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台灣經濟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聯合報社論..現狀,已非蔡英文以為的現狀
.聯合報黑白集.錯事做兩次不會變對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經濟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經濟/台灣經濟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2016-09-20 01: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太陽能電池龍頭大廠茂迪因訂單急凍擬縮減200名人力、約總員工數的4%,震撼業界。太陽能業遭遇的困境,其實是台灣產業深度鏈結全球經濟的縮影。台灣產業過去因全球景氣佳而輕易受惠,如今因景氣不佳而容易受害。景況好時,我們容易因嚐到甜頭而怠於改變,而當景況差時,能否判斷未來、勇於改變,才是價值所在。
台灣經濟的病因,人人都能指陳一二:過度集中、依賴電子中上游產業,代工為主、升級不足,過度競爭、微利搶單,因而導致產業前景不佳、投資不振、低薪難解。新政府的「五加二」創新研發計畫試圖打破窘況,用意良善,但似乎缺乏全面性的關照,容易流為一個個看似相互協力,卻也容易相互掣肘的計畫。台灣當前所需要的經建規劃,應該要有一個更上位的指導概念,更需要有資源盤點、重整重置的整體思維。雖說新政府有「創新、就業、分配」的執政目標,但如何以「五加二」計畫來落實,則顯得缺少全盤方針。
大陸與台灣經濟、產業發展路徑相似,遭遇全球經濟衰退,面對的挑戰不會比台灣少。大陸當前的「十三五規劃」與其中重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或可作為台灣經建規劃的參考。
「供給側改革」是大陸十三五規劃的經濟工作主線,目的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也要解決其國內生產過剩的問題,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確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滿足需求,進而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
根據十三五規劃,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當前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要削減製造業過剩產能,「去庫存」要消化房地產住宅存量、「去槓桿」要消除銀行和非金融企業債務及政府債務,「降成本」擬防止工資上漲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完善價格機制以降低企業成本,「補短版」要彌補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這「三去一降一補」是共通性的原則方針,並沒有特別針對特定產業。以台灣的術語來說,就是「功能別」而非「產業別」的政策,當然也就與我們的五加二創新研發計畫大異其趣。
對於台灣而言,「供給側」也面對類似的問題。當產業過度單調集中,又多數處於與對手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時,就出現過剩產能的問題,太陽能產業只是率先吹起了警示的號角;我們窮盡生產資源,面臨五缺問題,卻創造不出像樣的附加價值,顯示資源被無效率的運用,存在許多無效率的產業或產能;我們的人均碳排量在全球名列前茅,顯示我們的生產活動仍存在不夠環保的高汙染狀況。這些不是單一產業的特定現象,當然需要整體解決方針。因此,台灣也需要自己的「供給側改革」-同樣必須致力減少無效供給、將有限資源用於擴大有效供給。「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確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既是中國大陸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對台灣而言,難道不是更迫在眉睫的課題?
中國大陸總書記習近平在日前G20峰會上指出,中國正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去產能、調結構、穩增長」出發,主動調節供求關係。他也呼籲各國應該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調整政策思路,作到「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並重」,「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並重」。如不以人廢言,習的談話也有可供參考之處。一來,台灣必須根治的老毛病正是「重短期輕忽中長期」,「重供給輕忽需求」;二來,正為經濟成長動能不足煩惱的台灣,若想要「穩增長」,則「去產能、調結構」其實是必須勇敢面對的課題。

聯合/錯事做兩次不會變對


016-09-20 01: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副總統吳敦義今日啟程訪美。總統府在審批時,要吳敦義提交在美演講稿供審。
這已不是總統府首度有此劣行。六月間,前總統馬英九申請訪問香港,總統府即命他提交講詞供審。此舉明顯是「事前審查制」,公然違反了憲法對公民言論自由的保障。
民進黨若還記得戒嚴時期警總到印刷廠事前審查「黨外雜誌」的往事,難道不知自己現在做的完全是同一回事,且是升高到對前正副總統講詞的審查。莫怪有人指出:這是蔡英文就任以來在民主憲政上最丟臉的演出!
不料,吳敦義赴美,總統府再度出醜。當局或許認為,審了馬英九,若不審吳敦義,不啻是招認審馬英九是錯的。如今,照樣審吳敦義,表示一視同仁,也間接對審馬仍不認錯。但是,錯事就是錯事,不可能積非成是,錯事做一百遍也不會變成對的。
總統府預審了馬英九的講稿,最後居然仍以馬有「洩密之虞」,而禁止他赴香港。但既然如此概括性地「有罪推定」,則又何必裝模作樣審查講稿?總統府在「預審講稿/禁馬訪港」上出了醜,何以要在吳敦義案再出醜一次?
吳敦義送審的講稿,扣掉「前言/結論」四字後,只有「幾許浮雲遮望眼」等二十五個字。此種審查,有何意義?足證總統府只是用審查吳敦義來為審查馬英九作遮羞布,卻是一錯再錯。
總統府成了預審「黨外雜誌」的警總,難道毫不自覺?

