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去梯言/起風了,總統!

.民進黨講團結,很諷刺
.追求文明社會的「家和萬事興」
.去梯言/起風了,總統!
.教育大崩壞 教長下台就算了?
.拔管「小咖」走了 後面影武者…
.拔管教長下台 台大愈挫愈勇
.願景回響/捐車設站…還要讓年輕人留在部落







去梯言/起風了,總統!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公孫策
布吉納法索上周與我國斷交,蔡英文總統親自召開記者會說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就職兩年失去四個邦交國,蔡英文總統鄭重其事召開記者會宣布「不再忍讓」,同時指責在野黨「不團結」、「容忍中共打壓」。
國家受人打壓,在國際上給人看笑話,國人當然同感憤慨。可是,蔡英文這番話語在兩年前確實生效,兩年後的今天卻只有反效果。關鍵在於,這些外交打壓是誰惹來的?當國家領導人為全民惹禍上身時,要人民怎麼「團結」?
戰國時,齊湣王妄自尊大,一度欲與秦昭王並稱東、西帝,更一度伐宋、侵三晉,想要併周室、自為天子。當時諸侯都怕他,可是他對內卻連續殺了兩位正義直言之士和一位有功將領,以致百姓不附,宗族離心。燕國將領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湣王逃奔莒城,向楚王求救兵,楚將淖齒帶兵到了莒城,數落齊湣王「天地人都警告過你,你卻不知悔改」,將他殺了。
齊國的王孫賈年方十五,跑到大街上喊話:「淖齒殺我國王,願意跟我一起誅殺這賊子的,就請捲起右臂衣袖。」一下子集結了四百多人,攻打淖齒,將他刺殺。齊人擁護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繼位為齊襄王,後來田單復齊故事不贅。
簡單說,國人都樂見國家強盛,可是都不接受領導人一意孤行。當五國聯軍入侵時,齊國幾乎是被摧枯拉朽,因為人民不願意為這個國君打仗;齊湣王被淖齒霸凌誅殺時,旁邊也沒有大臣將領挺身護衛,因為是齊湣王自己引狼入室的;可是當湣王死了,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在大街上振臂疾呼,國人卻能蜂擁響應殺死仇敵,因為這次是「自己國家自己救」。
馬政府時期,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說「馬政府親中賣台」,以反中為主軸,以維持現狀為口號,贏到了執政權。可是兩年下來,言論出版自由沒能維持現狀、大學自主沒能維持現狀、勞工薪水沒能維持現狀、軍公教退休保障沒能維持現狀、消費者物價沒能維持現狀、甚至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日光空氣水」的品質都不能維持現狀,國民也已經發現,最大問題出在「兩岸關係沒能維持現狀」。此所以,當蔡英文訴求「外交挫敗是因為在野黨不團結」時,只有府院與國安首長站在她後面表示支持(還有一個露出詭譎笑容),連民進黨立委都未如以往那樣,一擁而上、張牙舞爪的撕裂在野黨,更甭說民調支持度越發下滑。
姚文智說得好:起風了,總統!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2017-10-28 23:41 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
今年是汪道涵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十周年。 本報資料照片



