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友善 給長者行的安全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國教育商品化造成的問題
◆ 避戰才是國家安全的上策
◆ 台灣全民需要「不躲」的總統
◆ 雨水雨 春雨足 防災避疫超前部署
◆ 用處小風險大 民眾疫苗疲乏
◆ 新台灣模式 染疫傷經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國教育商品化造成的問題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不是奢侈品,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教育是必需品。受到好的教育就會有好的競爭力,可以在社會生存,對國家也可以有好的貢獻。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個人沒有競爭力,對國家不僅可能沒什麼貢獻,還有可能成為國家的負擔。
遺憾的是,我國的教育越來越有商品化的現象。最近有一所大學要辦一個課程,幫助莘莘學子有漂亮的學習歷程檔案,被教育部譴責,因為教育部認為大學不該有這種商業化的行為。其實教育部也應該知道,很多大學的推廣部所收的費用奇高無比,只有少數有錢的人可以接受這種教育。教育實在被商品化了。
大家不妨再看看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我國的補習班產業越來越興盛,可是補習班都是收費的,而且費用也不低,一個高中生往往一學期要花費三萬元在補習班上。這對很多弱勢家庭來說,乃是不可能的事,很多偏鄉也根本沒有補習班。補習班如此之多,乃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使得孩子不得不進補習班。遺憾的是,只有家境好的孩子可以進補習班,從而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家境不好的孩子在教育上吃了很大的虧。
還有一個現象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很多私立中小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學校都收較高的費用。家境好的父母有一個趨勢,會送孩子到這一類私立學校,他們不僅受到好的教育,而且從小就有好的人脈,這對他們未來的競爭力當然極有好處。
教育商品化的結果,絕對會造成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社會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均富,可是教育機會的平等絕對可以使貧富不均問題不太嚴重。歐洲貧富不均的問題比美國要好得多,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乃是歐洲的教育機會是相當平均的,歐洲大部分的大學都是免費的,歐洲沒有像美國那樣多的私立大學,加拿大也沒有。英國一直有貴族化學校,因此英國的貧富不均問題在歐洲是最嚴重的。
我很誠懇地希望政府重視教育的商品化問題,一旦教育商品化,很多家境好的孩子會聚在一起。在一個民主國家,這是不好的現象。因為他們不可能和弱勢孩子接觸,也因此不能了解社會上有弱勢的族群。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巴菲特說的,他認為美國有錢人的孩子都是進私立學校,不進公立學校。對於社會上的各種問題,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興趣。我國弱勢孩子的學業程度落後,但是社會絲毫不在意,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了。
高齡友善 給長者行的安全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日前參與以高齡友善城市為主題的會議,討論聚焦無障礙廁所設置和騎樓淨空方便行走等措施。焦點聚焦盤點無障礙廁所數量,大家自然希望加建廁所,好讓有需要的人不因外出上廁所不方便侷限在家。
會議結束後,我如大家一樣,相信自己為高齡友善城市推動盡了一己之力。但高齡友善只有這樣嗎?幾天後來門診的李奶奶教了我重要的一課。
那天我一如往常問患者:「您今天怎麼來醫院的呢?」李奶奶回答:「搭計程車。」