聯合/現狀,已非蔡英文以為的現狀


2016-09-20 01: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右二),與台灣八縣市首長參訪團會談。記者葉建宏/攝影

藍營八縣市首長赴大陸拚觀光,希望重啟兩岸正向交流,府院卻力斥兩岸交流不應預設前提。月初,政委張景森喊話「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行政院也否認是「政院立場」。不過,對於蔡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民眾則給了完全不及格的評價。
本報兩岸關係年度調查顯示,民眾非僅不滿意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更對兩岸之間升高的緊張態勢感到相當憂慮。這份調查,反映了台灣民眾對於當前兩岸關係的主客觀看法,也指出了兩岸關係在可預期未來的可能走向。
本報歷次調查,兩岸之間各領域的關係不免起伏,或弛或張,最多是部分領域升高到緊張邊緣。但這次調查,除民間關係仍屬穩定和緩外,各領域幾已全面性瀕臨緊張;尤其外交休兵結束,兩岸外交競爭更首度跨越警戒線,進入真正的緊張狀態。民調反映的兩岸「現狀」,顯然正快速遷移。如何防止兩岸之間出現螺旋式升高的激盪互撞,考驗著蔡政府的應對能力。
從雄三誤射暴露國安空虛、南海仲裁反映國安無措來看,蔡政府能否穩健應對兩岸緊張關係,不免令人擔心。耐人尋味的是,民眾雖不信任蔡政府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也憂心兩岸關係惡化,卻又寧可相信兩岸不會爆發戰爭。就此而言,我們要提醒蔡政府:民眾不擔心兩岸爆發戰爭,其實是近年兩岸交流對雙方的關係具有緩和作用,這種善意必須維持,切不可以因此有恃無恐,以為兩岸現狀可以憑空維持下去,那恐將錯估形勢。
我們也要提醒,國家領導人不能只求以拖待變,或明知不安卻埋首沙堆逆勢而為,那只會使自己的優勢喪失。蔡英文選前一再保證要「維持兩岸現狀」,但越來越多民眾已不相信「現狀」能繼續維持。蔡政府迴避「九二共識」,卻又對另闢蹊徑維繫兩岸溝通裝作很有把握的樣子;在民眾心裡,卻明白這正是兩岸關係生變的主因。民進黨長期強調「中國威脅論」,但根據這次民調,不擔心大陸強盛不利台灣的民眾卻創下新高。這顯示,民進黨對中國的敵意其實還殘留在冷戰年代的思維,必須徹底更新。
更值得執政者警惕的是,民眾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往往並不隨掌權者的主觀意志而移轉,有時反逆向而行。馬英九標舉「不統、不獨、不武」,屢被綠營質疑「親中」,其任內民眾主張「獨立」的聲音達到高點。相對的,蔡英文強調「維持現狀」,被認為是「柔性台獨」,但其上任才四個月,主張「統一」的民眾比率已創新高。如果說太陽花學運反映了民眾認為馬政府兩岸政策過度傾斜,使當年的台獨音量擴到最大;那麼,民眾對蔡政府兩岸政策的不滿與對未來的憂心,也讓主張統一的民眾比率攀上新高。可見,民意對掌權者的主觀意志並不買帳。
蔡政府上台後,不只統一的聲音增加,主張獨立的民眾比率也提高了。但或許看清「形勢比人強」,部分原急獨民眾踩煞車觀望,因此主獨者增加的比率主要集中在「緩獨」,並創新高。其實,統獨比率的升高還混雜著對於北京進逼與「柔性台獨」的反彈或呼應;必須注意的是,統獨兩端增加的民眾,正是從光譜中間的「永遠維持現狀」向兩端挪移。換言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已導致社會益發分歧,這對台灣是不利的。
本報兩岸關係調查結果,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則在意料之外。不意外的是,兩岸當前態勢,並未脫外界對蔡英文當選總統前的預期;意外的是,蔡英文似乎以為只要高舉「維持兩岸現狀」大旗,即可拉攏美日、安撫中共、平息內爭。事實卻是,不論就外在情勢或內部民意而言,冷卻的交流、緊縮的觀光、對前景不明的憂慮、對政府決策的不滿,蔡英文標榜的「現狀」如今都已難以維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