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6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摧毀台灣晶片產業 無知自私恐怖情人

◆  【專家之眼】「媽的」囊括奧斯卡大奬只是「政治正確」嗎?
◆  【專家之眼】摧毀台灣晶片產業 無知自私恐怖情人

◆  【專家之眼】對日農產塞牙縫級行銷 還好意思說嘴
◆  【專家之眼】綠營的交流善意 是在換賴的總統路?
◆  【專家之眼】為何以房養老早該廢除了?







【專家之眼】摧毀台灣晶片產業 無知自私恐怖情人


2023-03-16 07:54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台積電南科廠第14晶圓廠。本報資料照


媒體報導曾在美國川普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之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日前在美國智庫蘇凡中心Soufan Center)所舉辦全球安全論壇中,公開表示假若中國大陸入侵並占領台灣,美國將摧毀台灣半導體產業設施,以免其落入北京手中,讓其掌握全球高科技積體電路產能,進而掌控全球經濟。

許多政治評論者與軍事觀察家都將歐布萊恩觀點,視為承接或是呼應去年11月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學報《戰略要素》(Parameters),由 Jared M. Mckinney 與 Peter Harris 兩位軍事戰略學者共同撰稿,以《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Broken Nest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為題之專稿;但實際上兩者理念差距甚大,不能混為一談。

其中前述《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係主張由台北以台積電作為籌碼,運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策略,針對北京對台動武實施戰略嚇阻,威脅不惜搞到魚死網破地步,讓北京理解到兩岸衝突最後在政治、經濟以及戰略上所需付出代價,實為其不可承受之重。此乃仿效二次大戰瑞典威脅自行摧毀其鋼鐵生產設施,以便嚇阻納粹德國換取決不入侵承諾;因此為使北京避免入侵台灣變成竹籃打水全部落空,以便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狀態。

歐布萊恩思維卻是更加極端,其所主張手段完全不是由台北提出威脅要以焦土抗爭手法來嚇阻入侵;而是在無力阻止北京佔領台灣後,由美國運用軍事手段摧毀台灣積體電路產業製造設施。同時目標涵蓋範圍亦從台積電擴大到整個台灣晶片製造業產能,對比《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稿件內容來說,歐布萊恩所倡議方案,其實相對強硬,但卻充分顯露出許多思維盲點。

嚴格來說,《覆巢阻嚇中國入侵台灣》兩位作者並不理解兩岸矛盾之本質,更是高估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北京戰略算計過程所具地位。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12月23日國台辦就直接點破台灣半導體產業並非北京追求兩岸統一主要因素,早在台灣建立積體電路製造產業前,此項政策方針就已經存在;因此威脅要摧毀台灣半導體產業,對於北京來說根本就無法產生任何嚇阻效用。

轉過頭來檢視歐布萊恩觀點,其將台灣半導體產業比擬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法國臣服於納粹德國後,英國首相邱吉爾所下令斷然摧毀之法國海軍艦隊;此因當時法國海軍艦隊被視為足以影響同盟國與軸心國軍事對峙,造成戰略天平偏移之重要砝碼。

歐布萊恩卻顯然就是忽視國際現實與法理;依據國際法理來說,假若在兩岸衝突時,美國在旁袖手旁觀,未曾直接參與軍事對抗共軍入侵台灣行動,卻在此時動用軍事武力摧毀台灣積體電路產業設施,不論對兩岸任一政權掌控台灣來說,在國際法理上,若是師出無名,任意去摧毀其他國家經濟生產設施,怎有可能不被視為侵略行為?在國際法理上豈能站得住腳?

