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十四五規劃的時代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旱象惡化,王美花卻還在「慣老闆」
◆  聯合報黑白集/鳳梨完美超賣,然後呢?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十四五規劃的時代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十四五規劃的時代挑戰


2021-03-06 02:1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每年例行兩會這兩天在北京召開,今年的重頭戲之一,是審議第14個五年規劃和民國 124 年(2035年)遠景目標。

十四五」與過去所有的13個五年計畫相比,受到海內外更高的關注,這是因為它是習近平時代民國 124 年(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頭;也是中國共產黨向第二個100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更是中國 GDP 重返全球第一的最後衝刺階段。

十四五可以做以下的觀察與評論。一,從「計畫」轉型為「規劃」的意義與實踐。中共從建政後的第四年即民國 42 年(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到民國 94 年(2005年)一共編製了十個五年計畫(其中自民國 52-54 年(1963年至1965年),由於經濟特殊情況而中斷),從民國 95 年(2006年)起,「計畫」一詞改為「規劃」,延續迄今。計畫是計畫經濟的概念,民國 67 年(1978年)之前的中國大陸實施的是百分之百的計畫經濟,因此說「五年計畫」並無不妥;民國 68 年(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計畫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型,因此民國 95 年(2006年)起計畫改為規劃。

二,18屆三中全會(民國 102 年(2013年))進入習近平時代之後,市場的作用與地位獲得進一步確認,印證了當年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說法。只要摸的方向對了,早一點遲一點也無妨。

三,GDP 不再被設定為具體目標。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不設具體的 GDP 成長目標,一般認為,今年也將延用此一做法。把 GDP 當作「目標」來追求,本來就是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觀念,體制既已從計畫經濟轉型市場經濟,自應揚棄把 GDP 當作目標的做法。沒有目標值,但可以有預測值,各經濟研究部門或智庫都可對 GDP 作出預測以作為企業或市場之參考,一如許多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不把 GDP 當作目標來追求,也可避免政策當局受此影響採行不必要或不正確的刺激經濟政策。

四,「十四五」實施期間正值 21 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始,中國面對了三大特殊形勢:(1)美中世紀大博弈進入全面化、長期化、激烈化階段;(2)過去 40 年快速成長下產生的各種發展問題如環境破壞、腐敗、貧窮等多已獲得基本控制與改善,國家可有更多資源從矯正型投入轉為發展型投入;(3)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老齡化現象日趨明顯,不利國家長期健康發展。綜言之,當前發展形勢綜合了挑戰、機遇與危機。

五,「十四五規劃的戰略新思維與新布局:以內循環為主,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戰略。這是為了因應美國針對中國而主導的「脫鉤」戰略,發揮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及具有全球最大內需潛力之優勢。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與各國簽訂之自由貿易協定是推動雙循環發展戰略的重要機制;其次,短、中、長期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短、中、長指的分別是一年、五年、15年規劃,環環相扣,所有這三者又都是作為新中國成立100年(即民國 138 年(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重要鋪墊;與短、中、長期發展規劃平行推動的還有「中國製造民國 114 年(2025)」、「中國標準民國 124 年(2035)」及「民國 116 年(2027)建軍百年目標」,以強化中國的產業、科技及軍事實力

總的觀察,「十四五」作為中國已在全球第二強國的基礎上力追美國更上層樓的部署,應該說思慮已相當周詳,但如以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目標高標準而言,以下幾個方面或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一,人口政策不但生育管制宜儘速全面取消,還應採取積極有效的鼓勵生育政策,對此,有關部門宜進行深入科學論證;二,市場經濟與混合所有制仍應持續探索,為市場與政府的分際,及國企與民企的角色找出最佳答案;三,要有更大的信心與魄力進行開放,從商品、投資、技術到人才、學術與文化。

偉大復興要復興的不只是 GDP,還有漢、唐盛世恢宏格局










聯合報黑白集/鳳梨完美超賣,然後呢?


2021-03-06 02:0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記者潘俊宏/攝影


大陸禁台灣鳳梨進口,連日來表現得最嗨的人,非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莫屬。他每天公布自己的戰果」:日本答應買進五千噸,創歷年新高澳洲台商訂兩噸,保證五月會有鮮貨到岸。在全民力挺下,訂單已超過銷陸的四・一萬噸,本季鳳梨已完美超賣!

恭喜陳吉仲,短短幾天衝出漂亮成績,不愧是小英男孩!但許多人會問:然後呢?今年農民田裡的鳳梨,包括那些已經成熟的、還沒成熟的,都被預訂一空,到五月所有原訂輸陸的鳳梨都會完銷。問題是,下一季農民還要不要種那麼多鳳梨?如果種了,今天熱情訂購的國內外人士是不是仍會繼續支持?

