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1 前言

◆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 2
◆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 1 前言





邵玉銘/我追隨多位總統、院長的心路歷程--【此生不渝】連載1 前言


2022-03-31 11:03  聯合新聞網 /   邵玉銘(教授)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圖片提供/邵玉銘


最近接到「台灣醒報」的邀請,要將我在民國 102 年(2013年)出版的回憶錄(《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中的精華三章轉載並囑我寫一序言,略述書中未述之內情
這三章主要是討論我追隨行政院俞國華院長、蔣經國總統與李登輝總統服務的經歷;民國 76 年(1987年)11月兩岸開放新聞及文化交流的一些事件;我民國 80 年(1991年)離開新聞局重回學術界後,撰寫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傳記並由哈佛大學出版之事宜,以及民國 85 年(1996年)台海發生危機,個人赴美闡釋政府立場及個人見解。


壹、追隨俞院長、蔣總統與李總統
1987年4月,行政院向政治大學借調本人出任行政院新聞局長,借調期間依規定為四年。

從此至1991年 9月止,本人成為行政院俞國華、李煥及郝柏村三位院長之部屬;另因局長亦為總統之發言人,所以,我也同時成為蔣經國及李登輝兩位總統之部屬。

俞國華院長曾任中央銀行總裁,貢獻卓著,於1984年出任行政院長。

俞國華擺脫低迷民調
俞院長個性剛毅木訥,再加上國語的鄉音過重,民調一直處於低迷狀態,所以我的任務之一,是如何宣導其政績、使其能夠更有效執政。俞院長調整步伐,經過兩年之努力,其聲望終於升高。

俞院長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及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學養甚佳,勤勞任事,可說是一位盡忠職守的良相。但是解嚴後台灣政局動盪不安,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激烈,所以,他於1989年5月辭職,他夫人的心聲是:「政治太可怕了!」

台灣政局中,大家所敬重的孫運璿院長、李國鼎部長等人,學養能力俱佳,對國家貢獻有目共睹。經濟學者瞿宛文,對於他們頗為稱許,她曾指出:「國府在國共鬥爭中之慘敗經驗,都為他們帶來了強大的推動發展的動力。他們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救亡圖存而發展,這是那一代人的共識與時代精神。」個人認為俞院長亦是其中一位。

經國總統歷史性解嚴

個人自1984年在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擔任主任開始,至1988年經國總統去世,有將近四年為其服務,他是一位極具歷史宏觀及使命感的領袖。

在我新聞局任內,他曾召見數次,除了勉勵與關懷外,對新聞局業務,尤其是開放報禁及兩岸交流工作,完全授權,從無一句指示,這可間接證明他對國家改革與開放之誠意與決心。

但使我感慨最深之事,是他在身體重病之下,做出解嚴之決定。在解嚴前夕,我奉命代為宣佈,我曾透過總統府前副秘書長張祖詒懇請總統親自宣佈,以昭鄭重並凸顯其貢獻,但他仍決定由我宣佈,但未說明原因。

今年,張先生出版回憶錄,始說明原因。總統向其表示:「你說,我(身體)能撐得住那個場面那麼久嗎?」

李登輝總統在2015年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沒有蔣經國、沒有李登輝,就沒有台灣的民主。」個人認為他最值得稱道的是,經國總統在完成台灣民主大業過程中,穩健平順,不像韓國在1980年代政治民主化過程中,發生了光州事件,死傷有數千人之多。

與李登輝只有公務
個人追隨的第三位長官是李登輝總統。李登輝對台灣發展的政績,時人評價不一。個人在各項工作崗位,與他接觸有二十餘年之久。

我個人認為他終結動員戡亂時期、推動總統直選,以及建立台灣「生命共同體」意識,均有其貢獻。唯其景仰大日本精神以及武士道,鄙視中國歷史傳統,個人無法認同,所以,他雖是我的長官,我們只有公務往來,沒有私誼。