其次就更必須嘲笑歐布萊恩完全不理解經濟最基本法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產業雖然體質堅強產能極高,但就製造業生產要素分析,整個積體電路產製過程,其中包括原料、技術、資料數據、生產機具、作業人員、工序與環境控制等要素,甚至還要再加上前述產製過程所需專利授權,只要有任何環節存在缺失,就會使產製過程毛病百出,最終產品良率嚴重下降。

但若是理解台灣積體電路製造業整體生態,其實就會注意到前述生產要素,還有許多環節還是要靠境外產業支持與配合,所以就算北京跨越海峽入侵,所有台灣晶片產業設施完整無缺落入手中,只要美國後續對台實施禁運與技術抵制,確實還是有機會癱瘓整個台灣晶片產業作業能量。

美國現在不斷鼓動許多盟友,靠著技術封殺輸出管制措施,希望廢掉中國大陸晶片製造業武功,難道歐布萊恩完全忽視此等作為,非要採取暴力手段摧毀台灣晶片產業設施,才能讓其放心嗎?而且就算台灣晶片產業設施完整無缺,只要封殺市場,其實就可扼殺整個產業發展,目前美國不斷在全球封殺華為各處市場,難道歐布萊恩都忘記此種策略,而只能滿腦子動用武力摧毀台灣產業設施嗎?

面對此種「我若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之「精神病態型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真是讓人想到戀人分手後,恐怖情人用硫酸潑到對方臉上行為。假若從此觀點出發,美國是否會在共軍攻佔台灣前,使用武力摧毀台灣民生設施影響社會穩定,以便增加中共掌控台灣難度,絕非不可想像之事。假若曾任國家安全顧問戰略謀士,顯現出視野短淺、思維粗糙與品格低劣,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最後必須質問歐布萊恩,韓國亦有晶片製造產業,韓國亦可能隨時面對北朝鮮入侵,韓國政府高層是否也該擔心駐韓美軍亦有相同焦土計畫?近年來台灣社會浮現疑美論,若以所羅門王在兩個母親前判定小孩歸屬之智慧,觀察歐布萊恩倡議摧毀台灣積體電路產業,其實就可看出誰對台灣是虛情假意,而誰會更關切台灣鄉親與社會福祉!










【專家之眼】「媽的」囊括奧斯卡大奬只是「政治正確」嗎?


2023-03-16 18:13  聯合報/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
「媽的多重宇宙」劇組得到奧斯卡七項大獎。圖/路透社


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結果揭曉,馬來西亞演員楊紫瓊主演的「媽的多重宇宙」,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劇本與最佳剪輯獎等七個大獎。 

外國媒體在報導的大標題上,用了英文 sweep 一字,比較客觀的中文意思是「囊括」;但筆者一個外國朋友給我的賴,用的英文是 clean sweep,sweep 意思之一是「」,clean sweep 有「掃光」或「席捲」一切的意思。外國友人説她的老外朋友們認為「媽的」一片多少有些「過譽」。

筆者以一個電影觀眾的角度來看,並不覺得「媽的」得那麼多獎,有什麼「過譽」之處!

第一,「好萊塢」的給獎本來就有其「政治正確」。好萊塢電影人員,對於批判政治、強調階級剝削、弱勢族群的困窘,以及對資本家、律師諷刺的影片,學會會員比較喜歡投票給它們。有人説,只要有非裔演員演出的影片,就一定會給奬項。

好萊塢的影片這幾年瘋迷東亞風,「媽的」凸顯亞洲移民的家庭衝突,諷刺代表官僚主義的美國稅務人員,再加上性別問題和女性主義,種種因素,看起來有點雜燴,但都表現的恰到好處。

第二,從好萊塢的政治正確來看,「媽的」代表的東亞風,無異給美國政府的「反中」及連帶的「反華」一個當頭棒喝。大家應該記得美國前總統川普高調強調種族歧視,對移民的仇視;而拜登總統延續川普批評新冠肺炎,始終咬緊中國把武漢肺炎病毒,散播到世界,造成大災難。結果美國各地發生多起毆打華人事件,芝加哥的 China Town 甚至「圍街」,店家武裝自保。

