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862/web/ 

◆  輾人慘劇重演 豈容坐視
◆  少數業者怠惰 拖累公車安全品質
◆  監督公車評鑑 中央須再修法加強
◆  華麗轉身 魯比歐能否落實友台主張
◆  錢凱港開港 拉美版新加坡成型?
◆  口號治國能換來和平嗎
◆  北京點名賴清德 不留轉圜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2024-11-19 01:11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亞當斯(John Adams,1735-1826)。林一平/繪


美國總統大選過後,「一六一九計畫」的創始人漢娜-瓊斯(Nikole Hannah-Jones)在回應川普勝選時表示:「反黑人情緒仍然是這個國家的一股強大力量」。持不同意見的人則回應:「沒有人持反黑人立場,我們反對的是那些有問題的觀點。」漢娜-瓊斯因主導「一六一九計畫」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贏得普立茲評論獎。川普則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卸任前抨擊「一六一九計畫」,並宣布成立新的「一七七六委員會」,旨在美國學校中推行「愛國教育」。該委員會發布的「一七七六報告」受到了歷史學家的廣泛批評,稱其「充滿錯誤和黨派政治」。繼任總統拜登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上任首日解散了該委員會。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川普重返總統寶座後,將如何重塑美國的歷史教育?

「一六一九計畫」是一系列報導,聚焦於奴隸制度和美國建國的主題。這項計畫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美國的獨立理想,並因其對學校課程的影響而引發爭議。批評者認為「一六一九計畫」與批判性種族理論密切相關,換言之,該計畫將美國描繪成一個種族主義國家,聲稱獨立戰爭的部分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度。

「一六一九計畫」批評了美國歷史中一些傳統上受尊敬的事件和人物,如獨立戰爭中的愛國者、開國元勳,以及後來的偉人如林肯。然而,這些觀點也引發了學術界的質疑,討論其詮釋是否過於偏頗。

「一六一九計畫」的一個爭議點是其聲稱「美洲殖民者決定宣告獨立於英國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奴隸制度」。這一主張挑戰了許多人對美國建國理念的傳統看法。而這種觀點並非學界的共識,存在不同解讀。

我在紐約的 Gilder Lehrman 美國歷史研究所網站找到一八○一年一月廿四日美國總統亞當斯回應兩位奴隸制度廢除主義者的信。亞當斯反對奴隸制度,但主張其廢除應「漸進」進行,以避免激進行動帶來的不公和侵犯人權。然而,他錯誤地估計了當時奴隸制度的情況,認為奴隸人數正在減少,而實際上它正在增長。

亞當斯是否因為不支持以激進的方式廢除奴隸制度,就被認定是在保護奴隸制度?這值得商榷。就如同一八九八年後藤新平(1857-1929)在台灣實施的鴉片專賣政策一樣。當時很多日本官員主張應該嚴禁,可是後藤新平認為應該逐漸禁止。原因在於台灣人上癮者甚多,嚴禁會造成嚴重反抗。然而鴉片專賣成為殖民政府重要財源,也是事實。因此蔣渭水認為日本人毒害台灣人賺錢。後藤新平這個政策的功過在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一六一九計畫」的事件顯示出歷史真相的多樣性與未來認知的不確定性。這提醒我們,歷史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領域,經由不同角度的解釋而展現出多樣的面貌。這種不確定性也正是歷史的迷人之處。













輾人慘劇重演 豈容坐視


2024-11-19 01:19  聯合報/ 嚴文方/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新北市)
大有巴士謝姓駕駛追撞大都會客運,導致1名行人捲入車底傷重不治,2輛公車共14人受傷。記者李隆揆/翻攝


台灣交通擁擠,頻傳奪命車禍,上周日台北市兩輛公車追撞,又一次造成路人遭公車輾過並捲入車底身亡之悲劇。月前另有台中女大學生在人行道遭公車撞擊,家屬甚至還質問司機,為何肇事後又開動公車再次輾壓女生,以致傷重不治?新聞聳動而殘忍,各方輿論撻伐,台中市政府立即提出改善,包括要求業者重新辦理行車安全教育,並要求全面安裝行車安全輔助系統等行動。但據報導,該肇事公車已裝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能在行人靠近盲區死角時閃燈並發出持續的尖銳警示聲,但不幸傷者最後仍遭車輛輾過。

由此可見,政府提出的改善行動,對減少奪命車禍雖有幫助,但也只能消極防止因為駕駛疏忽而造成的撞人意外,卻根本無法避免肇事車輛的車輪將人輾過,甚至常有機車騎士連人帶車一起捲入車底造成死亡悲劇。

