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酷經濟/下修2017的預期,都因川普

.年金改革勿冒進…恩給金打折 提撥金不動
.謹慎、妥協…莫叫軍公教怒火危及國安
.財富拉平了?就怕變M型社會
.拚政治、拚經濟…民進黨更該拚社會
.酷經濟/下修2017的預期,都因川普
.登山、潛水…走味的轉型 不是實驗教育
.高鐵南延 打造屏東綠能產業
.高鐵南延…9分鐘900億? 別製造對立






酷經濟/下修2017的預期,都因川普


2017-01-20 03:37 聯合報  林建甫


近期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公布了對今年經濟的看法,不僅不樂觀,更有志一同提出前景不確定性擔憂
世界銀行預期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二.七%,雖較二○一六年的二.三%好,但卻比上一次(去年六月)預估二.八%少零.一%聯合國近期發布的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看法與世銀如出一轍,下調至二.七%;雖比一六年好,但卻較前次預估更加保守。而國際貨幣基金最新報告雖維持去年十月的預測三.四%,不過罕見地提到預測有可能會出現很大變化,原因就是「美國新政府的政策不確定性及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
的確,美國政策走向,特別是「保護主義」或「公平貿易」,將是左右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日前川普明確指出「美元過強」,且還特別點名中國大陸政府壓低人民幣的操作。美元兌主要貨幣應聲大跌,凸顯市場充斥著提心吊膽的氛圍。
首次以國家主席身分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習近平,特別選在川普就任前夕,先下手為強,公開發表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保護主義的演說。表面上是在向川普喊話,但背後恐怕更希望能拉攏其他支持全球化的國家,加入中方陣營。
除此之外,英國十七日公布的「硬脫歐」計畫超乎市場預期首相梅伊明確表示,英國要尋求全新的貿易關係,對於「部分成員國」身分不感興趣,沒有要退不退的中間地帶,而是完全脫離歐盟。再加上川普才公開承諾,會加速簽訂英美貿易協議,其實不難聯想英國想用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取代積弱不振的歐洲。這對歐元區來說是一大重傷。
若加上法德荷義等國家的大選、中共十九大潛在的政治風險,以及美國聯準會計畫今年升息二至三碼、美股可能崩盤、人民幣匯率續貶等金融面因素,讓全球經濟情勢更加撲朔迷離。
高度依賴外需的台灣該何去何從?美中貿易大戰若開打,台灣受到的傷害將不可避免。台灣過去左右逢源,但「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三角貿易,現在可能雙面挨耳光。況且在政治上,台美中的關係也並不單純,台灣往哪邊靠其實都不對。如何小心維持立場,又不得罪雙方,政策要審慎應對。