這問題是我固定招呼語之一,我也都會順手寫入病例,這樣我可以回溯歷年來紀錄:李奶奶兩年前初來看診時,是自己騎摩托車,後來有段時間是搭公車,這回搭計程車來了。我好奇地問:「您不搭公車啦?公車很安全,低底盤方便上下,也算高齡友善交通工具呢。」
李奶奶情緒激動起來:「陳醫師,你以為老人家只要能坐上公車就安全啦?我不坐公車,先是因為我上車動作慢,大家都瞪著我看,壓力好大。好不容易上了車、付完錢,沒等我坐下,車子就飛快往前開,好幾次我差點跌倒。前幾天還真的跌倒了,這一跌讓我下決心,花點錢搭計程車吧。我想,我已經老到不能坐公車了,我趕不上司機的速度啊。」
原來如此,我快快安慰她,同時忍不住問:「那在您住家的附近地區移動,應該是從騎摩托車改成腳踏車吧?」
李奶奶又嘆氣:「我老了,公車速度對我來說都太快,那就不用說要騎摩托車或者腳踏車了,即使我像烏龜那樣慢慢騎,可是別人都咻一聲從我身邊竄過去,心理壓力好大。我知道自己平衡感在退化,動作慢到變成道路障礙,既然已妨礙到別人,我要識相一點,還是主動離開馬路戰場好了。」
原來交通問題這麼關鍵啊,我想起高齡友善城市會議,於是請教她的意見:「對您來說,出門交通方便比較重要呢?還是出門後方便上廁所重要呢?」
李奶奶正色回答:「方便上廁所當然重要,可是要先出得了門才會遇到廁所問題吧。現在的我就算是最基本的在人行道上走路,也常常有腳踏車或摩托車從後面催促我,我人胖加上手上拿著東西,走路不慢不行,可是一慢就被催,還要注意從角落衝出來的人和車輛。唉,人老了,連走個路都要擔心被嫌棄。」
李奶奶的話,讓我再次體會到老年人外出的壓力,也提醒我們:高齡友善城市面向百百種,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專注於建設某一項設施,而是要讓大家體會到我們生活習慣和態度,都要對年長者友善,當我們可以慢下來、多一份體貼,就能減少老年人外出的壓力喔。
避戰才是國家安全的上策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王良言/公退(高雄市)
俄烏開戰後,國際輿論紛紛發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論調。我政府斷然駁斥,蔡總統表示台海局勢和烏克蘭局勢有本質上不同。因為,台灣有海峽天險屏障,且台灣地緣戰略地位比烏克蘭更重要。
然而,民意卻仍然充滿不安與焦慮。因為從俄烏戰可看出,現代戰爭已經高度科技化、遠距化,而不是傳統的近距肉搏戰。敵軍可攻擊民生必需水電及瓦斯管線,甚至破壞衛星導航設施與網路,因此台灣海峽並不能有效阻止共軍對台的襲擊。
其次,台灣戰略地位重要,但若不能自保卻可能成為致命傷。台灣位居第一島鏈中央,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至為重要。但是對中共而言,台灣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因為中共一旦取得台灣控制權,將能突破美國在西太平洋防線,使共軍自由進入太平洋。因此台灣更是中共必爭之地。尤其是中共一向指稱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更強化了中共奪取台灣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由於兩岸軍力相差甚遠,且美國根本無意直接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因此要求台灣採取「非對稱性戰略」。
國防部自三月五日起,開始舉辦「史上最硬教召」;另方面,現行義務役僅需服役四個月,也引起民眾非議。於是國防部宣布正研議將役期延長,一年是可能之一。但臨時抱佛腳式加強教召、延長役期至一年就能擊潰來犯共軍嗎?能發揮「非對稱性戰略」的嚇阻作用嗎?
無可諱言,兩岸無論在面積、人口、經濟規模,及軍力都不成比例。台灣即使動員全部後備軍力,再加上現役常備兵力,也絕非共軍的對手。有超過半數國人認為,在美軍不支援台灣的情況下,台灣無力單獨抵擋中共軍事行動。
烏克蘭給台灣最大啟示,就是面對實力數倍於自己的強敵,無論如何備戰都無濟於事。唯有設法與對方建立和諧友善關係,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反觀台灣,自從蔡總統否認九二共識之後,台獨聲浪創新高,致使大陸對台態度日趨嚴厲。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日前發出「兩岸相互承認主權」之說,更是披著羊皮的台獨。在兩岸敵意不斷上升之際,台灣竟然繼續挑釁大陸底線,難道是唯恐天下不亂嗎?