第三,除了上述兩個角度來看「媽的」得奬,從片中兩位亞裔演員的演技及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在電影中飾演「移民爸爸」的(楊紫瓊片中的先生),是越南裔美國演員關繼威。獲頒最佳男配角獎,上台發表感言時,他哽咽表示自己是一個從越南逃難出來,在香港難民營住了一年,才輾轉來到美國的移民。他的「美國夢」所以「成真」,當然是自己不懈的努力。

民國一O八年(2019年)因演出「波西米亞狂想曲」頗穫好評,最後也一舉贏得最佳男主角獎的雷米·馬利克(Remi Malek)得獎時也說了,他是埃及移民的第二代,獲此殊榮,備感欣慰;也覺得能夠得到此獎項,是真真實實地替美國的移民演員「爭了光」。

關繼威及雷米,雖然也符合好萊塢強調弱勢族群,但更重要的是,凸顯了好萊塢這些年來的「多元化」。以前的「奧斯卡好白」(#OscarsSoWhite)曾引發爭議,而學院在這幾年改變了,比較願意頒發給「非西方主流」或「非好萊塢傳統影片大廠」所製作的影片相關獎項,確實給在好萊塢(或好萊塢以外)打拚,極力想獲得奧斯卡最佳影帝或影后的「非白人演員」,更多希望。

但是這股希望,過去一直停留在美國的非裔族群或是非白人族群,而尚未吹到亞裔族群。因此,楊紫瓊這次的獲獎,則是一個里程碑(milestone),代表了奧斯卡獎項頒獎的一個轉捩點,因為她是有奧斯卡頒獎95年以來,第一位獲得最佳影后殊榮的亞洲演員

楊紫瓊在台上發表感言時表示,她要把這個獎帶回「家」,因為這個獎是為亞洲演員的獲獎開啟了先例。

第四,「媽的」電影劇情鋪陳與拍攝,是一個從亞洲人的眼光去理解亞洲文化,並且透過亞洲人也能夠容易理解的語言去詮釋。在電影產業全球化下,融入了在地思考,呈現了在地行動local action)。

以語言為例,楊紫瓊在片中不僅要詮釋一位穿梭在平行宇宙中的職業婦女(兼媳婦兼媽媽)外,她與飾演她先生的關繼威,都必須流利地的使用三種語言,才能分別與片中不同的對象「溝通」;此外,片中女兒在向外公問候時的一句「英翻中」經典句型,(How is your flight?演員台詞直譯成「你的飛機好不好?」)讓深諳兩種語言的觀眾會心一笑。演員們賣力的演出,透過三種語言營造出來的天馬行空影片氛圍,不僅能讓觀眾充滿驚奇,也有共鳴。

走筆至此,不禁感慨,台灣高喊電影事業要國際化,但政府在協助業者時,是否有以獲得奧斯卡的主要獎項為目標?自李安導演的電影,在奧斯卡大放光明異彩,至今已經十年過去了,台灣電影的國際化,似乎只有台中市在努力,這是因為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80%的鏡頭在台中拍攝。而在前市長胡志强的奔走下,成立基金會,為台灣電影的國際化在努力。但畢竟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台灣電影的國際化,進軍國際市場,似乎為時尚早!台灣演員要獲得奧斯卡奬,看起來也遙不可及。

其實,台灣影劇獲得國際合作,如和 HBO Asia 合作的「通靈少女」口碑及市場都不錯,證明台灣在地故事或在地行動,仍可以國際化。

但對照「斯卡羅」,砸下兩億左右台幣,除了背離原作「傀儡花」以及背離史實,引起極大爭議外,國際市場也乏人問津。恐怕「斯卡羅」是民進黨的「政治正確」,想一味地「改造」台灣歷史,所引起的「不正確」的後果!

「媽的」電影得大獎,部分原因雖源自於奧斯卡的「政治正確」,但對台灣電影而言,何嘗不是發展電影事業的一個好的刺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