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為抗中獻祭:角色錯亂的陸委會與教育部
◆  聯合報黑白集/凍漲電價機關算盡
◆  經濟日報社論/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








經濟日報社論/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


2025-03-30 01:38  經濟日報/ 社論
餐飲服務業可考慮前進東南亞。聯合報系資料照


川普重返白宮後的一連串政策,在全球軍事、外交與地緣政治領域引發劇烈震盪,也牽動國際產業競爭與供應鏈重整。台灣製造業如資通訊、半導體與汽車零組件紛紛啟動全球布局,原本以內需為主的商業服務業,也開始面臨走向國際市場的壓力與轉機。

餐飲連鎖業為例,隨著內需市場飽和、人口紅利消失、人力成本上升,中型餐飲品牌面臨成長困境,若持續依賴本地市場,難以擴張規模與提升品牌價值。相較之下,國際化不僅可分散風險,也能開拓新營收來源

地理與文化接近、人口年輕、消費力提升的東南亞,自然成為優先布局區域。

品牌出海並非易事,常見困境包括:照搬台灣模式,未依當地文化調整店面設計、菜單與定價;缺乏在地敘事,僅吸引僑民,無法打入主流市場;忽視加盟制度與品質控管,導致形象受損;低估數位行銷與外送平台重要性,曝光不足、通路受限。這些錯誤讓許多品牌在初期便錯失市場機會。

國際品牌成功經驗提供重要借鏡。麥當勞與星巴克能靈活調整產品與策略,並深度結合當地夥伴,因此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市場穩健發展。反觀日本甜點品牌進入印尼時忽略清真認證,韓國品牌在泰國定價過高,未考慮物價與競爭,最終黯然退場。這些例子說明,國際化需重新定位、深度在地化,不能照搬原有模式。

東南亞市場切入順序與策略需謹慎規劃新加坡馬來西亞經濟穩定、消費力強,且熟悉華人文化,適合作為品牌登陸與展示平台越南泰國菲律賓外食文化盛行、都市化快速,適合發展手搖飲、速食與輕食印尼潛力大,但宗教、語言與法規複雜,須謹慎操作

文化融合與在地調整是成功關鍵東南亞消費者偏好清淡、少糖、少辣口味,重視天然與健康穆斯林人口多馬來西亞印尼更須取得清真認證。外帶與外送普遍盛行,需重視包裝與物流效率。點餐流程與介面應簡單,支援英語與當地語言,減少溝通障礙。

法規與政治風險亦需注意。各國食品法規、稅制、外資限制差異大,及早尋求當地法律與會計專業協助。新加坡越南政策穩定、對外資友善,較具吸引力;印尼馬來西亞則須預留清真認證與制度轉換時間。最低工資與補貼制度常變動,企業應保有營運彈性。

在行銷方面,東南亞社群媒體使用率高,臉書、InstagramTikTok 為主要推廣管道,品牌名稱宜簡潔明快,並保留台灣文化特色。與當地美食 KOLYouTuber 合作,可迅速建立口碑與話題。

執行面上,可採「小步快跑」策略,先以單店測試市場,再逐步擴張。與當地加盟集團合作,有助共享資源、分散風險,也應建立備援供應鏈與在地採購能力,以因應物流中斷、疫情或突發事件。初期可與百貨商場、共享廚房、外送平台合作,提高據點密度與滲透率,同時藉由品牌聯名與快閃活動提高曝光。

針對各國市場操作建議,印尼適合以合資方式進入雅加達等重點市場,並重視清真認證與階層結構;菲律賓語言友善、文化多元,適合導入台式速食與甜點;泰國重視視覺與體驗,可透過快閃與聯名吸引年輕族群;越南可從手搖飲與輕食切入,待品牌建立後再發展複合式門市;馬來西亞則可採雙品牌策略,同時服務穆斯林與華人市場,以吉隆坡為核心據點。

整體而言,東南亞是語言與文化門檻相對較低、潛力龐大的市場。台灣餐飲品牌若欲在當地站穩腳步,必須從「台灣做法」轉向「市場導向」,從「品牌移植」進化為「文化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競爭激烈國際舞台上打造具韌性全球品牌












聯合報黑白集/凍漲電價機關算盡


2025-03-30 04:18  聯合報/ 黑白集
電價審議委員會主席、經濟部常任次長賴建信(左)宣布四月電價不調漲,會全力爭取立法院撥補電價預算。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不調漲電價,一舉打破四月大漲民生及小店電價的風向球,也逆風翻轉先前「尊重專業、避免民粹」的承諾。賴政府把電價議題玩得如此眩目,真為體恤人民?

