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無限量QE的終極目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全球經濟何時能回天?
◆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過譽之悼
◆  經濟日報社論/無限量QE的終極目標







經濟日報社論/無限量QE的終極目標


2020-04-03 00: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面對新冠疫情所導致美國資本市場的空前恐懼氣氛,美國聯準會(Fed)終於下極大決心,先前將甫實施一周的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QE)計畫,升級為史無前例的「無限量QE」,吃到飽的方式購入國債、企業債、金融債,對市場強力注入流動性,力挺需求,避免經濟出現衰退甚至大蕭條

從經濟角度分析,當前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已無太大懸念,連美國前Fed主席柏南克都不否認。他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美國正陷入一波急遽下沉的衰退,但不會持久。柏南克對形勢的研判顯然審慎樂觀,他認為當前情況與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及民國19年(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相比,只有些微的相似點。因為大蕭條是「肇因於人禍、貨幣和金融震撼」,新冠危機帶來「相同的恐慌和波動的感覺」,但「更近似於一場重大的暴風雪或天災,而非典型的民國19年(1930年)代式大蕭條」。

美國及全球經濟會不會從衰退進一步惡化到大蕭條?柏南克相對樂觀,他雖是公認的「大蕭條」權威,但將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比擬為一場巨大的暴風雪或天災,重創於一時但再久也是幾天就過去了,這種看法恐怕過於低估了這場危機可能帶來更具破壞力及牽連更為深遠的效應。

資本市場的反應或許是巧合,但多少也能帶來某種啟示或警示。美股短短20天就從牛市跌入了熊市,比民國19年(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40天快了一倍;3月25日,道瓊工業指數狂漲2,112點,漲幅11.4%,創下了民國82年(1993年)以來最大的單日漲幅;3月27日,道瓊指數連三日累計上漲近4,000點,漲幅21.3%,創民國19年(1931年)以來最佳表現。

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在民國18年(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下跌開始,10月29日爆發華爾街股災導致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全球貿易銳減50%;大蕭條最嚴重期間為民國18-22年(1929至1933年),並持續到30年代末。近日美國股市的表現,動輒重現了大蕭條時的場景,很難不讓人產生一些聯想。

回到QE。這是柏南克在世紀金融海嘯於民國97年(2008年)9月15日爆發後的創舉,當時Fed以大量購買企業債與金融債的方式穩住隨時會爆雷的金融機構,同時向市場注入超量流動性。QE一出,形勢未久即恢復平穩,民國98年(2009年)第2季開始,各項指標逐漸正常,金融當局卻開始為難QE要不要叫停?繼續怕有後遺症,叫停又怕剛穩定的形勢再出狀況,正是騎虎難下。結果則是QE之後再有QE2、QE3。日本、歐洲也一起推出QE,一時間流動性大量釋出,氾濫全球。

事後評估,QE肯定有救急之功,治標之能,穩住了金融炸彈,沒讓其繼續引爆;但就治本而言,卻乏神效。因實體經濟需求疲弱,大量流動性根本進不了實體企業,最終多流入股、債、樓等資產市場,形成資產泡沫,導致各國貧富差距拉大,也為這一次民國109年(2020年)的金融震盪埋下伏筆。

從民國97-109年(2008至2020年),這次華爾街金融危機主要有三個引爆點新冠疫情油價暴跌累積的泡沫效應,但以新冠疫情為主。新冠疫情對金融市場的衝擊與破壞來自於三個力道先是供應鏈斷裂,從一國之內到國與國之間,覆蓋面之廣、斷裂之徹底,史無前例;接著是需求面急凍,全球大封鎖,數以10億計的個人消費幾乎「歸零」。

最糟糕的是,這兩種形勢不僅在持續之中,還會彼此激盪。中國大陸在疫情受控之後拚全力復工,卻等不到訂單,大面積的失業又進一步萎縮了需求。另一方面,企業危機也可能引發金融風暴,QE政策僅對此能發揮作用,至於美國剛通過的2兆美元振興計畫,對拉動消費雖有一定作用,但一切的麻煩還在於美國及全球疫情仍在失控之中。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每增10萬個病例,已從67天縮短到一天,這樣的形勢以「無限量寬鬆」及「天量紓困」來對付,恐怕也很吃力。柏南克以肆虐數日暴風雪來比喻這波疫情,只能期望他說對了。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過譽之悼


2020-04-02 23:5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推文哀悼志村健,感謝為大家帶來歡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台灣享有高知名度的日本喜劇演員志村健新冠肺炎去世,消息傳來,網路風向靈敏的蔡英文總統立刻在推特發文,感謝志村桑帶給大家歡笑,並致哀悼

志村健的喜劇天王光環,常見的猥瑣癡漢風,毫不避諱消費女性身體,是見到美女就東摸西嗅的「怪叔叔」,或是比基尼辣妹緊貼包夾的「人肉棉被」,在日本也常遭物議。日本社會很清楚:志村雖是共同回憶,但他製造的歡笑多半屬於放縱心底小惡魔的市井趣味,非登大雅之堂的演出。