建議在高底盤之中大型客車與貨車的四周下緣,裝設隔板或柵欄,使車輛距離地面僅有之微幅高度,不足以讓車輛在低速時輾過人的身體,更不會將人捲入車底,才是根本之道。如此除非因嚴重撞擊而造成奪命,不會再有被車輛輾過而造成的死亡車禍。目前雖有極少數公車在兩側有較低的下緣,但其距地面之高度仍無法避免人及兩輪車不被捲入大型車下,且公車前、後之下緣仍屬危險的高底盤。

兩星期前,也有車身甚高的大型貨車駕駛因為視覺死角,對於就在車前下方的情況渾然不覺,進而撞擊車前的機車騎士,人車摔倒後再因貨車的高底盤,又連人帶車一起捲入車下。此外,車身極長的大型貨車,在轉彎時因為內前輪與內後輪的轉彎半徑有明顯之內輪差,形成前後輪有更大的不同轉彎軌跡,駕駛轉彎時雖然已經減速,但只要稍有不慎就會擦撞側邊的人車,而後將倒地的人車捲入車底,最後遭車輪輾過。

上述各種慘劇常上新聞,場景相似且無不怵目驚心,尤其多為正值青年的男女騎士;每當憾事發生,駕駛若通過酒精測試,通常也就以「職業疏忽」處理,但本有無限遠景的年輕生命,卻就此戛然而止,能不痛哉?

將中大型客貨車四周的下緣裝設隔板或柵欄,對平坦馬路的都市甚至郊區,完全不會造成行車困難。若需要行駛路面顛簸的山區,也可使用能活動調整高低的隔板或柵欄。如此簡單的裝置,即可避免奪命的憾事發生,且所有工業設計的專業都能做出既實用而又美觀的產品。

人車遭客貨車輪下輾過的車禍,有如追命連環劇,不數日就演出一次;劇本內容不變,變的是不同家庭的悲號,是可忍,孰不可忍!豈能長久坐視而不設法防止?希望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之立委及交通部,稟悲天憫人之情懷,盡速修法規定中大型客貨車四周的下緣一律降低,以避免死亡車禍,庶幾可無大客車與大貨車之輪下冤魂矣!














少數業者怠惰 拖累公車安全品質


2024-11-19 01:17  聯合報/ 周孝宇/都市計畫技師(台北市)


台北市日前在忠孝東路和鎮江街口發生重大公車追撞事故,並導致正在過馬路的女子不幸被公車撞擊,送醫後傷重不治。有網友分享搭乘過肇事公車女駕駛班車的經驗,表示其開車經驗不足;雖然網路上的言論難以驗證其真實性,但在應當減速的轉彎路口會有如此大的撞擊力道,顯示出台灣可能普遍長期存在某些公車的駕駛安全性不足,導致業者服務品質低落的情況。

經查一一三年第一期台北市區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結果,共七家客運業者獲優等,分別為欣欣客運、首都客運、三重客運、台北客運、大南汽車、中興巴士及大都會客運,其餘五家客運業者,除本次肇事的大有巴士評列為乙等外,其餘均為甲等,此評鑑結果顯示大有巴士在此次事件之前,已有相當的徵兆顯示其未能提供優質的大眾運輸服務。

本人近年來在台北市皆搭乘大有巴士作為通勤主要交通工具,發現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時發車時間不穩定,會延遲十至廿分鐘,致電給客服,客服卻請我自行打電話去調度站詢問,且對於目前發車車輛的掌握能力不足;在台北公車通 APP 顯示的該公司公車發車狀況,也時常與現實不符,導致浪費許多時間等車。

其次就是司機的駕駛素質,數名駕駛時常在狹小的巷道中猛烈加速,然後到站牌或紅燈時再急速剎車,乘坐體驗不佳;而且有一名駕駛開車時,一手放在方向盤上,另一手放在旁邊的欄杆上,還在大雨中對於前方正常行駛的摩托車大聲按喇叭。

此類駕駛在道路上已經造成嚴重安全隱憂!本人曾經多次致電大有巴士反映其駕駛不適任情況,並且留下聯絡電話,但從來沒有得到改善狀況的回覆。

發展大眾運輸是當代城市面對道路壅塞、空氣汙染、社會公平等議題時的重要工具;大眾運輸必須提供比私人運具更具時間、價格和服務品質的優勢,才能吸引大眾搭乘,進而提升城市競爭力。

目前台北市許多幹道有規畫公車專用道,可比私人運具節省時間,同時乘坐價格也相當低廉,但在服務品質尤其是駕駛的安全性上,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台北捷運的乾淨、準點、設施完善和安靜,常常令外國遊客印象深刻,但公車運輸卻因少數業者的怠惰,而造成服務品質低落。

剛到台北市坐完捷運再去坐公車的遊客,看到安靜排隊的市民後又看到路怒症的公車駕駛,可能會以為台灣人有雙重人格吧!











