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 要引進外在驅動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8832/web/

◆  聯合報社論/不怕民進黨初選內鬥,怕的是他們濫權的驕態
◆  聯合報黑白集/大甲媽統戰了誰?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 要引進外在驅動力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 要引進外在驅動力


2019-04-11 01: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是人民恆久關注的課題,也是每次大選必然攻防的議題。蔡政府因此而執政,卻也因此而面對嚴肅挑戰。的確,近年來台灣的經濟型態、企業思維、低薪結構的改革,與當初執政黨的宣示及人民期待存在落差,也導致在野黨得以用「拚經濟」取得政治優勢。
經濟結構轉型、改善低薪窘況當然是現今政府的首要之務,蔡政府提出的產業創新計畫、改善低薪對策也都依序展開,不可謂不努力。雖說經濟結構與低薪問題錯綜複雜,確非短時間可以看到明顯成效,但我們也必須說,依據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經驗,想要單純依賴內部政策與發展共識來達到經濟轉型的目標,殊屬不易,而通常可帶來結構性改變的主要因素都是外來的驅動力
台灣的金融自由化始於美國的壓力,歷經改革痛苦,始有今日金融業的良好體質與發展前景;台灣最深刻的貿易自由化進程來自加入WTO,進而帶動產業轉型使台灣得以更融入全球經貿體系這些外在的驅動力,一來因為連結國際的正當性足夠,遭遇的國內政治阻力較小,二來有足夠時間讓國內產業形成正確預期而得以適時調適,因此長期來看,效益均高於轉型痛苦的成本
以較近的例子來看,馬政府欲藉中國大陸發展經濟的思維容有爭議,但在ECFA的談判與簽署過程中,中央政府文官體系上自府院下至部會局處全體動員,視ECFA為經濟改造的重要工程。為減少經濟衝擊與內部反彈,也積極輔導受害弱勢產業轉型、推廣MIT微笑標章,這些都收到優化產業的一定效果。但反觀馬政府對內提出的發展六大新興產業計畫、十大服務業發展計畫等,於今看來,實未達到當初預定的目標。這說明了尋求適當的外部驅動力來轉型經濟往往成效較佳,也說明了內部經濟轉型政策落實的困難
以國外的例子來看,且不說南韓向來即以簽訂FTA來做為經貿發展驅動力,即使對FTA不算熱中的日本來說,日本早前經歷經濟長年衰落的困境,但民國101年(2012年)底上台的安倍內閣雖面對國內「TPP亡國論」的洶湧衝擊,卻清楚理解並宣示加入TPP乃是日本二次開國的最重要契機。除了帶動經濟成長的效果外,日本更重視加入TPP扭轉與刺激經濟結構轉型的效果,力圖擺脫經濟與產業結構長期難解的課題包含突破過去主力出口產業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搶占高附加價值與成長潛力產業的優化結構、加快農業改革腳步以提升海外競爭力等這些思維與努力至今仍體現於日本對於CPTPP的積極主導上
一國的對內經濟政策較難有成效並不難理解,經濟發展要兼顧生產成本、勞動條件、環境保護、產業的汰舊換新,本就存在各種基本矛盾,民主社會中的不同立場的利害團體各有實力相互掣肘,往往導致政策推展牛步或過多妥協致使成效不彰對於高度依賴成本節省的經貿模式與民主發展蓬勃卻未臻成熟的台灣而言,這種困境尤為嚴重
蔡政府的經濟政策布局,也早早宣示必須「連結國際」,但新南向風潮遲遲未起,難比當年西進熱潮;加入CPTPP的努力,看不到成效,核食公投的成案與通過更凸顯了主管經貿事務官員的輕忽與怠惰。更重要的是,從產業創新計畫到解決五缺問題,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心幾乎全置於國內,對於新南向政策、加入CPTPP、甚至有進展機會的台美FTA,迄今不見政府捲動各部會文官體系、形成像ECFA般的全民運動。我們都理解政府有經濟結構轉型的迫切感,但必須體認外在驅動力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無論欲親美親日親歐,都應及早以大開大闔的態度,擬訂全方位的政策有序推動,並勇於與人民溝通,台灣經濟才能事半功倍地快速有效發展







聯合報黑白集/大甲媽統戰了誰?