編按:本文是作者昨日在上海「兩岸關係三十周年」座談會的發言稿本。
本次座談會的主題是紀念兩岸關係三十周年。但我希望我們大家能藉此機會,來共同紀念汪道涵先生發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二十周年
二十年前,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接見許歷農時,汪道涵敘述了他個人對兩岸關係的兩大主張:
一、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他說:一個中國不是「現在式」,因為目前很困難;也不是「未來式」,因為可望不可及,夜長夢多。因此,為何不用「現在進行式」?也就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二、共同締造論。他說:「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他並說:「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
以下,對此一架構試作解讀:
一、這個架構於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提出,時在九二年兩岸香港會談之後,所以顯然可見其中反映了九二會談的主要經緯,如今甚至可以直接將之視為是對「九二共識」的闡釋與發展,雖然當年尚無「九二共識」這個詞彙。
二、此說發表於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回歸則在七月。由此可知,這個架構不同於一國兩制,不是一國兩制。
三、無論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共同締造論」中,中華民國均為存在的事實,受到接納,沒有滅亡。因此,這不是「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四、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是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二者並立分治的「一個中國」之現狀。可以說,這也就是一種「一中各表」。「一中」是連結點,「各表」是主體性,從而維持了「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五、共同締造論稱,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也就是說,在統一前,及進入統一本身,皆維持了中華民國的地位與角色。因此,在「共同締造論」中,「統一」應當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統一,不是「被統一」,而可能是一種「互統一」,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
六、民國84年(一九九五年),汪道涵見邵玉銘時曾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汪道涵提「邦聯論」,比「共同締造論」還早兩年;兩年後,他迴避了「邦聯」的禁忌語,改說「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及「共同締造論」,這能不能看成他仍是在主張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邦聯論」?
綜上所論,「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顯然和台灣方面所主張的「一中各表」有大幅度的交集;「共同締造論」則與台灣方面有人主張的「大屋頂中國」、「互統一」或「一中三憲」等有大面積的交疊。
二十年來,北京當局在兩岸關係的現實操作上,汪道涵的主張其實從未消失,且占重要分量,一直存在
例如,二○○○年八月,錢其琛提出「新三句」。二○○八年三月,胡錦濤在布胡熱線說:「九二共識就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有不同的定義。」王毅曾說:「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有所不同,但可以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正是九二共識的精髓。」二○一二年,胡錦濤見吳伯雄,提到「符合兩岸現行規定」。二○一四年,國台辦及陸委會首長互稱官銜。二○一六年,王毅用了「他們自己的憲法」一語。類此種種,包括二○一五年十一月,馬習會中的一切規儀,甚至餐會分別買單,處處皆在顯示「一中各表」是維繫兩岸互動的重要機制
我認為,這就是汪道涵思維的核心元素:中華民國是存在的,不能否定。如果接納了「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就可以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一中各表。
回顧九二共識二十五年來的演化,在此不妨將兩岸之間消長浮沉的幾組概念重新思考一次:
一、兩岸關係漸由「內戰決定論」,轉為「民主決定論」。二、中華民國若不背棄「中國」,「中國」即不可否棄中華民國。三、要藉中華民國實現統一,統一即不可丟棄中華民國。四、現在就接受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即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五、若要議簽和平協議,首須確立兩岸對等的簽約主體。如果能在「以一中同表為指向的一中各表」之下簽約,即能實現一種「輕統一」。六、「統一」與「消滅中華民國」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可以有「共同締造論」、「互統一」,也可以有「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大屋頂中國」。七、論及一國兩制,既然兩岸不可能放棄「兩制」,即應思考提升「一國」的意涵。也就是從「一國兩制」提升至「大屋頂中國兩制」。八、大屋頂中國,就是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轉換成「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九、大屋頂中國,也是「一個中國」,也是「一中原則」,也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十、「任何形式」的台獨,皆是「借殼台獨」。如果不讓兩岸都先回到真真實實的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來,則等台獨一步一步掏空了中華民國,而它就是偏偏不肯正名制憲,偏偏不給你動武的藉口,那麼兩岸關係就如汪道涵所說,真的將是夜長夢多了。
兩岸關係發展的路徑圖應當是:從「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或「一中各表」,朝向「共同締造論」或「大屋頂中國兩制」移動。
「大屋頂中國兩制」是相對於「一國兩制」。香港實施「一國兩制」,馬照跑,舞照跳。但中華民國和香港不一樣,因為還有「總統要不要照選」的問題,所以必須朝「大屋頂中國兩制」的方向思考。汪道涵說:「解決香港問題用聯邦,解決兩岸問題用邦聯。」現在,我們何妨三復斯言。
以色列的一位國安局首長,在談到解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前提時曾說:
「我們要認知,他們不吃玻璃;他們要認知,我們不喝汽油。」
兩岸關係,台灣要認知北京不吃玻璃 (不能接受台獨);北京要認知台灣不喝汽油 (不能接受把中華民國一筆勾銷)。
台灣不能要北京吃玻璃,北京不能要台灣喝汽油。
所以,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曹操曾對楊修說:「乃覺三十里。」今天,我們願不願對汪先生說「乃覺二十年」?