台灣對女權的重視高於日本,蔡政府開放同性婚姻,更被譽為性別意識大躍進。但志村健去世,唯一發文悼念的國家領導人竟是蔡英文,德仁天皇或安倍首相都沒這麼做。不僅如此,台灣一些自詡「進步」意見領袖,平日對宗教、家長團體切齒腐心,卻也對恣意玩弄女體的志村秀鼓掌叫好。三年前,與志村路數相近的豬哥亮去世時,卻未見總統哀悼,更無文青一片揄揚

類似例子,還有北市府發行日本AV女優波多野結衣悠遊卡。誠然,飲食男女是人性,日本情色產業高度影響周邊國家,但台北市奉AV女優為代言人,也堪稱特殊品味。

日本社會的秩序、清潔、認真、細緻,令人樂於一再造訪。近年,台灣反中與哈日心理互為枹鼓,更讓不少人亟欲「脫中入日」。搞不清楚身分與尺度急於歌頌,看在東洋朋友眼裡,恐怕也要苦笑感慨「変な」(怪異)吧!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全球經濟何時能回天?


2020-04-02 23:5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使民眾大幅減少外出,重創經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從中國大陸爆發一路延燒到歐美,又從西方燒回亞洲,已造成全球的生產、消費、流通都陷於斷鏈與停滯狀態。各國股市仍在崩跌中搖搖欲墜,逐漸脫離疫情的中國大陸則力拚復工,但迎面而來的卻是西方國家封關鎖城的貿易及消費高牆,情勢並不樂觀。

這次疫情,如果還拿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相提並論,已毫無意義。原因是:新冠肺炎的擴散速度及衝擊範圍已遠遠超乎SARS,且中國經濟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已變得關鍵百倍,而全球市場的相互依賴性和複雜度也今非昔比。更糟的是,疫情三月間從在中國肆虐逆轉為全球大流行,讓各國均告措手不及且看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預測變化,三月初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下修至二・八%,三月中修為僅成長一%,三月底又下修為零成長即可知,疫情變化多麼詭譎

儘管疫情的影響與復甦展望難以精確評估,但藉由剖析實體經濟面、金融面、底部形成與長期影響等四個發展階段,仍可約略描述疫情影響經濟的架構。

首先,實體經濟的角度觀察,疫情使民眾大幅減少外出,讓零售、運輸、觀光需求急速萎縮,各國實施的鎖國、檢疫、隔離、居家令等措施更造成人流、物流中斷,除使生產、消費活動受阻,許多產業供應都陷入斷鏈危機。在需求與供給的兩面夾擊下,多數經濟活動急凍,製造業及服務業皆面臨營收減少、利潤降低、成本上升、庫存管理不易的困境,連帶使財務品質急速下滑。再加上不確定性升高,迫使企業裁員、投資計畫停滯,又進一步拉低民間的消費和投資動能,重挫經濟成長表現。

其次,隨著疫情造成實體經濟重創,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將達到高點,資產價格應聲遽跌,觸發投資人去槓桿、恐慌性拋售,造成資產價格再度下挫的惡性循環,形成金融失調狀態。此時,有些體質受創企業的財務愈發惡化,並觸發流動性不足等危機,甚至停工、倒閉,逆向侵蝕經濟基本面。亦即,實體經濟與金融面的交互衝擊,將形成反饋循環,當前美國的狀況正是如此。

當然,疫情終有平息之日,實體經濟金融面的走勢也會來到底部形成的階段。然而,未來究竟將呈現V型反轉的快速復甦、或U型的緩步復甦,抑或L型走勢的經濟衰退,則須視各國抗疫措施的有效性及人們日常行為的變化程度而定。

目前看來,V型反彈似乎已無可能;但各國若想要出現U型的緩步復甦,使其發生的前提有三:一、國家要有效實踐當代的最佳公衛防疫,並寬鬆貨幣與財政政策以提振經濟;二、新冠病毒成為季節性病毒,北半球疫情仍會在今秋再現,但各國防疫措施將有改善,使經濟活動可以回復正常進行;三、人們日常的消費、旅遊行為目前雖暫時降低或中止,但一段時日後仍將恢復;那麼,中國大陸經濟或可望於今年第三季復甦,而美歐經濟則延至第三或第四季回復;但受重創的航空、旅遊業則可能要更晚。

這次疫情,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長期影響。尤其,不少產業因過度依賴中國而引發原料及產品的斷鏈危機,大規模人口跨境流動又成為病毒散播最佳載體,產業界勢必重新思考如何調整全球供應鏈。當然,疫情也將對許多部門造成傷害,使生產力下降,削弱投資信心,一些公衛能力不足卻未受到注意的第三世界國家也將很慘。更糟的是,各國對於移民及旅遊管制的升級可能長期化,走向「去全球化」的回頭路。

這次疫情由中國大陸撲向全球的驚人發展,讓世界各國措手不及,這場災難的經濟規模絕對難以低估。各國政府除了全力防疫、聰明地紓困,並合作找出治療的藥物,除此別無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