這次凍漲理由是「綜合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但去年十月,對岸不僅進行聯合利劍 軍演,俄烏、以哈戰爭也持續中,賴政府仍執意調漲電價;如今地緣風險依舊,加上在野黨不讓撥補台電千億元,順勢將漲電價民怨甩鍋藍白再自然不過,但結果卻是凍漲。矛盾之下,更有貓膩。

其實賴政府兩次電價決策最大差別就是,相較去年十月,如今綠營力推大罷免,等同打一場全國性選戰電價調漲恐將引火自焚,畢竟執政的可是自己,想讓在野黨背鍋人民未必埋單,何況還有必隨漲電價而來的萬物齊漲民怨,民進黨豈會算不清這筆帳。

難怪,經濟部除宣布凍漲電價,更沒忘記向在野黨喊話要求撥補,若在野黨仍不鬆手,就可順勢推高藍白仇恨值。

但回到專業,不願誠實面對台電虧損原因,再怎麼增資撥補,都無法解決漲電價壓力。電價審議委員會卻確認,台電虧損並非由於能源政策錯誤、棄用核電、購買綠電等原因,十足此地無銀三百兩。不過,民進黨執政主軸除抗中外,只剩大罷免,台電虧損不是問題,而是籌碼














聯合報社論/為抗中獻祭:角色錯亂的陸委會與教育部


2025-03-30 04:24  聯合報/ 社論
陸委會主委邱垂正28日表示,北一女教師區桂芝迎合中共黨媒對台統戰,引發國人很多的不認同,包括教育部、陸委會等單位都收到很多檢舉函,指區不適任,這要由主管機關處理。 記者王千豪/攝影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大陸央視專訪遭檢舉而受調查,各界反應中最突兀的是陸委會明批教育部暗鬥。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批評區桂芝配合中共黨媒統戰,副主委梁文傑更要求北市教育局及北一女判斷區桂芝是否適任;教育部長鄭英耀也強調,教育人員應保持教育中立,教學應謹守分際,否則依法懲處。陸委會和教育部不只是封殺言論自由,踐踏教育專業,製造寒蟬效應,而且窒息兩岸關係和台灣青年的未來。

邱垂正指區桂芝曲解賴總統將中共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中共政權對台灣的敵意,不是指一般中國大陸人民指涉的敵意。雖然邱垂正小心翼翼區別中共與中國、中共政權與大陸人民,可是賴清德的談話,不但通篇「中國」而無半句「中共」,更要防範「中國人士」的滲透和統戰;看來曲解賴總統的是邱垂正,而不是區桂芝。

最誇張的是梁文傑,竟要教育主管單位和學校調查區桂芝適不適任;梁文傑並提醒,教育人員任用應注意其品德及對國家之忠誠,這個界線必須遵守。許多中年以上台灣民眾保有從小「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認同,在蔡英文時期還不必道歉,到賴清德時期卻可能獲罪。梁文傑不但撈過界干預教育領域事務,還要求教育部檢查區桂芝的品德與忠誠。

陸委會介入教育部事務,這不是單一個案。邱垂正也到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喊話,兩岸學術交流要思考兵臨城下的威脅,陸委會可提供教材與師資加強「識讀中國」。陸委會把政治的手伸進校園,不但要檢查教師忠誠,也要管制教師言論,更要干預教育內容、管理學生腦袋。

無獨有偶,教育部也愈來愈像陸委會的爪牙。鄭英耀上任以來,未聞教育興革,但在阻止兩岸教育交流上表現積極。陸委會撈過界,其實也是教育部忘記立場,積極配合政治表態的結果。例如陸委會針對公教人員全面清查並切結有無大陸身分證、定居證等,從公立大學教授到各級教師皆須接受無法律依據的忠誠考核。教育部不要求釐清具結的適法性必要性,也不顧教育尊嚴與行政負擔,就聽令陸委會越權指揮,強迫教育人員自證忠誠。

其實鄭英耀也忙著表忠。全國大學校長會議集體聽訓,賴清德總統提醒大學進行兩岸交流要謹慎,保護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和科研成果。鄭英耀以行動呼應賴清德對大學校長的訓示,當場宣布禁止與大陸統戰三校交流;後續又將國防七校列入交流黑名單。但其中不乏大陸名校,世界排名遠超過台灣的大學,教育部卻用政治角度看教育,拿高教發展、學生利益與國家競爭力,為抗中保台獻祭

教育部陸委會都是在執行賴清德的意志。一是以新課綱切斷兩岸歷史、文化與血緣的連結,並透過「識讀中國」重塑學生對中國的認知;二是阻止兩岸學術交流,特別是兩岸青年交流。這些任務明白寫進「賴十七條」;賴清德點名教育部會同陸委會深化學子對中國識讀能力,強化師生的風險與國安意識,同時也要和經濟部廣泛宣導青年就業創業機會,因應大陸吸引台青的威脅。

陸委會與教育部角色錯亂,陸委會撈過界指揮教育部,教育部也自甘作陸委會的附隨組織。但陸委會無力也無意維繫兩岸交流,反而以升高兩岸人民敵意為能事。而教育部棄守教育立場,讓政治凌駕教育,讓教師噤聲,也讓意識形態化的教育更加窄化,並把青年推得更遠;這種教育部,也許美國川普政府大刀裁撤教育部,是它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