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以房養老 把握三關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美軍的抗中堡壘上長不出和平橄欖枝
◆  聯合報黑白集/馮世寬沒給渣男機會
◆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以房養老 把握三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以房養老 把握三關鍵


2020-10-17 02: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根據國發會所做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2065)報告,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民國107年(2018年)3月已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估台灣將於民國115年(2026)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另外,估計生產者與老年人口比(扶老比)之趨勢值,亦將由民國107年(2018年)之每五位生產者扶養一位老年人口,於民國154年(2065年)轉變為每1.2位生產者扶養一位老年人口,可見台灣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

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同時,國人持有自用住宅的比率卻超過八成,內政部在民國102年(2013年)推出公益型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以房養老試辦方案,期盼透過貸款來滿足老人經濟、居住及照護等安養需求,並落實「在地老化」之理想,惟因公益型以房養老承作條件相對嚴苛,試辦結果成效不彰。於是立法院於民國104年(2015年)12月修正通過「老人福利法」,希望藉此引導民營銀行開辦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

金管會自民國104年(2015年)11月起陸續推出商業型以房養老貸款,截至民國109年(2020年)6月底,14家銀行核貸4,449件,金額約為251億元,平均每年約承作不到1,000件,成效遠不如預期,承作量前三名分別為合作金庫銀行、土地銀行、華南銀行,約占承作件數及金額的九成,三家銀行皆為公股行庫,私人銀行承作比率偏低,「以房養老」業務要推動成功恐怕非常不容易,其背後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

首先,就供給端來看,私人銀行對承作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興趣缺缺的主因,極可能在於所承擔的風險較高,其中最大的風險來自於擔保品(房屋)價格波動度及不可預測度,尤其是台灣房屋市場存在大量餘屋,且少子化帶來對未來房屋需求減少的潛在風險,使得私人銀行對該業務裹足不前;另一風險則為利率風險,也就是未來利率上升超過預期時,以房養老貸款餘額可能超過抵押房屋的價值,解決此一問題的方法為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保證基金,來分擔銀行對承作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所承擔部分房屋跌價風險利率風險

此外, 就需求端來看,有房產但沒有現金之退休者對商業型以房養老業務的確有很大的潛在需求,但是由實際商品觀之,一般銀行所推出的以房養老商品可承作年限,一般介於20年至30年之間,此一承作期限上限,可能造成承作人契約期滿後,人仍健在且有住屋需求但無屋可住的情況。探究銀行所推出的以房養老商品可承作期間上限設為30年之原因在於現行民法881條之4規定,最高限額抵押權設定期限之上限為30年。欲解決上述問題,若要修民法恐怕緩不濟急,替代做法或可以參酌合庫銀作法,即撥貸滿五年再重新議約承作30年,如此,總和承作年限即可達35年。當然,就長期而言,可能還是要修法才能讓銀行開辦終身型「以房養老」業務,更能契合終身在家安養的需求。

最後,要讓以房養老業務推動更具成效,除了從供需兩面向解決上述問題以外,銀行亦可積極結合保險年金信託業務,來提高申辦人之保障,進而提升其承辦意願,另外,政府也可以參酌香港等國外經驗,考慮開辦公辦民營型以房養老業務,由政府提供貸款保險並結合公民營金融機構,或第三方專責機構貸款、服務、諮詢等功能;再者,主管機關也應再加強以房養老之宣導力度,以改變民眾既有觀念(誤以為承作了以房養老就沒有了房子),除了可以推廣以房養老業務外,亦可以強化老人經濟、居住及照護等安養需求,同時又可以減輕安養相關社會福利支出之潛在財政負擔。













聯合報黑白集/馮世寬沒給渣男機會


2020-10-17 02:1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吳怡農(左圖/取自吳怡農提供影片)日前提議「全民皆兵」,卻被曾任國防部長的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右圖)批評,「那個渣男,不要聽他的」。 記者蘇健忠/攝影


綠營新貴吳怡農提出「全民皆兵」、「在家當兵」的構想,國防部前部長馮世寬直斥:「那個渣男,不要聽他的。」後來馮世寬改口,稱許吳怡農有智慧,但想法偏離主題,不能為了選舉在那裡大唱高調。「為選舉」,是馮世寬對渣男的不屑

一個是五十多年軍職生涯的將領,小時候還在街頭賣過豆腐;一個是出身政治世家的金融新貴,卅多歲才返台當兵,兩人對於防衛台灣的認知必然天差地別。對吳怡農那套「全民在家當兵」的說法,馮世寬嗤之以鼻,自可想像。但馮世寬如果不是一巴掌打下去,而給渣男多點說明的機會,或許對天然獨世代的清醒作用還大一些。

最近兩岸氣氛緊繃,共軍演習接二連三,我航空識別區迭遭侵擾,連飛東沙的軍包機都遭香港要求折返。而台灣年輕世代心裡想的都是:一旦開戰,美軍會來馳援,自己卻拒絕當兵。因此,此時吳怡農倡議「全民皆兵」,無論是否可行,至少能讓新世代認真想想「戰爭」與「代價」,想想自己的角色。

最近一期《經濟學人報導兩岸交鋒,標題寫著防衛台灣變得更艱難、更昂貴、更血腥」。武器昂貴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只要人們勒緊腰帶即可應付;艱苦的問題,需要用意志克服但血腥呢?「在家當兵」不會流血嗎?