看看烏克蘭被戰爭摧殘慘狀,難民流離失所痛苦。英明領袖必須懂得如何敦親睦鄰,和平共存。台灣舉行再強的教召,加倍延長服役期限,都無法使台灣遠離戰火。唯有「避戰」,才是上上之策。
台灣全民需要「不躲」的總統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
俄烏戰月餘,呈現的是戰爭殘酷,俄烏皆有嚴重的戰損與死傷,人民流離失所,讓人反思要怎樣才能說服國家人民全力投入戰爭?如何使軍民堅韌以對?這完全要靠領導者的說服能力,如以文青口語,作戰初期或可激起熱情,但很難接受持久考驗,俄烏領導者戰爭演說,或可給我們些啓示。
戰史中不乏教科書級演說範例,如諸葛亮「出師表」,被後世評為讀後不哭者不忠;英國首相邱吉爾廣播談話,明確詮釋戰爭必要、神聖及可怕代價,撼動人心。
環顧俄烏領袖的戰爭演說,普亭對俄羅斯演說失之冗長,缺乏情感溫度,感染力稍嫌不足。反觀,澤倫斯基對國內民眾喊話:「我沒躲!不怕任何人,將留下直到贏得這場戰爭。」他並先後在歐洲、英國、美國、日本等國會演說,屢創金句且獲得許多支持。
兩岸風雲密布,中共戰爭演說,預測硬的應以反分裂法或另頒統一法,軟的會以同宗同文訴諸同胞情感,從這兩條主軸去論述鋪陳。至於台灣的應對方式,針對國家目標,首先應將台灣的定位講清楚,綠營或獨派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在拜登宣示:「不支持台灣獨立」後應知台獨不僅是一條走不通的路,甚至是替統一找由頭。唯有中華民國才是法統,是團結內部的共識,至於軟實力由於民進黨去中化,唯有以民主、自由論述。
「我是國軍靠山」,國軍不需要靠山,僅需要一位能共赴國難的三軍統帥,全民則需要一位「我沒躲!」的總統,小英要有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決心,全民才能萬眾歸心。
「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你不面對戰爭,戰爭遲早就會面對你。然備戰並非等同求戰,備戰的目的是在求和平,終究和平沒有敵人。
雨水雨 春雨足 防災避疫超前部署
2022-04-02 05:31 聯合報 / 何石松/教(桃園市)
今春雨量為何特別豐富?可從「雨水雨,一春雨」而得知。雨水與立春同為廿四節氣之一,當日的晴雨,可以覘知—春的晴雨。這是長期觀察後,得到經驗與智慧,非一朝一夕而然,所謂「入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觀察入微,一直是啟發智慧的開端與解決民瘼的基礎。
昔者伏羲氏師蜘蛛而結漁網,以利捕魚;九農觀察不同鳥類狀況,以安排農事;村夫農婦察四時而知栽種,商旅行人看天象而決行止。了解氣象變化以追求與自然的和諧,才有益於社稷民生。
以今年而言,立春,雨水,農曆正月十三,元宵夜,天穿日都下雨,所謂「立春落水透清明,一日落水一日晴」;「雨水雨,一春雨;雨水有雨春雨足」;「正月十五不見星,滴滴答答到清明」、「天穿日落雨,滴滴答答到清明」等,無一不與實際相合,難怪今年春雨特別豐富。
而去年剛好相反。雨水晴,一春晴。去年不只雨水晴,立春,元宵,天穿日都沒下雨,是五、六年來最大的乾旱。不只去年,從一○六年起連續五年雨水日都沒下雨,春天都是乾旱、缺水,可見廿四節氣中,雨水日的晴雨,是決定春天雨量多寡的關鍵時刻,掌握精微,洞燭機先,見微知著,提前預防,可以減少多少水旱之苦,所謂「知得孔竅,打得鬼叫」,有識者豈可忽之?
重點不在雨水日的晴雨,乃在晴或雨的因應措施。因為,不論天氣晴雨,對植物皆各有利弊,所謂燥茄蕹濕,松乾柳水,需求不同,雨水雨,春雨足,豪雨卻重創草莓及開花果樹,致農損數千萬;雨水晴,春天旱,卻影響春耕及民生用水。如此,晴亦憂,雨亦憂,我們如能叩其兩端而竭焉,則民無旱澇之苦矣!
用處小風險大 民眾疫苗疲乏
2022-04-02 04:37 聯合報 / 趙興鵬/自由撰稿者(台北市)
新冠疫情已延燒兩年多,台灣目前陷 Omicron 株傳播高峰,政府的處理方式,除了到處抓源頭,想辦法清零,就是希望大家盡快打第三劑疫苗,新北市長侯友宜還率先叫牌開打第四劑,這到底是對的政策,還是過於躁進?
侯友宜不是預防醫學專業人士,他的專業應是警務,由他提出且未經詳細研究報告,只看國際上有施打四劑的新聞,即貿然決定,合適嗎?如果施打四劑還被突破,是否施打五劑?