監督公車評鑑 中央須再修法加強


2024-11-19 01:17  聯合報/ 鄭胤宏/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十一月,北市兩輛公車追撞釀成一死十五傷;九月,東海大學遭左轉未禮讓行人的巨業客運公車撞上,釀成一死一傷。公車事故頻傳,令人反思中央治理公車的機制失靈,實應通盤改善。

以五年釀成六十九件事故,三年前另撞死一名十六歲女高中生的巨業客運為例,依法竟無停業這個選項。《公路法》第四十七條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廿八條規定,無論汽車運輸業者如何嚴重妨害公益及交通安全,主管機關一律只能「限期改善」,改善無效才能「部分」停業,「一年後」仍未改善才能撤銷業者營業執照。交通部的「人本交通」,恐怕非以乘客為本,而是對業者的人性化管理。

進一步審視台北市及台中市的公車治理機制,其實正好是最認真辦理公車評鑑的縣市。以北市為例,開放民間推薦公車評鑑委員,一年辦理二次公車評鑑,並公布千百頁完整的評鑑報告書。對比其他縣市即有明顯差異,如新竹市近十年來皆未依法設立公車評鑑委員會、未依法訂定公車評鑑執行要點、未依法公布評鑑報告書,經筆者陳情仍多加拒絕。各縣市辦理公車評鑑差異之大,除了新竹市府本身難辭其咎,交通部亦應負督導不周之責。

如今偶發公車事故所在,尚且已是盡可能依法辦理公車評鑑的縣市。對於根本沒有依規辦理公車評鑑的縣市,豈非交通未爆彈?至於交通部怠於修法、監督,陳世凱部長既在「世界無車日」搭過捷運強調大眾運輸,至少應修法強化公車管理,監督各縣市辦理公車評鑑,檢討改善吧!













錢凱港開港 拉美版新加坡成型?


2024-11-19 01:14  聯合報/ 楊崇正/澎湖科大行銷與物流管理系退休系主任(新北市)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與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在利馬總統府以視訊方式共同出席錢凱港開港儀式。 (取材自央視新聞)


今年 APEC 領袖峰會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出席峰會之便,與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共同主持了中秘共建的錢凱港開港典禮。

錢凱港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市北方八十公里處目前是中南美洲(拉丁美洲)最大深水港。開港之際,也引發了美國方面的緊張與關切。

傳統上,美國自門羅主義提出以來,一直視拉丁美洲為其後院,不容他人染指。如今美中大國博弈棋局進行中,讓中國大陸在其後院插旗成功,又下一城,美國當然要有所表態。

美國方面的憂慮,不外乎錢凱港恐怕具有軍事用途,成為美中衝突跳板。換言之,該港除了具有戰略後勤意義,若中國大陸涉入印太地區衝突,在南東太平洋內有個中企營運的港口,將對美國構成軍事戰略上的隱憂。另外的負面評論也包括秘魯是否跌入債務陷阱,及政府當局貪汙腐化等陰影。

美國方面的疑慮可以同理,但是實屬多餘。錢凱港的興建,係在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下,由中國大陸央企龍頭企業「中遠海運控股集團」參與興建,全部投資卅五億美元,第一期投資十三億美元該港口計畫每年可望帶來四十五億美元營運收入,創造八千多個工作崗位,並可降低中國秘魯航線總體物流成本二成等等效益

錢凱港已成為目前拉丁美洲最大的深水港,可靠泊一萬八千 TEU 級(廿呎貨櫃)大型主航線母船,為錢凱港成為整個中南美洲太平洋岸中小型港口的洲際轉運中心創造有利條件

中遠海運公司也同步開航了上海港/錢凱港定期貨櫃班輪航線。配合後續中南美洲太平洋岸中小型港口與錢凱港間的集貨船支航線組建,串聯西東太平洋之上海/錢凱兩大樞紐港,將有助於中國大陸及東亞各國對中南美洲的經貿投資發展。由錢凱到上海,象徵了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海上絲綢之路」由印太地區延伸至中南美洲,也是一條「亞拉陸海新通道」的誕生