民進黨講團結,很諷刺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執政後,面臨斷交潮,不意外;指責大陸打壓,也不意外;讓人意外的,是蔡英文總統公開指責在野黨「不團結」。
民進黨,有資格說「團結」兩字嗎?
我們都還記得,民進黨是一個因為黨派考量就把手伸入大學自治,違法不聘任校長當選人的政府。
民進黨是一個把軍公教視作仇敵,一方面舉債浮濫支出,一方面違背對軍公教退撫承諾的政府。
民進黨是在分配前瞻計畫預算時,不公平對待非執政縣市的政府。
蔡總統選前「謙卑、溝通」,選後改為「急行軍」,倚靠著國會絕對多數,忽略反對意見,漠視法定程序,這樣的政權怎麼可能團結國家呢?
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並沒有授權民進黨去對抗中國大陸。選前,蔡總統承諾的是「維持現狀」、「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而當選後,「掛羊頭、賣狗肉」,這已經先背離了民意,又怎麼可以要民意為民進黨背書?
還記得一月M503航路事件,陸委會警告陸方「若一意孤行,必須承擔影響兩岸關係的嚴重後果」。四個多月後,承擔後果的是台灣人民,台灣進不去WHA,又失去兩個邦交國。
現在換成蔡總統出來宣告,「對中國不再忍讓」,又要逼迫台灣人民處在兩岸對抗的前緣。應該要問的是,難道人民還要「忍讓」這樣背離政見的總統,這樣黨同伐異的政府嗎?
現在是民進黨與對岸的對抗,台灣人民只是無奈被政府推到第一線,承受中共反獨壓力。斷交也好、進不去WHA也罷,只能影響到百姓,而不是廟堂之上享受資源的民進黨人,蔡總統砲口轉向國民黨,更顯示只在意選舉勝負,而非國計民生
既然民進黨只在意選舉,那也就只能藉由選舉,制裁民進黨,這也是台灣人民要做出決定的時刻
朱元璋之所以成功,「廣積糧、緩稱王」,也就是先累積實力、不追求虛名,這也是馬政府兩岸政策的本質。民進黨卻是反過來,為了做不到的「台灣獨立」,要把兩岸從交流變成冷和,再從冷和變成對抗。
如果我們不希望下一代生長在一個切斷與大陸交流的台灣、一個把資源拿去與大陸對抗的台灣、一個面臨戰爭風險的台灣,那麼年底選舉就是必須要表態的時候








追求文明社會的「家和萬事興」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台北市)
此時兩岸關係陷入新低潮,各方更需公開提倡「家和萬事興」。圖為去年10月蔡總統出席「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己是一生幸運的「書生」—以書為生。書提供了「生計」、豐富了「生活」、擴散了「生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傳播進步觀念。民國71年(一九八二年)台北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民國78年(一九八九年)北京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卅年後的今年五月在上海金山,即以此書名為講話主題,先從這裡說起。

(一)現代人的境界

假如我有一支魔杖,揮舞之間,希望大家都能同時扮演三個成功的、自願的角色:經濟人、社會人與文化人。在我想像中,這是做一個現代人的理想組合。
「經濟人」追求的是經濟效率與自我努力。
「社會人」追求的是社會公平與福利分享。
「文化人」追求的是文化提昇與心靈充實。
擺脫貧窮與愚眛,必要先有「經濟人」的效率觀念。透過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適者生存的考驗,所得才能提高,財富才能累積。
但要社會趨向安定與和諧,就必須要提倡「社會人」的公平觀念。透過財富的分享與社會福利的普及,沒有人會被排斥。
當社會所得逐漸提高時,就必須要以更多資源投入「文化人」所注重的精神層面。透過文化水準的提昇,人的心靈才會充實,社會的發展才會平衡。
「經濟人」有財富的滿足,也有精神的空虛。
「社會人」有周圍的共鳴,也有理念的落空。
「文化人」有心靈的飛揚,也有實質的匱乏。
當我們跨入先進國家門檻時,立刻發現與它們文化水準的差距遠超過所得的差距。社會上最少受到鼓勵的仍是文化活動,發言力量微弱的仍是文化人士,社會上最缺少的人仍是「文化人」。

(二)融入文明世界

五月在上海金山的「第一屆遠見文化高峰會」,我結合了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的基本理念,構成了「文明社會」的共同分母;並以冷靜腦、溫暖心、中華情、世界觀四個面向來共同構建開放社會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
軟實力是一種正面力量(如和平、正義、開放、節能),展現在制度上、生活形式上、文化創意上、政策推動上,其產生的吸引力與影響力遠超過核武與航母的硬實力。當軟實力的擴增超越硬實力時,文明的品質與與速度就在提升中。
當前兩岸都需要一張「文明清單」來努力創造文明社會;兩岸都有一條漫長的文明之路要走:
.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療、環保等高度水準。
.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沒有戰爭的復活、霸權的思維、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三)文明社會:家和萬事興