登山、潛水…走味的轉型 不是實驗教育


2017-01-20 03:38 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為因應現代教育潮流、突破少子化的困境,各縣市教育局紛紛鼓勵公立小學轉型實驗教育。然而,看過幾所學校的轉型計畫,卻發現有些學校仍然虛有其表、未見其實。
這讓我想起一則諷刺的笑話。有一位機車騎士,未戴安全帽出門,遠遠看見前方有警察臨檢,掉頭返家卻找不到安全帽。他情急生智,到廚房拿了一個湯鍋,寫上「安全帽」三個字,戴著上路。
雖然什麼是實驗教育,確實難以界定;但有實驗教育之名,不見得有實驗教育之實。如果實驗教育的實施,是為了掙脫當前教育體制的束縛,那麼一九九○年代以來,一些體制外學校的披荊斬棘應可供借鏡。
體制外的學校,大抵依循兩條思路:以人為本、以大自然為師;強調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並尊重差異
過去有些實驗教育學校,可能忽視基本學習能力的打底,或造成學生自由卻無法自律的缺失。如今,這些弊病大有改善,讓學習更自主、更有效率,也更有意義。然而,除了僧多粥少外,每年十、廿萬的學費,非一般家庭可負擔。因此,公立學校轉型實驗教育,成為許多人的期待。
當前體制內學校,大都仍依循工廠生產模式,強調標準化教學、一致性管理老師是知識灌輸者、道德訓誨師孩子往往被困在教室裡,進行機械性學習,缺乏自我探索、自主發展,也缺乏生活的體驗,更不知學習的意義
有些學校雖然貼近山丘河流,但是在安全考量下,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有些學校闢了美美菜園,卻找來菜農種青菜,只為拍下未來可能得獎的美美照片。
實驗教育應是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的改變例如,從分裂的學科本位變成主題、能力或跨域的學習、從單向知識灌輸轉為學生自主性探索、從標準化教學轉為差異化適性設計、從分齡轉為混齡等
然而,有些學校的轉型實驗計畫,卻只是舊瓶裝新酒,或只是學校的包裝,踢足球、騎單輪、登山、潛水…花樣百出,甚至將才藝表演、口才訓練,也列為實驗教育
一項二○一六縣市教育力大調查,台北市退居第四名,說明教育資源多寡,已不是決定國民教育品質關鍵,重要的是,是否投對方向。在績效考量下,這些偏離本質的轉型實驗教育計畫,有可能會輕易過關,一些家長也可能聞風而來;但是,卻讓台灣的教育改革,又往後倒退一大步。

拚政治、拚經濟…民進黨更該拚社會


2017-01-20 03:47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近來,媒體不再侷限討論日本政治和經濟問題,最多的反而變成了社會問題
從十餘年前的「下流社會」,到五、六年前的「無緣社會」,再到晚近的「老後破產」、「下流老人」,不斷地用文字影像記錄經過政治民主化和高度經濟成長之後的日本社會「殘像」。
今天的台灣,和十餘年前的日本極其類似。政治無序、經濟閉塞、社會問題大量噴出。八年前,日本人拉下長期高舉新古典派「構造改革」大旗的自民黨讓社會問題的專門集團民主黨上台試車二○一○年日本史上第一位社會運動家出身的首相菅直人誕生,上台口號是創造「最小不幸社會」。
只是,歷史很快就證明,社會問題沒有辦法用政治,也沒有辦法用經濟手段解決。二○一二年野田內閣的臨去秋波型的消費稅兩階段提升,對日本社會更是重重一擊。不過,在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民主黨政權的社會性格,具有高度的時代意義。
今天,民主黨已逝,但是,日本的社會問題長存。最小不幸社會沒有到來,最大幸福社會也早已遠離。
二○一一年三一一核災後,原本「應該」在民主黨政權下,從「拚經濟」順利過渡到「拚社會」的日本,到一三年後卻時代倒退似地重現「拚經濟」,甚至「拚政治」的擬象。所以說,民主黨執政的失敗,在日本政治史上不得不說是一大悲劇,使得日本社會的時代性過渡,遭遇瓶頸
日本已是越過經濟發展頂點的成熟社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顯著的老年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國民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成熟老齡的社會結構中,經濟成長戰略的實施極具挑戰,同時也充滿魅力。不過,經過四年多的實驗,隨著凱因斯(第一、二支箭)與海耶克(第三支箭)的思想性抗拮日益顯現,「安倍經濟學」的全面退潮,是歷史的必然。
安倍經濟學」退潮後,理應全力推出「安倍社會學」的安倍政權,拿的出來卻是重回「安倍政治學」,難免令識者搖頭。
廿八年前的一九八九年,是日本經濟發展最頂點,日經指數來到了史上最高的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五點。當年,日本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十一.六%;今天,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國民也達到全人口的十二%。十、廿年後的台灣社會,是否面臨類似今天日本的社會問題,沒人知道。不過,今日代表進步革新的民主「進步」黨政權,毫無疑問,確實是時代的邀請,也是時代的力量。
也就是說,民進黨的歷史任務,不是「拚政治」,也不是「拚經濟」,而是「拚社會」。雖然,做得到做不到,完全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