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2018-10-12 23:48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聯合晚報3月推出「兒虐悲歌」系列報導,呼籲政府應該重視兒少病例複審制度,建立「兒少死亡檢視制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與和平研究所公布恐怖主義指數報告,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全球恐攻死亡總人數二萬五千六百七十三人,從民國59年(一九七○年)代以來,唯一超過三萬人發生於民國103年(二○一四年)。相對地,根據聯合國資料,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全球有五百六十萬名五歲以下幼童死亡,民國104年(一五年)則是超過六百萬幼童死亡。儘管幼童死亡數是恐攻死亡數的二百倍,可是國家花在對抗恐攻經費上,卻可能是千倍於預防兒虐
去年台灣沒有恐攻,兒少死亡卻高達一千三百八十七位,其中兒虐死亡廿七位,事故傷害死亡二百四十五位,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國慶日又傳來單親媽攜兩子自殺,所幸長子有透露消息獲救。兒少死亡對於每年出生數持續下降的台灣,是雪上加霜!尤其兒虐死亡不過是冰山一角,在恐怖陰影中成長的兒童,不知有多少?
上個月發生在新竹市男童遭父親同居人褪光衣物、吊綁在陽台罰站,整個人瘦到皮包骨;還有四歲女童獨留家中,半夜醒來,跑上街找媽媽。不論是前者的「管教不當」,還是後者的「疏忽」,都只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將幼年子女推入險境,也凸顯了「親職」的問題
尤令人震撼的,去年發生兒虐案例中,施虐者有七十六點二%是父母或養父母,若加上同居人,則高達八成。換言之,施暴者通常是最親近的人,也是兒童的「照顧者」或「監護人」在動物世界中,似乎還看不到這個現象很諷刺的,兒虐的發生似乎跟著人類歷史走
在過去高生育年代,經濟條件差,父母常需面對養活一組籃球隊子女的壓力,在無暇照顧好每個子女的情況下,「愛之深,責之切」,希望子女順從,父母才有時間去打拚。儘管父母的用心,子女未必能體會到,卻能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父母如何對待其兄弟姊妹而察覺「親職」的存在。無論是半夜揹著弟妹去求診,還是和父母形成衝突,看在眼裡,點滴在心頭。
民國69年(一九八○年代)台灣進入現代化,經濟起飛、小家庭崛起,家中子女少,個個都是寶,成長中不僅物質生活較為充裕,體罰也被明令禁止在教育上強調人權與自主,家庭中父母威權不再,連學校老師的權威也式微。於今民國79年(九○)後世代也開始成為父母,這些新世代在原生家庭中體會親職的機會較少,一旦成為新手父母,常是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最好有人幫忙帶小孩,不然就送托育機構,這一來,連練習親職的機會也放棄了!
當親職觀念逐漸淡薄,就算是年過卅的父母,基本上仍像小孩帶小孩。君不見,網路上流傳父母眼睛盯著手機,不知娃娃車滑向了馬路中間,或是讓幼兒獨自玩耍發生意外而沒有警覺;當親職敵不過手機的吸引力,或父母困於不穩定的婚姻、或陷於經濟困境、或染上藥酒癮,那更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值得注意的,近年來兒虐通報數來自父母,居然少於來自受虐孩童的求救,這是嚴重警訊!日前行政院已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並強調「以家庭為中心」;若沒有具體措施,以重建親職觀念、穩定婚姻與家庭、強化父母的責任,增設再多的社福機構與社工,又如何能防範危機於家庭之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