由嚴打貪腐,累積了高人氣;日前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習核心」地位,強化其領導權威。傳聞他可能在明年十九大連任後進一步尋求延長任期,打破中國最高領導人十年任期上限的不成文規定。習近平所形塑的新強人,其實也是中國「大國夢」的實現。
與習近平同一年上台的安倍,高舉找回日本「大國榮光」的大旗,一方面修改集體自衛權,放寬武器輸出三原則,同時以「安倍三箭」一掃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的陰霾,重振了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次自民黨決為他修法,將黨魁任期從兩任延長為三任,如無意外,他將成為日本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所塑造的新強人形象,正是日本社會渴望振衰起敝的集體反饋。
韓國總統朴槿惠最近遭到經濟衰退及親信醜聞的雙重打擊,民意支持度跌到新低。但她不反求諸己,卻將自己的低民意歸咎於總統單一任期所形成的「政權末期症候群」;並因而提出修憲之議,將總統任期從過去一任五年(不得連任)改為兩任十年。朴槿惠雖宣稱自己不爭取連任,但目前韓國的總統制已賦與元首極為可觀的大權,若再延任,後果堪虞。
早年亞洲的「強人政治」,是威權體制下的產物;但現在的「新強人政治」,除中共外,卻是建構在民主政治制度下。過去的「強人政治」,是冷戰時期圍堵共產勢力的產物;但現在的「新政治強人」,卻包裝成追求經濟成長的特效藥。簡言之,「新強人政治」的出現,是人民厭倦民主困乏、政治對立、經濟衰退的結果,因此期待政治強人以其堅決的意志來推動國家的強大。不可否認,民粹主義及民族主義的興起,也對強人政治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權力越集中,越容易走向濫權和腐敗,習政權對異議人士的打壓,安倍政府違反人民意願推動一連串限制人權及違反和平承諾的政策,朴槿惠的親信閨密壟斷青瓦台的買辦政治,都是極值得警惕的事。
回看台灣,這兩年也有類似的風潮。最明顯的例子,在太陽花學運後,柯文哲乘著「白色力量」旋風而起,一度成為政治的呼風喚雨者,一言一行都讓柯粉心悸。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柯文哲受到的崇拜顯然超過其實際能力,他自大自滿的結果,是無視專業與法令一意孤行;如今已是眾叛親離,坐困愁城。同樣的,蔡英文挾著高民意登上總統大位,原可放手領導國家前進;然而,她勇於改革卻缺乏穩健的掌舵思維,過度躁進的結果,讓社會烽火四起。包括她成立「決策協調會議」獨攬府院黨大權,甚至越俎代庖指揮國會立法,她不惜跨越憲政的權力界線,親自拍板所有國家大政;其結果,卻讓她距離民意越來越遠。
亞洲這波「新強人政治」,未必需要視為民主化的反潮,而是人民在經濟衰退下渴望再起的一種激情。然而,對強人而言,權力是春藥,民意只是浪花;服過春藥,他們就不在意浪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