2019-04-10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今年大甲媽遶境,藍綠白要角無一缺席。圖為日前大甲媽起駕,蔡總統請媽祖神像上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三月瘋媽祖,今年大甲媽遶境,藍綠白要角無一缺席,盛況空前媽祖長期被獨派批為統戰工具」,如今卻見朝野競相奉擁,這是時代氣氛變了?還是政治人物太投機?
媽祖來台三百多年,已成本土信仰。但綠營自黨外時期即不斷抹紅醜化:媽祖是國民黨宰制人民的工具,「清國」利用閩南媽祖信仰讓台灣「福建化」等。大甲媽曾衝撞直航禁忌,至今還摘不掉統戰的小紅帽。
蔡英文在野時辦的網媒,曾批媽祖是中共的統戰渠道她上台後,利用文化總會舉辦媽祖文化展,撇開兩岸,僅提與全球華人連結前年湄洲媽來台遶境百日,陸委會曾警示統戰問題,蔡英文去年即缺席媽祖活動。今年她親奉大甲媽入鑾轎安座,可知其選情比一國兩制還危急。
媽祖看盡眾生百態,當祂站在曾百般阻止祂直航祖廟的小英手上,見證政客如何為權力折腰蔡英文選總統時曾獨攬小三通之功,實情是,那是民間要求陳水扁兌現宗教直航政見的結果
媽祖不僅化解人民兩岸轉機之苦,更藉遶境將媽祖信仰推上國際舞台,被譽為全球三大宗教活動當年國台辦、海協會首長來台,都專程進謁媽祖;這是被統戰?還是發揚台灣精神?政客再怎麼欺神愚民,也不能扭曲事實
全台媽祖中,見過最多中共官員的就數大甲媽。若以綠營的標準,去過中聯辦就成「一國兩制」俘虜;那蔡英文親奉大甲媽上轎,豈非統戰樣板同路人






聯合報社論/不怕民進黨初選內鬥,怕的是他們濫權的驕態


2019-04-1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蔡、賴的總統初選之爭,戰火節節升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蔡、賴的總統初選之爭,戰火節節升高,派系連蔡總統可能「退黨」的狠話都放出來,可見情勢之險惡。民進黨原期待以「蔡賴配」化解紛爭,但協調無效;昨天中執會作出「初選延後」的決定,接下來只能寄望雙方保持「君子之爭」。無論如何,延後只是民進黨無路可走的緩兵之計在這段黨政夾纏的內鬥期間,國政荒廢及派系趁亂掠奪資源,才是更令人擔心的事
觀察近日蔡、賴陣營的發言砲火,招招直攻對手要害,誰能相信這兩人竟是攜手治理台灣一年半的最高層人物?更諷刺的是,以兩人這種幾近「肝膽俱裂」的對峙態勢,雙方卻還口口聲聲高唱「團結」、「合作」、「公平」的口號,說著「君子之爭」、「初選典範」、「美好未來」的大話。可見,民進黨之言不由衷已習以為常。尤其,蔡賴合作的政績已在去年底的選舉遭選民評為「不及格」,現在兩人卻在那裡競相誇耀自己「最棒」;難道民進黨人比較好騙嗎?
如果說賴清德突襲挑戰蔡英文,沒有帶給民進黨嚴重的衝擊,那是違心之論。但賴清德對於自己的作為,似乎沒有反省之意正如他對自己擔任閣揆期間的敗選責任,也未有太多愧疚包括四年前他拒絕進台南市議會備詢達二○九天,自始至終,他都表現出自己一副「神級人物」可以超越民主憲政的高傲態度。這兩天,自命「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突然又宣稱他是在「捍衛中華民國」;就像他當初藉由新潮流的槓桿迫使蔡英文任命他為閣揆,而今他卻說成是蔡總統有求於他。從過去這些紀錄看,賴清德的「不可預測性」,恐怕比蔡英文有過之而無不及。
相對於賴清德,蔡英文這次面對挑戰,則多次出現失控反應,暴露出她對情勢的焦慮。例如,她宣稱無法跟自己的行政院長辯論,她意有所指的稱「初選必敗」,主張「現任者優先」比較有利,都遭質疑意圖破壞初選制度更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目前是無官一身輕,可以全力進攻而蔡英文被賴清德突如其來的戰索絆住,原本在國政治理上已顯得焦頭爛額的她,最近更顯得無力細思大政
與此同時,人們看到的是閣揆蘇貞昌及其領導的「敗選內閣不斷伸長手腳,跳過總統府插手調動公營事業及公營行庫的人事包括在部會層級,具有派系導向的行政職位和警政人事調動,都在蔡賴內鬥期間加速進行這些異動,因充滿派系卡位意味,極惹人側目。更有甚者,有些人事異動涉及調查中的國防弊案,有些涉及高度專業的行政管理,卻都利用民進黨高層內鬥的國政空窗期上下其手。這些作法,很難不引起「掠奪國家資源」、「意圖遮掩弊案」乃至「政治交換條件」的聯想。
對於蔡、賴之爭,我們擔心的不是民進黨初選內鬥打得多麼激烈,那是綠營自己要設法解決的事。真正令人擔心的,是那些手中握有權力的人,正在利用這個混亂的局面加緊掠奪國家的職位和資源,甚至趁虛通過扭曲台灣法治的法案。目前,藍綠都陷於初選難產的困境,民眾心情都極焦慮。而綠營的情勢更是詭異,他們一邊內鬥,一邊高喊團結,有人還一邊掠奪。民進黨中執會昨天決定初選延後,意味著目前的亂象還會持續,且可能益形惡化。
我們要提醒的是,面對朝野初選之爭,人們其實不必太在意政治人物的表面說詞,因為其間往往充滿矯飾大家應該注意的,是他們看待權力的方式是否真誠。以蔡、賴之爭為例,他們今天的廝殺爭的是未來四年的執政權;但蔡政府現在手上就握著執政權,他們有好好運用權力來造福百姓嗎?如果民進黨對待今天的權力都不真誠,民眾還要把未來四年的政權交給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