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蘭/說服年輕人生孩子的「七寸」在哪
◆ 方祖涵/當運動場又再成為政治戰場
洪蘭/說服年輕人生孩子的「七寸」在哪
2024-11-19 01:22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多年前,我初出來教書時,有位前輩很好心的告訴我,下課前不要留太多時間讓學生發問,因為學生若有心整你,他會找刁鑽古怪的題目把你掛在黑板上。我運氣很好,四十年來沒有碰上,尤其台灣學生不習慣在課堂發問,我不擔心。不料前幾天真的給我碰上了。
我上的課是溝通,講到有效的溝通要從別人的觀點來說服,且要動之以利。舉的例子是鄰居的雞進入他的菜園吃菜,屢次溝通不成時,他便上街去買了二個雞蛋拿去給鄰居說:「這是你家的雞在我家下的蛋」。第二天,雞便被關起來了。所以打蛇打七寸,要從別人最在意的地方去說服。話沒說完,便有一個學生舉手問道:「老師,現在少子化,已造成國安問題,如果您要說服年輕人生孩子,您的七寸在哪裡?」
這是好問題,我反問他:「你認為現在大家最擔憂的是什麼?」他說:「失智。」好,那就要從這裡下手,讓年輕人知道生孩子對自己也有利,因為懷孕時,荷爾蒙會大量湧出,永久性的改變了大腦。
有個實驗長期追蹤廿五位婦女,發現可以從大腦處理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部位灰質減少的程度來判斷她有沒有孩子。本來神經細胞的減少表示功能的下降,但是這些母親表現出來的卻是社會認知和依附功能的上升。原來能力愈精熟,大腦需要動用到的資源就愈少。二年後,再掃瞄這些媽媽時,發現原先減少的灰質仍然沒有變;六年後,依然如此。所以這個改變是永久的。不過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在寶寶斷奶後有恢復到正常,原來這是分泌乳汁的代價。大腦資源不夠,必須先滿足某些器官的緊急需求。所以媽媽不必擔心懷孕時記憶力衰退,它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
有個研究從英國的生物銀行取出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七張四十五到八十二歲婦女的大腦圖片,發現生育過孩子的母親,其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的細胞體積所顯示出大腦的年齡比實際年齡小,而且生得愈多,效果愈強,不過超過五個孩子後效果就不顯著了。
澳洲和美國的研究者也都發現,孩子多的母親大腦神經網路的連接密,海馬迴的厚度厚,他們認為這可能跟母親必須一心多用有關。母親常必須邊煮菜,邊用腳去推搖籃,眼睛還得去注意客廳的老大、老二有沒有造反。曾有一個媽媽在公園中與我聊天時,突然轉身,伸手接住從滑梯上掉下來的孩子,真的像千手觀音。
大腦運作的原則是用進廢退,而孩子就是一個連續的刺激,使媽媽的大腦必須不斷的作出因應的改變。這使她們在認知作業上的反應時間加快,記憶作業上的錯誤較少。實驗更看到在貧困環境長大的母鼠,懷孕後成為媽媽時,牠們大腦皮質變得跟在豐富環境長大,還沒交配的母鼠一樣。這些改變都有助「認知儲備」,減少以後失智的風險。
生養孩子除了防止失智,還在於孩子本身是個希望,使生命有意義。畢竟在演化上,成功的定義是基因的繁衍與文化的傳承,就人類來說,只有孩子可以達到這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