不論身在何處,「中華情」一直在我的夢中與心中浮現,從未消失。西方社會四十年的教學生涯,最後還是在東方文化中回歸。
中華情是對中國百年歷史的屈辱有悲情;
中華情是對錦繡河山與樸實人民有親情;
中華情是對中華民族及燦爛文化有熱情;
中華情對兩岸一家親家和萬事興有溫情。
世界級導演李安說:「我把最好的都給了世界。」自己的嚮往是:「把最大的心願獻給兩岸」。
此時此刻的兩岸關係因布吉納法索斷交陷入新低潮,各方民間人士更需要公開提倡:文明社會中「家和萬事興」。




教育大崩壞 教長下台就算了?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呂健吉/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新北市)
教育部長吳茂昆請辭獲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


史上最短命教育部吳茂昆終於辭職下台,任內的唯一政績似乎就是從卡管變為拔管,讓管中閔無法被聘為台大校長。
這四十天,吳茂昆做了那些事?大概就只有拔管為人所眾知。從他一上台就爭議不斷,其在東華大學被舉報的事件一一再被起底;原本政務官上台就可能被放大檢視,但最大問題在於外界解讀其派官的唯一使命是拔管,果然上任二個禮拜就直接否決台大遴選委員會決議。
但在拔管過程中,所有指涉管中閔不適任台大校長的理由,竟也一一反映在吳茂昆自己身上,至大陸兼課、校外兼職兼獨立董事,只要想以什麼理由拔管,吳茂昆本身幾乎都有同樣狀況發生。更甚者,吳茂昆在東華大學期間,還涉及請假過多、自肥溢領獎金、專利權利爭議…似乎有爆不完爭議事件,並有違法之嫌,逼得法務部說,吳茂昆違法不代表管中閔不違法,此種可笑的邏輯,能讓吳茂昆不走人嗎?
為了徹底拔管,動用檢調約談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意圖要台大死了這條心。原先政治力介入校園自主,已讓全國教育界不滿,卻又更進一步以司法干涉校園民主,則民眾何能忍之!
針對今年多所明星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之事,竟然去關切建中和武陵高中校長,要求說明。此舉又引起高中校園大反彈,這些明星學校學生一個個跳出來直指教育部管太多了。
而近日宜蘭一所有六班的興中國中,被縣政府無預警廢校停招,引起縣教育界譁然,但教育部似乎也視若無睹
台灣教育面對少子化危機和經濟環境不佳,高教難和大陸競爭,不僅教師出走、大學生出走,連高中生都出走,此時此刻不痛定思痛好好改善整體教育環境,卻一再砲口向內,只以政治意識形態處理教育問題,台灣教育豈能夠在一任又一任的教長下台裡翻轉創造競爭力?
吳茂昆上任四十天就下台,此事就這樣算了嗎?當初是誰推薦他?任命他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准辭就算了嗎?若說吳茂昆因不稱職而辭職,則其任內的決策是否也要重新檢討呢?拔管是吳茂昆任內最重要的決策,做對了何必辭?做錯了,辭了就可以嗎?
新任部長可能即將被任命,如果台大校長都要遴選委員會一再審查資格並投票,則教育部長不需要一個遴選委員會去審視其資格嗎?
建議行政院要任命下一位教育部長時,應該邀請各級教育機關和教師、學生代表,組成遴選委員會審查部長提名人資格,把人選攤在陽光下,要不然,可能會有下個吳茂昆再出現,屆時下台的不應是教育部長而已,任命其為部長的行政院長也要負連帶責任,一起下台。
教育不是兒戲,不能像辦家家酒似的說不玩就拍拍屁股走人;教育是百年大計,再如此崩壞下去,台灣將永難翻轉。






