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經濟/金融服務大未來…歸零思考

.聯合報社論..許宗力釋憲,兩岸關係難以承受的「善意」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如何打開話匣子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服務大未來…歸零思考








經濟/金融服務大未來…歸零思考


2016-10-25 00:2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從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15年發布未來金融服務研究報告以來,金融科技(Fintech)不僅成為金融服務業創新的代名詞,更是各大金融集團、創投與科技新創企業的競技場。
WEF在趨勢報告中,提出六項創新洞察:一、Fintech的發展與對傳統金融業的破壞性是可以預期的;二、最大衝擊來自於平台、大數據與輕量資產的商業模式創新;三、短期影響最大的是銀行業,中長期影響最深的是保險業。四、金融業將會採取與新創Fintech公司競合的平行策略;五、健全的發展來自於政府、金融業與新創Fintech公司三方的協同合作;六、Fintech的破壞性創新將會逐漸改變消費行為、商業模式,與產業結構。
總體來說,Fintech是一個可以預期的趨勢,如何從消費者的觀點出發,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雲端運算等科技,進行轉型升級與創新,是傳統金融業很大的難題。想像未來,金融服務的市場將持續擴大,例如透過科技實現機器人理財與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等,但是產業結構將會發生巨大變化,不再是以實體分行為核心,而且是針對性更強、服務更深、更快的社群金融,以及運用大智移雲為核心的科技平台服務。如果未來的情境如此,那麼取勢謀遠的關鍵是什麼呢?
事實上,Fintech的重點不只是科技,更重要的是運用科技經營社群:透過社群互動深入挖掘隱而未顯的需求與可能的服務模式,然後再用Fintech新服務來對應。要發展金融科技,不能落於金融業的科技化,需要更專注於用科技解決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亦即創造出那些現在沒有、不方便或不便宜的金融服務,並且連結社群,設計符合年輕世代使用行為的新服務。
由此觀之,我們有必要重新詮釋與定義Fintech:重點不在於金融+科技,而在於數位世代的金融服務。金融與科技融合只是Fintech的表象,真正的意涵在於世代行為的翻轉。因此,在我們思考Fintech的策略布局時,需要強化對於數位世代行為的洞察;數位世代對於科技的應用能力,遠遠超過傳統金融業決策高層的想像。這種先天的不對稱性,將會是傳統金融業發展Fintech的最大盲點。
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融科技浪潮,政府與產業應有以下幾點認知:首先,科技的穿透力是很難阻擋的,隨著世代交替,Fintech的服務將會跨越國界。
因此,Fintech並不是一個新創公司與傳統金融業的競爭,而是一個台灣金融業與新創公司合作一起面對全球大廠的賽局。我們的速度如果不夠快,最後的結局可能連台灣的市場都很難保住,因為,科技常常被用來突破市場限制,改變營運模式,以及消滅傳統產業。
其次,Fintech將不只是傳統金融或新創公司重新分配台灣市場的競爭,更關鍵的是台灣金融業如何運用Fintech的趨勢來進行產業的數位轉型與升級。而且,不論我們願不願意,國際大廠總有辦法借重科技與平台,侵入台灣市場。想像未來,有一群Apple Pay或Android Pay的重度使用者,他們是經常需要跨國移動的商務菁英。這群創新應用的領頭羊,不僅樂意接受國際級的Fintech服務,而且會將這些應用快速擴散至更多的中產階級。
最後,傳統金融業更應思考,如何槓桿新創Fintech的優勢,來對應數位世代的新服務,在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更大程度的攜手共創未來金融,採用雙模並進的方式:一方面策略性的調整當前的金融服務,一方面與新創Fintech共同創造未來的新事業模式。
從產業史觀之,當前的領導企業更容易被第一曲線的成功所蒙蔽,當產業典範轉移,進入第二曲線的時候,往往就措手不及;柯達、百事達等都是經典案例。數位世代是一個善於分享與互動的新世代,也是Fintech的重度使用者,傳統金融業需要歸零思考,如果現在或十年後重新創建金融服務,我們會怎麼做?