站在農民的角度看,他們更希望的是鳳梨能有穩定的出口、良好的價格;這樣,他們的辛苦耕種就有更好的收益。用白話說,產銷穩定,才是農民最大的利基。現在,政府把這季鳳梨賣得嚇嚇叫,但下一季鳳梨可能就出不去,賣到其他地方則被折半殺價,那恐怕是在幫倒忙。

所以,請陳吉仲回答這個「然後呢」的問題:你解決了鳳梨介殼蟲的問題嗎?你和對岸溝通過下次鳳梨出口的問題嗎?你能不能讓買家以銷陸的同樣價格採購鳳梨?你覺得農民下一季該怎麼辦?

把農民的生計拿來當個人秀,儘管大內宣成功,卻是殘酷的。











聯合報社論/旱象惡化,王美花卻還在「慣老闆」


2021-03-06 02:1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王美花。本報資料照片


入春後旱情持續嚴峻,經濟部宣布桃、竹、苗地區自來水進一步管制,由夜間減壓八小時擴大為全天減壓供水。此舉,至少影響一百萬人的生活。中央抗旱應變中心端出升級版抗旱大餐,引起民眾強烈反彈,不滿政府眼睜睜看著旱象惡化卻毫無作為。

去年台灣沒有颱風,除七月下過一場稍具規模的梅雨,中南部無雨的情況已持續甚久。媒體引為乾旱指標日月潭九蛙疊像」,九蛙早已全部露出,旱象一覽無遺。不僅如此,日月潭因蒸散作用強烈,上周湖底鰱魚王的老巢竟被掀翻,近二十條超過五十台斤的鰱魚王成了漁家莊的珍饈。久旱之害,不僅民眾深受其苦,連魚類和環境都難逃災厄。

這些絕非趣聞,因為全台乾旱還在持續新竹以南七座主要水庫告急,包括新竹寶二水庫,苗栗永和山、明德、鯉魚潭水庫,台中德基水庫,南投霧社水庫,台南曾文水庫,均進入蓄水量十%保衛戰」。其中,曾文水庫歷史悠久且功能卓越,如今水庫乾涸見底,泥土裸露龜裂,讓人怵目驚心。

由於缺水,政府一再要求農田停灌休耕,將水留給工業和民生。目前全台由北到南,停灌面積已高達七・四萬公頃,占總灌溉面積的四分之一。去年至今,政府已發出七十多億元停灌補償經費,還填不完這個旱象無底洞。更扯的是,由於停灌補償辦法訂定得不周全,農田地主代耕業者爭搶補償金的糾紛一再發生,鬧得不可開交。

險峻的旱象,迫使經濟部長王美花上第一線,發表「經濟部傾全力防止台灣出現缺水告民眾書」。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旨在說明政府過去一年抗旱的努力,並信心喊話說經濟部有能力應對後續局面。問題是,民眾要看的不是政府的抗旱宣示,要看的是政府的實際對策,以及減壓供水要到何時才能解除。但是,只要看到水利署官網上密密麻麻的停水公告,民眾會相信旱情有望紓解嗎?

台灣地區的水資源情況多雨貧水」,受限於地形、氣候,能夠截流利用的部分不多除了降雨、地上水、地下水、河川伏流外,不可能有其它來源,因而水資源管理必須嚴守量入為出、謹慎調度原則。在王美花的抗旱宣告中,提出取消地下水引用限制、開放鑿井等措施救急,這些調度並非不可行,但我們向老天預支各種水,日後老天都會要回去的。

我國的水資源管理本來有一套完整制度,早年中央制定「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從上到下分層規範,由綜合開發計畫主導下,透過區域計畫、都市計畫等落實在國土管理上。這套國土規劃制度,卻因民選縣市長各行其是自訂地方發展計畫,造成國土綜合管理的崩潰。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奮戰二十餘年的《國土計畫法》在立法院三讀,原有機會逐步導正這個大問題;卻因立法院不敵利益團體壓力,相關計畫一再延宕,實施及落實也變得遙遙無期。

水資源管理的另一大盲點,是政府過度照顧工業輕忽農業。農民都很認命,願在缺水時要讓水給工業;但過度「重工輕農」,卻造成政府對整體水情掌握的漫不經心,以為隨時可奪農民之水供應工業。工業用戶則有恃無恐,以為隨時可花錢買水來用,而不願費心投資加強廠區用水的再淨化及再利用

蔡總統上月巡視石門水庫北水南調工程,說要調水支援竹科。但有些大老闆根本不把這些水放在眼裡,一聽到要減壓供水,就說要派水車另外買水。這不正是經濟部寵出來的「慣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