拔管教長下台 台大愈挫愈勇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大校友(台北市)
台大精神象徵傅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元月五日台大遴委會選出準校長後,教育部未聘,近日北檢約談五位遴委,迫嚇高教界籠罩在詭譎氛圍,民情群憤,兩部長下台,問題仍未解!須慎思的是歐美頂尖大學遴委決策如何深受尊重?台大未來如何團結奮發圖強,提升國際貢獻度,並協助台灣高教齊飛與年輕世代一展才華?
哈佛大學去年七月十一日啟動尋覓新領導人,由哈佛團選出長年體認哈佛高教使命的十五位遴委(十二位哈佛校友及三位非哈佛畢業的監事),有八位校友是企業高層主管、一位國際和平組織卡內基基金會前任主席,及柏克萊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塔夫茲大學具行政經驗者各一人,三位監事是法官、企業退休執行長與社會財務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顯示哈佛重視校外賢達超然選擇,傑出校友影響力最大
台大選出校長次月,哈佛宣布新校長為勞倫斯.巴克,是二代東歐移民,研究傑出,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和塔夫茲大學校長,對全美高教的未來有洞見,但仍掀起諸多討論。如找一曾任校長的長者,是否與網路世代相距甚遠?會否因保守而降低大學的多元發展與兼容並蓄?足見一流大學選後仍多方反省,惕勵未來。
另公立的柏克萊加大於二○一六年九月廿日宣布找校長,遴委十七人(加大總校長、五位加大校董與董事長、校友會長、三位教授代表、大學與研究生代表各一人、職員代表與學術參議長各一人、柏克萊基金會主席與爾灣加大藝術學院院長),最後選出七十二歲的卡羅.克萊斯特校長。面對五千七百萬美元赤字,不怕困難的她一上任,即展開五項優先工作,包括強化校內力量、拓展學生經驗、增師生多元化、投資全球重要研究議題及創建穩定大學財源新模式,今年元月啟動全校的長程策略規畫
此兩世界頂尖大學在遴選時全無政府介入或司法電詢遴委,而新校長上任後全力推動校務。於高教激烈競爭之際,教育部應尊重台大遴委會與校務會議決定而盡早發聘。台大更須有校長凝聚熱心校友,勵精圖治,展現大學使命與推動未來變革:一、面對國際人才大戰,首重最優師資,尤其具未來潛力的領域;二、宜吸納海外年輕人才,鼓勵師生出外勇於面對挑戰;三、加快體制改革,讓人才在台灣有實現貢獻全球的機會;四、強化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唯有追求止於至善的理想,才能終結每次選校長的紛擾。台大須傳承傅斯年校長闡揚的大學人文精神與勇於變革,肩負時代艱鉅重任
外界壓力愈大,台大愈挫愈勇,開啟台灣高教變革的未來。如何無私縝密擇選台灣未來的頂尖大學校長,是關切高教人士最需深思改進處。






拔管「小咖」走了 後面影武者…


2018-05-30 00:16 聯合報  呂謦煒/台大學生、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台北市)
行政院長賴清德(左)和前教長吳茂昆(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出外界所料,吳茂昆在成功「拔管」以後,就完成了階段性任務,請辭獲准,成為任期最短的教育部長。然而,以政府不尊重台大校長遴選結果的爭議來看,從潘文忠到吳茂昆,教育部長一個換一個,爭議解決了嗎?
潘文忠尚有一絲良心,不願親自「拔管」而辭職;吳茂昆為保權位火速「拔管」,卻抵不過後座力,再加上自身爭議不斷,也難逃請辭命運。一件「管案」,就折損兩位教育部長,也算是天下奇譚。然而,只要後面的影武者不除,無論換幾個教育部長,相信都不會鬆動政府「拔管」的立場。
無論是潘文忠或者吳茂昆,都只是幕後影武者的棋子。用得到他的時候,扶正上位;任務完成後,打包走人。作為教育部長,潘文忠與吳茂昆真的有他們的自主意識嗎?或者只是執行高層的意志?從台大校長遴選一案,看得就十分清楚了。
台大校內經過合法的遴選程序,選出管中閔為校長,從校長遴選委員會到校務委員會都對此一結果毫無疑義,卻在教育部的百般刁難下遭到「拔管」,現在準備進行曠日廢時的爭訟程序。國家機器玩法造法,因人設事自創標準,我們最應反對的便是這種國家機器過度介入教育、國家機器無限制擴權的恐怖行為,而這種行為的發動者,又豈會是教育部長這種「小咖」?
教育部長聽從行政院長的指示,行政院長又聽從總統的指示,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賴清德難道不用為台大校長遴選案點燃的社會紛爭、國家機器介入校園造成的惡質成例、學術自由遭迫害形成的寒蟬效應負責嗎?公道自在人心,相信人民會在二○一八與二○二○年的選舉中,用選票讓當前的執政黨了解人民心中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