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部落微光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熱心人 溫暖急診護理師
◆  悲傷端午 確診、死亡、失業、物價飆漲
◆  防疫包 解隔後才送到
◆  送餐志工及社工 不是免洗餐具
◆  國民法官 應防媒體干擾
◆  少了病患補償機制 醫爭法缺角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部落微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部落微光


2022-06-04 00:00  聯合報/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部落微光天使為達觀部落民眾進行快篩。圖/侯勝宗提供



台灣共有三七五個原鄉部落,不同部落族群有著不同的文化習性,人口數與面積規模也不一,但如今卻面對著共同的困境—染疫問題嚴重。

面對無常的染疫與死亡,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每天從記者會而來的確診數字與指引,更需要構思如何建構由下而上的社區防疫網與鄰里互助。今年五月初,台中達觀與雙崎原民區所推動的「部落微光」行動,成功守住二個部落的疫情擴散,是值得參考的防疫範例。

原鄉確診率居高不下的困境,並不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切,原民只能自求多福。「部落微光」的成功,帶給部落一線生機。

部落微光源自去年新北市三級警戒時推動的「微光行動」,由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結合長照車隊與司機所共同推動的確診者交通接送。後來結合伯拉罕的All-in-one照顧整合經驗,擴大為入宅照護確診者或家屬的「微光守護」;同時導入醫院遠距視訊診療,和提供在宅自主健康監測與心理支持的整合服務;最後發展出為隔離者送藥、送餐與物資供應等延伸服務。

如今,因達觀和雙崎部落陸續爆發確診者傳染,再由伯拉罕結合地方衛生所、東勢維恩診所傅華國醫師、部落社區發展協會、文健站、教會等力量,成軍啟動「部落微光」。藉由去年新北市經驗,這群微光天使啟動當天,從一四七位民眾中快篩出八位確診者,同時也教導十多位密切接觸者如何自主隔離,且提供後續遠距關懷問診、送餐與送藥,和各式生活所需服務。截至五月底,部落微光總共服務七十八位確診者和四十一位密切接觸者,族人也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原鄉因為醫療資源貧乏、就醫條件不佳、家庭空間缺乏獨立衛浴,且大多為免疫力較弱的老幼族人居多,大多禁不起病毒入侵,故部落防疫的複雜度更高。但政府要如何降低部落的確診率呢?除了提高疫苗接種率與加強公共衛生宣導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符合原鄉特色的防疫措施。

從傳統的都會防疫標準作業流程,轉向以部落出發的社區流程設計,針對部落獨特生態,推行相應配套,由原民原有的社群網絡來組成防疫協力團隊,取代政府傳統的衛政、社政、民政與警消的分工體系,改以族人自發性親友防疫交通接送、部落文建站與地方衛生所共同合作遠距醫療視訊與入宅居家照護、社區輪值義工的家庭物資補給與每日送餐、由教會牧師與原住民社工所提供的電話心理支持與屬靈陪伴,輔以原鄉內原有的非營利組織進行各式社區協力與事件處理。

唯有建立以部落出發的互助照護體系,解決資訊不對稱盲點、導正錯誤認知,由下而上來賦能部落,建構部落的社區支持網絡,才能真正在原鄉與偏鄉建立可持續性防疫力。而這一套思維邏輯與整合作業方法,就是「部落微光」正在嘗試的社會實驗。

如果你所在社區也有需要,歡迎加入「部落微光」行動!










熱心人 溫暖急診護理師


2022-06-04 00:56  聯合報/   徐雅芸/急診護理師(台南市)
中南部確診人數增加,醫師指出,中南部病床確實有一點緊繃。圖為高雄醫院急診室醫護人員忙碌工作情況。記者劉學聖/攝影



這一波疫情下,在急診護理師眼中看到了什麼?每天無法負荷的量能,上班都踏著沉重的腳步,像上戰場一樣,不知道今天又會面臨到什麼挑戰。

不斷有民眾抱著發高燒的小孩掛號,也有帶著年邁的長輩,焦急的詢問快篩陽性怎麼辦?中央各項防疫政策滾動式的調動,幾乎幾天就有新規定,才剛收到通知,可能隔天又更新。打不通的防疫專線,模稜兩可的公告,連我們醫療端都不完全看懂,何況是一般民眾?