聯合/蔡政府如何打開話匣子


2016-10-25 00:24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前主委陳明通。 本報系資料照片

陳水扁政府時代的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近日接受紙媒訪問談論九二共識,其結論是:北京迄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因此九二無共識,責任在北京。
蔡總統說什麼都可以談,九二共識正是當前兩岸最關鍵的話題。但由陳明通談只是隔靴搔癢,何不由蔡政府的陸委會或海基會來談,兩岸即可打開話匣子。
陳明通說,香港九二會談的核心爭議就是北京要「一個中國原則」,我方要「一中各表」。陳明通雖說得吞吞吐吐,但他可能使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果北京接受了「我方」在九二共識裡主張的一中各表,亦即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僵局即可化解。
不過,陳明通的論點,有一顯著的省略。他只強調一中各表是我方以一個中國為中華民國,但他顯然省略了一中各表也是我方認知對方以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說,一中各表是雙方認知一個中國的意涵存有分歧,但皆不排除雙方共同維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再者,陳明通過度強調九二當年的摩擦,卻未見九二共識迄今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動態概念。例如,二○○八年布胡熱線中,胡錦濤即說過一中各表;後來國台辦主任王毅也說過:「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有所不同,但可以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正是九二共識的精髓。」
無論如何,陳明通開了個頭;蔡政府如想解開僵局,何不主動向北京叫板,讓北京點出九二共識究竟有無「一中各表」的空間。

聯合/許宗力釋憲,兩岸關係難以承受的「善意」


2016-10-25 00:2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 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總統在國慶演說呼籲北京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然而,蔡總統其實應先要求她提名的大法官,正視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存在的事實。這不僅在應然面上根本涉及「不認同憲法的人,如何負責釋憲?」的問題,更在實然面引人產生「大法官可能把中華民國帶向何方?」的疑惑。
從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六日的大法官釋字第一號,到今年十月廿一日的釋字第七四○號,六十幾年來,大法官們已經陸續依據憲法作成許多主旨涉及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的解釋。
早期一些大法官解釋,解決了這部在大陸制定、適用於整個中國的憲法繼續在台灣適用的問題;通過限縮憲法適用範圍,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在台灣的實踐提供合理的解釋和合法化的基礎。例如,涉及立委與監委任期、國大代表總額計算標準、第一屆中央民代任期,以及國大代表與立委延任等問題的一些釋憲案,都在確保「值國家發生重大變故」的憲政體制維繫與運作,同時保持著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法理聯繫,為中華民國的法統與政府的全國代表性提供正當性基礎。
隨著修憲而來的憲政變遷,讓務實解決兩岸定位問題日益迫切。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往往涉及人民基本權利與國家安全的衝突,也讓越來越多兩岸關係的法律規範必須接受合憲性的審查。大法官的解釋明確站在憲法增修條文「一國兩區」的立場,承認主權與治權的落差,區分治權之所及與所不及。換言之,在國家定位上,中華民國治權分裂;但就主權而言,只有一個國家。至於兩岸關係的法律規範,過去的大法官也堅持人民基本權利和自由保障優先的原則。
事實上,隨著台灣政治的變遷與區域情勢的演變,大法官對於憲法的解釋,已成為國家定位與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支柱。過去的大法官在不同時代作成的憲法解釋,不僅是構成我國憲政體制的支柱,也是蔡英文宣稱將致力維持的兩岸「現狀」的重要組成,更是蔡英文向中國大陸方面表達「最大善意」的憑藉。
但令人錯愕的是,蔡英文提名的大法官中,許宗力主張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且中華民國主權並不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志雄鄙斥「中華民國憲法爛」,而中華民國則是「中國廢棄的國號」;黃昭元更說「中華民國只是內部講講,用以滿足鄉愁」,在在皆是對中華民國憲法的譏誚與否定。他們到底是要做憲法守護者,還是對憲法的恐攻者?
個別大法官未必能改變憲法解釋長期累積、充實的內涵,但當大法官會議結構及生態發生驟變,既有憲政內涵的崩解,並非不可想像。司法院包含正副院長共十五位大法官,釋憲應有三分之二大法官出席,出席者三分之二同意,也就是十位出席、七位同意才能通過。以這次七位大法官被提名人的政黨色彩分布,未來釋憲恐將大大傾斜。到二○一九年,另有四位大法官任期屆滿,蔡英文得以再提名後,更將徹底改造大法官會議生態。尤其,許宗力創下「再任」之惡例,黃昭元也毫不掩飾任滿後再被提名為司法院長的意願,繪出一幅未來大法官為留「後路」向政治權力靠攏的想像。
許宗力自認其「兩國論」的詮釋,對大陸是「相當友善的」;但這樣的「友善」,對岸恐難消受。陳水扁制憲失敗而無法達成的目標,是否可能通過釋憲來完成?尤其,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依據,而未來在許宗力主導、許志雄與黃昭元等人側翼助攻下,大法官會議在釋憲或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時,對於兩岸關係定位的詮釋將表達怎樣的「友善」態度,又將如何充實蔡英文對中國大陸的「善意」內涵?思之,恐令人油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