個人根據新聞局服務媒體經驗,認為大眾傳播媒體對台灣整體的發展,有其重要貢獻。開放報禁以後,他們對於台灣政黨競爭、兩岸關係、台灣發展各項議題均深入報導,使得台灣在混亂中逐漸找出方向,凝聚共識。

所以媒體在公元2000年,陳水扁以「政權輪替、斬斷黑金」贏得總統大選;2006年,紅衫軍發動「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促成2008年具清廉形象之馬英九高票當選的報導;與對於香港雨傘運動及抗中示威的深入報導,引起台灣人民對中共普遍反感,這對於2016年小英當選總統亦有直接關係。

但是自民進黨執政以來,許多批評亦已浮現。所以,個人雖然同意對於一些傳播媒體崇尚「煽色腥」以及流為政黨打手之批評,但認為這都不能掩蓋他們整體的表現,個人相信,由於台灣民智大開,台灣媒體一些弊病也難逃法眼,過去如此,現在及將來亦屬必然。

貳、《台灣醒報》轉載的第二部分,是有關於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些事件。
1989年7月,國家音樂廳舉行「黃河大合唱演唱會」。由於此一大型聲樂作品之詞曲作者,均為中共黨員,在台灣是初次演出,頗引起各界注意。媒體對此次演出的報導是:「澎湃鏗鏘的歌詞與樂曲,觸動群眾心底對苦難中國最深層的悲痛。」

兩岸歷史文化涵溶
我認為此一合唱曲引起的共鳴,凸顯兩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民族情感,但是,大陸人民對台灣人民的悲情意識卻缺認識。個人認為,兩岸的未來,必須先從各種文化擴大交流開始,再逐漸增進兩岸人民的心靈融合。

個人在1994年曾經籌辦「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余英時教授在會中表示:「政治層面的分與合,是表象而不實質。在其背後,往往靠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力量發揮作用,例如秦漢政治統一是經過了春秋戰國五、六百年的醞釀才成熟的。」 

參、《台灣醒報》轉載的第三部分是個人有關中美關係之研究及出版「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一書。
1991年4月,哈佛大學通過出版該書之審查,我引以為榮,這更堅定我五個月後離開新聞局重回學術界的決心。1992年初,美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邀請我出任研究講座一職,我決定赴美一年,對該書做最後校正。

司徒雷登自1919年至 1946年,擔任在北平的燕京大學校長;1946年7月出任美國駐華大使。由於他在此兩項職務的貢獻與聲望,可說是20世紀中美關係史上,中美兩大社會最為矚目並敬重的人物。

他在擔任校長期間,由於他認識美國羅斯福總統及國務院許多高層人士,經常上書給美國政府報告中國政情、中日戰爭,並提出建言,角色身分至為重要。

司徒雷登與中美台日
尤其在1941年下半年,美國國務院內部對如何因應中日戰爭分成兩派,鷹派認為美國應對日本加重施壓以使日本屈服;但是另一派為鴿派,認為日本軍人具有「寧折勿彎」的武士道精神,假如美國對日本施壓過重,恐會促使日本軍方走上極端。

這兩派不斷互相角力,最後鷹派勝出,美國決定對日本使出殺手鐧,石油禁運日本,並沒收日本在美國財產,這些決定最終導致日本偷襲珍珠港,促使美國進入太平洋戰爭,從而解除我國陷入單獨抗戰之危局。

在鷹、鴿兩派的角力中,司徒先生的許多報告被鷹派用來作為其主張之重要依據,從此一角度觀之,司徒對美國當年援中制日之決策,有其一定影響力,恐未為外界知曉,我們中國人亦應感謝他的貢獻。

1946 年至1949年間,美國對華政策之主張也分成兩派。司徒這派人士,先是力倡國共兩黨成立聯合政府,但1947年開始,美蘇冷戰加劇,這派人士旋即轉變立場,一再呼籲美國應以軍事行動支持國民政府。