除了本身急診業務,現在又多了接線生的工作,應接不暇的各式問題轟炸,使得有強心臟的急診人也慢慢失去了能量。每天如行屍走肉般工作。我們只能每天互相加油打氣,告訴自己,我們是急診人!我們可以!我們不能倒下!然而一位位護理師確診了,每班人力再縮又縮,發著高燒學妹哭著跟學姐說對不起,暫時沒有辦法回來幫忙,做為資深學姐,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在我們負能量爆棚時,卻還是有些溫暖人心的故事。篩檢時間到,在上工前對著等待民眾說:如果有不會掃QR碼上傳基本資料的外國朋友或阿公阿媽,麻煩大家幫幫忙協助填寫;這時,全部的人望向我並點點頭,突然覺得好感動!確實,真的好多不會填寫的人都有熱心民眾幫忙,真是太感人了!

還有一件事,在如火如荼掛號篩檢時,一位太太問我:請問你們對小孩有優先權嗎?我看著她並沒有帶著孩子,所以問她:怎麼了?發生什麼事?那位太太說,有位媽媽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寶寶在旁邊等好久了,妳可以先看看他嗎?我立刻請那位媽媽過來,看著她懷中的寶寶軟軟的活動力不是很好,詢問後才知道寶寶快篩陽性,但是抽不到號碼牌不知道怎麼辦,我馬上打電話去急診請人來幫忙,媽媽原本焦急的眼神突然放下心對我說謝謝;不,該謝謝的不是我,而是那位熱心的太太發現了你們。自己也在生病的狀態下依舊可以幫忙別人,這真的好令人感動!

這兩件事溫暖了我們原本疲憊的心,這場戰役還會持續,我們會加油,謝謝你們給我們的正能量。












悲傷端午 確診、死亡、失業、物價飆漲


2022-06-04 01:09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季青漫畫



端午節一早LINE就不停傳來友人問候,大家有志一同,祝福「端午安康」。在疫病橫流亂世中,快樂或許很難,唯願平安健康。

這波疫情已奪走近兩千多人生命,有來不及長大的折翼天使、懷抱夢想的青少年、有本想含飴弄孫,安度晚年的長者…當死亡降臨,有告別父母至親的哀傷,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至慟,每一個生命的逝去,都是其親人椎心泣血的永恆傷痛。聽到一個個家庭碎裂的聲音,正如屈原《九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人間最悲哀的事,莫過於生別離;本該粽葉飄香,闔家團圓的佳節,卻成為許多家庭不願回首的噩夢。

疫情仍不停歇,每增加一例重症,都是對「重症清零」的諷刺,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選擇與病毒共存,於是那些長者和孩童成為疫情下犧牲者,讓人何其心痛!

大疫之年,消逝的不僅僅是生命。生存,同樣艱難。附近美甲店,店家要求客人消費時穿防護衣,請客人體諒,這是防疫和生存的不得不然,否則店員確診,恐得關門大吉。鄰居自行創業做美容的女孩,受疫情影響,為了支應房租,只能早上去打工,下午再服務客人。巷口那家素食早餐店停業一星期,大家紛紛猜測,老闆夫妻確診,希望他們平安。

疫情陰霾下,讓人不開心的還有物價漲個不停。端午節當天,去菜市場買了一束驅毒避邪的菖蒲艾草掛於門口,往年一束只要十元,今年竟然漲到卅元。疫情影響,到處哀鴻,攤販也有他們生存的艱難。

五月節,疫情肆虐、確診、死亡,失業、物價上漲,在在讓百姓心頭煩憂。在不確定的亂世,唯有自保唯有祈禱,早日驅邪除瘟,願君安康。











防疫包 解隔後才送到


2022-06-04 01:07  聯合報/   傅悅/自由業(台北市)
高雄市政府的防疫包內容。(此為示意圖,無關本文)。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五月三日因快篩陽,打電話詢問相關單位都滿線,自行查找網路預約到五月六日去醫院做PCR;因無交通工具,防疫計程車約不到,只好冒著感染他人的風險自行前往醫院。但到了醫院PCR篩檢站,才發現沒預約的人也可直接到現場排隊(該醫院網路上有註明不接受無預約現場排隊),白浪費二天等預約。難怪輕症或無症狀不需服藥者,造成確診黑數。

身為確診者,收到確診通知後,乖乖的將「密切接觸者」資訊上傳衛福部系統。這些「密切接觸者」雖然尚未收到「居隔通知書」,但都體諒公務部門繁忙,自動做三加四隔離。確診者五月十七日解隔離,十九日「防疫包」才送到。然而「密切接觸者」過了快一個月仍未收到「居隔書」,因公司催繳,於是再度查詢,經過一連串電話詢問,一再嘗試用衛福部提供的電子平台叫出「密切接觸者」的「居隔書」,結果竟都是「無資料」!公所人員表示可去臨櫃申請,於是親自前往。