聯合報社論/美軍的抗中堡壘上長不出和平橄欖枝


2020-10-17 02: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中的兩岸政策回歸務實和緩,強調「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 聯合報系記者杜建重/攝影


蔡總統雙十談話,被解讀為對中國釋出善意,但對岸除了制式的「回到九二共識」,定調談話是「謀獨言論」,還大張旗鼓公布一系列「台諜案」,不分藍綠針對台獨。在美中新冷戰裡,無論雙十談話或者點名台獨,都是針對台海情勢演變的提前部署,特別是美台關係升溫與台灣修憲可能帶來的安全衝擊。

今年總統國慶演說,特殊的是,讓不同政治主張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希望聽的話。支持兩岸和平的人,似乎看到小英打開和解之窗;期待台灣國家正常化的人,彷彿得到她「朝有光處前進」的許諾。回望一年來兩岸情勢緊張,倚美抗中的民粹狂熱,衡諸美國對兩岸問題立場,以及民心憂慮台海烽火,蔡總統談話有降溫目的;但若回到區域安全問題上,談話所勾勒出的國家戰略,預示著山雨欲來。

從雙十談話可知,兩岸問題已被蔡政府置放在地緣政治架構裡,從經濟、國防到外交,無一不顯露華府的主導,特別是積極參與未來國際與區域新秩序建立」、「價值同盟」,那個不是建立在美中對抗基礎上?當美中台三角關係變成平行線,台灣被美國視作抗中的重要堡壘,試問蔡總統還有多少處理兩岸關係的自主性?

站在印太聯盟戰線上議論中國擴張霸權,蔡政府的視角忽略西方指控的「擴張」,有部分是領土紛爭,從中國角度來說必須寸土不讓,例如蔡政府因美日影響自動放棄聲張的南海與釣魚台主權當眼看蔡政府從歷史教科書、文化認同、領土界定,逐步將中華民國定義成與中國無關的國家,甚至藉修憲翻攪國家認同,北京對蔡總統改變處理兩岸問題態度的要求,自然容易視作台獨挑釁。而這也不免令人質疑,蔡政府主張的「和平對話」,是否能超然於印太圍堵戰略之外?

美中冷戰與百年大疫,讓蔡政府將兩岸問題升高到普世價值保衛戰,透過大內宣營造仇中是世界趨勢的主旋律。這把民粹大火點燃台灣倚美抗中的自信,演成區域安全的變數,美國基於國家利益,要求蔡政府節制,於是才有外交部長吳釗燮表態不尋求台美建交、國安會前秘書長邱義仁表示「台灣不會搞台獨,除非瘋了」;他們在與美國對話的場合發聲,配合緩解台海情勢,除此之外,政府並無改善兩岸關係的積極作為。

蔡政府對大陸表態不挑釁的同時,執政黨與側翼透過立法、社會霸凌,全面摧毀台灣對國族認同僅存的開放與包容。藝人上中共國慶節目演唱,遭到叛國指控;但國會議長可在雙十國慶縱論修憲國家正常化,偷渡台獨主張。中共推出「業餘台諜」示眾,不免讓許多兩岸交流者心生障礙;但蔡政府何嘗不是藉反中共政權滲透之名,切斷兩岸各種交流紐帶。

蔡政府的內外兩手策略,清楚呈現問題不在台獨成立,而在分離意識的壯大:對台灣來說,美中均反台獨,但利基在於美國支持台灣對抗一中框架;對中共而言,武力守住台獨紅線,卻對蔡政府委身美國,有如屬地般接受保護,幾無扭轉能力。中共就算拿台諜示警台獨也沒用,徒使台灣民眾找到更多看齊美國反中的理由。

說來諷刺,政府獨對中國聲張主權,面對美日,不僅南海與釣魚台主權皆可抛,連攸關民生的議題都棄守城池,因而有共機繞台吃萊豬,吃完萊豬變豪豬的悲劇。執政者借中華民國的殼,哄著人民在想像的共同體裡自我催眠,將化身美軍堡壘,視作走向世界,如此還能從那裡栽植出和平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