目前施打四劑國家,也不過是美國及以色列等少數國家,如果解決疫情傳播這麼簡單,三劑不行,打四劑,四劑不行,打五劑?世界還有必要請專家,花如此多經費,繼續研發疫苗可靠性?大可不必,一劑劑疊加上去不就成了!道理顯然不是如此簡單。
目前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都是超趕湊數下的應急品,應急用的能不停施打?在還未經過長期觀察的過程,貿然要全民施打,一旦進入人體,有任何副作用,在三年、四年或更長時間後發生,將完全找不到挽回餘地。
民間也有許多反對如此頻繁打疫苗的理論,聽之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不見政府出面解釋,用理論說服,用數據證明,只是任其傳播。當然,這也會造成拒打的風潮,何況,台灣當下染疫病人,有無打疫苗?打了幾劑仍染疫數據,依然不見政府統計,或是統計不公布?讓人無法參考依據,選擇打不打?乾脆觀望。
有些電子媒體節目,大批政府因打疫苗致死認定過於嚴苛,目前國賠只有一位獲得六百萬,因此也是造成人們不願施打原因,我想這不完全正確;正確說法,應該是打了兩劑仍然感染,又要冒因施打疫苗致死風險,為何要打?至於賠不賠,固然重要,但生命何價?那怕是苟延殘喘病人,知道打疫苗有風險,也會拒打。
何時能見到天日?人民已經失去耐心,疫情雙標下的規定,大官可以聚會不戴口罩唱歌,小老百姓不戴口罩罰款,情何以堪?人民要的不多,只想要安全有效的疫苗,而不是把我們當成白老鼠,年年繳稅,年年打疫苗。
新台灣模式 染疫傷經濟
2022-04-02 04:37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四月一日,蘇揆在立法院答覆立委質詢新冠防疫政策時,拋出一新創名詞「新台灣模式」,强調防疫與經濟並行,並隨疫情變化,隨時調整因應。他表示這種新政策,國內並無三級管制規畫,但口罩還是要載,疫苗還是要打,只是境管將逐步解封,入境人士居隔日數會漸縮短云云。
筆者認為從三月初以來,境外移入病例源源不絕,屢創新高,若實施所謂「新台灣模式」防疫,漏網病毒將大量流竄國内社區,預料國人被感染機率或將「大大提高」,不可不防。
三月初以來,本土新冠病例在多縣市連環爆,每天都以兩位數,甚至三位數增加;一日,防疫中心公布本土新增一百零四例,境外移入一百三十二例;本土病例主要分布於基隆、雙北、桃園、台中、花蓮地區;這些地區都出現新的群聚感染、新的傳播鏈,並在社區內延燒,有些甚至傳染源不明。這種流行現象,恐將成為台灣日常,而若實施所謂「新台灣模式」防疫,流行將更加遽。
至今,全球只剰台灣、香港、中國地區,以「清零」作新冠病毒防疫政策。近日,香港和中國上海、深圳、吉林等地疫情升溫,每日上千人確診,疫情並延燒至該國廿八省市,台灣某些媒體和名嘴譏其為「疫情失控」、「醫療崩潰」。其實,台灣也不遑多讓,日後實施「新台灣模式」防疫,境管逐漸解封,源源不絕境外移入的病例,其所帶入的病原,泛濫至全台多縣市,疫情失控不是不會發生,而是指日可待。蘇揆的「新台灣模式」防疫,能否救國內經濟不明,但可確定國內病例將大增,陷國人於染疫的風險中。
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幾乎都為 Omicron 株,感染該株病毒患者,絕大部份僅呈現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罕見重症或死亡案例。這也是很多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防疫政策的主要原因;這些國家大多已全面解封,法國等已無口罩禁令;很多國家入境只需附上疫苗接種證明,即可「免隔離」入境;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甚至確診者都可外出活動。這些「與病毒共存」的國家都已解封打開國門,反而堅持清零政策的中國、香港、和台灣,完全解封日遙遙無期,蘇揆的「新台灣模式」防疫,能讓「清零政策」有所轉圜嗎?
國内疫苗施打率,第一劑已達八十三%,第二劑達七十八%,第三劑已達五十一%。若從疫苗學而言,七、八成的國人打過兩劑疫苗,實已具群體免疫能力才對,但由於全球現行疫苗都以武漢原始株為種毒製造,這種疫苗縱使打了兩劑,甚至打第三劑、第四劑,還是無法避免被目前流行的 Omicron 變異株感染。
蘇揆表示,提出「新台灣模式」防疫,主要基於國內疫苗和醫療資源充足,疫苗覆蓋率高。筆者認為,沒強固有效疫苗作後盾,蘇揆的防疫新政策,搞不好防疫和經濟兩敗俱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