誰知,到了現場又不同,要我們去健康中心側門一樓填表單,然後六天後收電子信或簡訊。我當場即告訴承辦人員朝令夕改無法接受,並直接前往該部門辦公室。到了門口,看見好幾張大字報,內容都是無論申請什麼都不可進去,必須去側門一樓(戶外)填表。

我在門口大聲說,貴單位有人電話中告訴我可臨櫃申請,現在我專程來辦,堅持不離開;最後終於有人來處理,收了「密切接觸者」的身分證,十幾分鐘後給了我紙本的「居家隔離書」。個人研判,遲遲收不到「居隔書」可能是 「密切接觸者」名單甚多,以至於電子系統塞車。我感謝那位公務員,也覺得彼此都是混亂防疫政策下的受害者,因為台灣防疫政策真的好亂。










送餐志工及社工 不是免洗餐具


2022-06-04 00:57  聯合報/  陳冠霖/社工(嘉義市)
中華聖母基金會送餐志工蘇先生,每日風雨無阻地騎著車穿梭在鄉間小路,將午晚餐送給需要的獨居長輩及老老家庭。圖/中華聖母基金會提供



您知道撲滅服務熱誠需要多久?以長照送餐單位來看,大概僅需一年即可;三級警戒期間曾問過志工,若擔憂疫情,可以暫停出勤,但他們不曾想過退出。或許這是我們對於這份服務的使命,降低社區服務的影響讓長輩與家屬安心,送餐志工們是一線抗疫人員的最大後盾。

面臨的抉擇,志工心中卻是平穩,只想著服務的維持。但再多愛心及熱誠,也需要確保安全的保障。

疫苗接種時,因是志工身分已先被排除了,雖有微詞但也尊重及配合,但當志工回復我:「我OK,醫護先行」,反倒關心起社工疫苗接種及要記得多加休息,讓我十分感動。

但每次指引的調整,不但漠視送餐人員的風險問題,且還要求深入疫情中心,搭配上不合理的指引與支援抗疫,後續衍生的非人性化核銷模式,加上預算也不得任意使用等狀況,都使我們感到困擾,當然更不用奢望所謂防疫獎金,會有我們的份。

疫情過後一切恢復正常,曾將遇到的問題轉知政府單位,但隨著Omicron疫情肆虐,確診病例更加靠近我們,但政府的防疫規劃,好像又忘記了我們。

六月一日公告的社區防疫指引中,仍以個案為主軸,提供除送餐服務外都有的相關防疫指引、迴避策略與建議裝備,但不曾見任何有關送餐服務的規劃,僅要服務單位預備隨時支援其他服務需求,或許無知比知情還更加安全,除了緊急支援外,要附加這些相對風險給我們,像極了免洗餐具,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志工對此服務是一種出於付出的態度,而非執行義務,那社工呢?

長照送餐方案不是外送平台,除了送餐外還需要關心及專業人員前往評估服務狀況及轉介資源。長期以來送餐方案一直不受重視,社工案量是所有長照服務內,唯一不設上限的方案,動輒近三百名個案,僅補助一名社工人力七成薪資,其餘薪資或人力需自籌,但在付出與要求完全不成正比下,基本上休息時間零散,但社工為了生活需麻痺自己,直到疫情開始至今,除原定作業外,中央增加更多的行政作業及相關行動,休息變成奢侈,從盼望政府看見到不抱期望,這樣的心態真能一同抗疫,我很遲疑。

服務中的疫情資訊不對稱,資源皆須單位自購,又被要求需協助收集與通報確診病例,若非堅持與政府規範對抗,迫使政府勉予同意修正為無接觸服務,這還使人有點憤怒,我曾自嘲:「多次被迫接觸到確診案的我們,可能是希望我們利用確診來獲得休息時間」,但馬上就被夥伴打臉,說到時一樣居家辦公,除非重症不然免談。難道要染疫陣亡後,主管機關才願意面對嗎?

請中央主管機關三思及面對是否能重新調整指引,並重視送餐服務的相關資源分配及人員安全保障。轉述這群年長夥伴們心聲,是疫情期間第一線送餐志工及社工的聲音,請問政府聽到了嗎?









國民法官 應防媒體干擾


2022-06-04 01:01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新北市)
國民法官制度明年上路,圖為新北地院國民法官法庭。圖/司法院提供



好萊塢巨星強尼戴普與前妻安珀赫德,互告誹謗民事賠償官司,在經過漫長審理後,陪審團做出互賠損害的結果。而從賠償金額多寡來看,司法天平似站在強尼這邊,惟在早前其於英國相似的提訴,卻是敗訴收場。如此的反差,到底為何?