錢凱港開港之際,來日方長,中南美洲洲際轉運中心、拉美版新加坡何時成型?值得觀察。















口號治國能換來和平嗎


2024-11-19 01:12  聯合報/ 林基興/大學教授(新北市)


日昨在青年論壇,有高中生問「如何帶領國家走向和平、不戰爭?」 賴總統反問,和平之路有「簽訂和平協議、接受九二共識、堅持台灣主權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三種;你們支持哪種?「涉世未深」的聽眾幾乎全投第三種。賴總統旋即收割,這正是他的「和平之路」。

總統深諳群眾運動的話術,挖三個陷阱讓缺政治經驗的年輕學子擇一跳入。為何和平的選項任他定義?話術局限群眾的思路,正反映賴總統的駕馭伎倆。

「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這口號很動聽,但能自保嗎?國土為台灣十七倍的烏克蘭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但已遍體鱗傷;武器殺傷力日強,更當盡洪荒之力維繫和平。其次,高中生真的理解「九二共識」是什麼?第三,大陸崛起,在經濟或軍事等方面日趨強盛,相形之下,台灣更趨弱小,須以智取勝,而非標榜「和誰站在一起」。

馬前總統可與大陸和平共處,而非隔空交火,維持邦交國,務實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等。為何蔡與賴總統做不到,卻只會喊「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這口號?結果邦交國更少。

最近世界氣象組織在「第廿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宣布,地球升溫達攝氏一點五度,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有望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表示人類火烤地球,正在付出代價

卓揆的對策呢?死守「非核家園」。例如,被問是否比照美國微軟收購核電廠,讓台積電認養核四?他答核四廠重啟不切實際,要質詢的立委去問問新北市民願不願意;因台中市民不願意「用肺發電」,他要環境部護航過關,接著前往台中安撫鄉親保留燃煤機組:「我向大家保證,會重新檢討。」他話術高明,合其意的「不願意」就保送上壘,不合其意的「不願意」就輾壓過去。

總統與閣揆「口號治國」的結果包括買更多武器、漲電價。這是大家要的治國之路嗎?













北京點名賴清德 不留轉圜


2024-11-19 01:12  聯合報/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美國總統拜登十六日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首都利馬會談,習近平表示台灣問題、民主人權、道路制度與發展權利,是中方四條紅線,並首度提及賴清德總統名字,呼籲美方「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台獨本性,慎之又慎處理台灣問題」。

同一時間,賴清德在台北出席青年論壇,有學生詢問「能否能帶領國家走向和平、不戰爭?」賴清德提出簽署和平協議、接受九二共識、堅持台灣主權等三個選項,並反問學生選那一項?看到現場學生幾乎全部舉手支持「堅持台灣主權」,賴清德強調:「你們選擇的和平之路,就是我當總統所要走的道路。」

兩相對照,充分顯示出台灣問題的嚴重性。前者顯示大陸對台獨的忍耐已經到了臨界點;後者顯示經過民進黨持續的洗腦,台灣有大批的年輕族群已經喪失理性判斷的能力,台灣未來前途堪憂。

首先,習近平是否真的點名賴清德?國安局長蔡明彥表示,經比對美國白宮官方的新聞稿,並針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過去在這些國際場合的談話作判斷,不能排除是中共外交部或官媒刻意會後媒宣操作,或認知作戰操作。其實不論認知作戰操作與否,中共直接點名台灣的現任執政者,顯示北京已經不再預留轉圜餘地。

其次,賴清德與青年學生都相信「堅持台灣主權」是「和平之路」,更是匪夷所思。民進黨政府近來炒作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獨行為,目的是堅持主張台灣主權不屬於中國,直接衝撞中共的底線。習近平在與拜登的談話中,把台灣問題列為四條紅線之首,顯示北京把兩岸問題當作核心中的核心。如果中共對台獨有一絲的退讓,將直接動搖中共的執政權,因此如果台灣走向台獨,中共必將不惜動用武力。賴清德的「和平之路」,反成為「戰爭之路」。

習近平在拜登卸任前發表強硬言論,一方面表示對拜登任內暗助台獨不滿,另一方面是說給即將上任的川普聽。川普雖內定反中大將與友台人士出任白宮國安顧問及國務卿,但背後還有親中的馬斯克。尤其是川普基於商人本色,善於交易的特質不容忽視。面對中共毫無妥協餘地的反台獨立場,極可能棄賴清德而就習近平,賴清德能不謹言慎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