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洪蘭/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
◆  方祖涵/布林肯給畢業生的故事
◆  李清志/多寶格的建築想像
◆  陳立恆/俠之大者的企業家精神
◆  葉金川/這一切都將過去
◆  蘇益仁/由清零到共存的新冠防疫問題






洪蘭/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


2022-06-04 01:13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民眾追悼德州烏瓦德鎮羅布小學因槍擊死亡的21名師生。(美聯社)



一九六九年,我去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讀法律。一天,老師說下堂課要討論Charles Whitman Case。我初來乍到,不知道是什麼,急問旁邊同學,才知道它是美國第一個校園槍殺案。

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廿五歲的Whitman爬上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園最高的樓向下掃射,打死十四個人,傷了卅一個人,最後被警察擊斃。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遺書中,要求警察務必解剖他的大腦。原來他掌管情緒的杏仁核上長了個胡桃般腫瘤,這瘤使他飽受頭痛及不知名黑色念頭折磨。他曾看過五個醫生,包括一名精神科醫生,但在沒有電腦斷層掃描年代,醫生只能開止痛藥。止痛藥對他的殺人意念一點幫助也沒有,最後釀成大禍。

這案子當時讓我目瞪口呆,不能相信一個小瘤就能使一個智商一二○的工學院學生犯下滔天大罪,所以我後來決定轉去念神經科學,從大腦來了解行為。

最近德州又發生校園槍殺案,槍枝管制法案又再次被提出,但是一個要殺人的人是有辦法買到槍枝的,只是困難一點而已,就像未滿十八歲不可以買酒,但酗酒的青少年還是一大堆。犯罪防治要從意念著手才有效。

一個反社會行為的產生有很多原因,最基本的一個是家庭失功能,絕大部分暴力犯來自破碎家庭。威斯康辛大學H. Harlow的猴子實驗顯示,受虐兒長大會成為施虐者,家庭若瓦解,社會必然動盪不安。

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神經學家米尼(M. Meany)更發現,童年不幸經驗會深入到DNA層次,改變基因展現,使他們後來對壓力和挫折的反應不同。

哈佛大學醫學院則發現,言語暴力對大腦傷害比肉體更深(所以老師不可以罵學生白痴、豬狗不如等傷害自尊心的話),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孩子,海馬迴比較小,因此記憶比較差。學業成績不好時,挨打次數更多,惡性循環下去,他的人生就不一樣了。

母親懷孕時的營養,也會造成孩子反社會行為。荷蘭「飢餓的冬天」就是個例子。一九四四年冬,德軍封鎖萊茵河,使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居民缺糧,他們餓到連鬱金香球根都挖出來吃,而它是有神經毒的。

十八年後,這些孩子要去當兵,在身體檢查時,發現懷孕初期,飢餓母親生下的孩子,大腦因發育不良,反社會行為機率比其他人高。模里西斯的研究也發現,孩子三歲前的營養直接影響廿年後的犯罪紀錄。

英諺:If rich and poor can't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 it will be an eye for an eye。種族歧視、貧富不均等不公平現象是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要避免這種濫殺悲劇的再發生,社會和諧是唯一方法。

美國因川普挑動族群分裂,加上高失業率和家庭功能瓦解,造成一堆憤怒年輕人拿槍洩憤。台灣雖然因為槍枝管制,情況好一點,但年輕人酒駕、暴力砸車、隨機殺人、超商挖眼等事件,都顯露出台灣的隱性炸彈也不少。

安全感是生命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對人民最起碼保護,我們的執政者,你們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