但與司徒站在對立面的另一派人士,包括部份美國職業外交官及許多駐華記者,認為中共只是土地改革者,並非真正的共產主義份子,無需在意;另外,他們認為國民政府積病已深,而中共革命已獲民心,所以主張美國應放棄國民政府,最後這派人士勝出,對我國之命運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

美國對台政策分歧
美國1940年代對華政策之各有主張,亦足以形容美國目前對中國政策意見之分歧。2019年7月,有近百位有關中國事務的學術、外交、軍事及企業界重要人士,以公開信向美國總統川普及國會表達他們的看法:

一、他們不認為中國是美國經濟的敵人,也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致命威脅;二、美國應該容許中國在一個新的或經過調整的國際秩序中有更大的發言權;三、假如美國對中國在世界的角色採取敵對的零和政策,只會造成中國脫離目前國際體系或是她會發展出一個分裂的國際體系,這對西方的利益將產生重大損害。

但是與此派主張相反之人士,則認為中國不僅是美國經濟的敵人,也是目前自由民主國際體系的最大威脅,必須要予以堅強抵制。目前,此派人士之意見已成為主流,影響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政策。

司徒雷登一生行事與思維,反映了百餘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內涵與爭議,足以提供我們研判目前及未來中美台三角關係的最佳參考。

肆、轉載的最後一部份,是有關於1995年李登輝總統訪問康乃爾大學所引起的台海危機。1996 年3月,台灣進行首次總統直選。中共在選前舉行兩次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美國政府立即派遣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海地區。

赴美說明台灣立場
值此國難關頭,身為中美關係之學者,應盡言責,以助化解危機。我立刻動身赴美,前往哈佛大學等學府及華府數個重要智庫提出報告或演說。

我提出四個論點:
一、中共對美國政情不了解,認為美國利用李總統打「台灣牌」,對中共有所制衡。實際上,美國政府是在國會及輿論的壓力下才允許李總統訪美,與打「台灣牌」毫無關係。

二、台灣並不希望美國和北京的關係惡化,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是核子大國,如果兩者關係惡化,或者兵戎相見,首當其衝受害的是台灣。

三、北京和華府都應保持良好關係,海峽兩岸亦應早日恢復協商關係。

四、台海問題一定要達到三贏,因為三者有連動關係,任何一方和另外二方關係發生問題,會導致三方全輸。

1996年台海危機,對於今日台灣所陷入之兩岸危機頗有重要參考價值。美國現在朝野對中國政策仍在辯論之中,針對此次俄國入侵烏克蘭一事,許多人擔心大陸會效法俄國而對台動武。

個人在此要特別提醒,俄烏之戰與兩岸危機有一些基本不同之處。

一、台灣無論面積、人口、軍力均無法與烏克蘭相比,如果中共傾巢來犯,台灣不可能如烏克蘭作持久戰。

二、烏克蘭自1991年獨立建國,獲得全球國家的普遍承認,所以俄國進攻烏克蘭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主權的侵略,引起眾怒,理所當然。但是,我們要知道,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已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將來如果中共犯台,同情台灣之國家,很難對台灣給予同等支援。

三、烏克蘭此次被侵,人民仍可大量逃難至邊境國家,但中共一旦犯台,我們同胞無他地可以投靠。

我這篇序文可說是回憶錄的再回憶。個人能在1987年台灣解嚴之關鍵年代,進入政府工作,接受各項挑戰,在四年半內,竟服務了五位長官,可見台灣政局之動盪,但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與厚愛,內心至為感激,認為是個人一生之榮幸。但是面對台灣目前政黨惡鬥,國事欠缺共識,兩岸關係至為嚴峻,心所謂危,難以自己。

展望未來,國家所面對之挑戰,更是艱鉅。所以,謹以「感恩」與「憂心」等四字表達此刻心境。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圖片提供/邵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