誹謗求償訴訟,於英國採取所謂實質真實原則substantial truth),即被告若無法證明其所述為真,就應承擔敗訴結果。但就承襲英國法的美國來說,卻於一九六○年代蘇利文案裡,建立所謂真實惡意原則actual malice),即就算被告無法證明所述為真但只要是有所本的善意傳述,仍無庸負擔任何法律責任。換言之,英國比起美國,對提起誹謗訴訟原告似乎較友善。依此而論,強尼似在英國法院勝訴機率要高於美國,但現實卻相反。

由於強尼在英國,提告對象是訪問前妻並因此報導其有家暴傾向的太陽報;但在美國,則是直接對前妻提告。故兩訴結果的差別,或可歸因於對新聞自由的最大寬容,但更可能的原因,在於審判結構的不同。

因陪審制雖源於英國,但其在民事訴訟運用不斷萎縮,故強尼在英國的訴訟,是由獨任法官為審判;但在美國,則是由七人組成陪審團審理,如此的主體不同,帶來訴訟程序的工整、精簡與否的差異。即於前者,乃以安珀到庭陳述為審理重心,並無太多審判意外。但於後者,為讓陪審員充分瞭解事實,就會帶來更多證人及專家證人陳述,這就使審理過程變得冗長,亦會產生更多不可測變數。

故在此等審理模式下,不僅考驗雙方律師交互詰問功力,恐更考驗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能以最白話與清楚方式讓陪審員快速理解。尤其是在此案起著關鍵作用專家證人,即精神法醫學家,乃由當事人自行委請與雇用,這與台灣鑑定人必須保持中立與客觀性,實有很大差別。雖形式上,如此的審判是立基於武器平等,但實質上,卻無可避免使法庭,成為展現當事人資力、人脈,甚至是社會與媒體影響力之處。若再加以網路直播加持,整個審理過程,到底是在追求公平與正義,抑或是法庭的肥皂劇,還是找回自己的粉絲,實也讓人模糊。

明年元旦起,我國將實施由三位法官與六位國民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刑事重罪案件之制度。這雖與陪審制不同,但就如何保持當事人平等、如何讓國民法官迅速瞭解艱澀的法律概念與證據、如何保證國民法官免受外力、尤其是媒體干擾等,卻與陪審制無二致,也必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少了病患補償機制 醫爭法缺角


2022-06-04 00:58  聯合報/   姚念慈/地院刑事醫療專股法官(台北市)
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圖/截自立法院議事轉播



五月卅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下稱醫爭法)。媒體報導多強調法通過後,可促進醫病溝通關懷,緩和醫病關係避免爭議;然,筆者擔任刑事醫療案件專業法官多年長期關注醫病溝通關懷和諧議題。基於希望醫病兩安的熱切期盼心情,不得不提出求全的批評。

近年來,因人民權利意識不斷提升,對於傳統上帶有高權色彩的領域愈來愈勇於挑戰,使得醫療糾紛的場景屢屢可見。又適巧發生部分醫師因醫療過失,遭民眾訴請高額損害賠償,以及少數不理性民眾的醫療暴力事件。在醫界廣為宣傳該等案例下,造成醫事人員惶惶不可終日,亦使年輕醫師將部分科別視為畏途。終於,在醫病法三方有志之士奔走下,確立「合理論究醫療過誤責任」、「對於醫療暴力嚴懲不貸」、「加強關懷溝通機制」、「即時補償病患損失」四大面向,並逐步落實。

醫界交流後也認知,以現有法令與司法實務作法,醫療糾紛本有種種調處、調解機制,因此更為積極運用。在修法上,陸續在醫療法增定「醫鬧罪」、並增加處罰範圍與刑度。隨後,又修正公布該法第八二條,嚴格了醫事人員過失責任成立的門檻,使相關刑事起訴案件大為減少,迄本次醫爭法誕生。

但就筆者的解讀,前述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尤其是,在醫事人員醫療過失責任得到減輕時,同時應該放寬病患於不如預期醫療結果發生時能得到的即時補償,始符合「不責難、無過失」的修復式正義。實際上,醫爭法的最原始型態─「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就有「醫療事故補償」的專章

可惜,筆者認為,或許因為經費來源以及種種角力,法制天平上,病患權益這一端,在此次立法中,因少了這重要的一角,而傾頹崩落了。此次修法雖有主管機關所宣傳的好處,但病歷公開、複製與調取、醫療爭議調解調處、醫院內部病安調查、醫療訴訟囑託鑑定,早已是醫法兩界處理醫療爭議事件的日常。此法所期許的立法目的與規範內容,只要善用現有法令、精進現有實務作法,要達到並無何難度。對病患更有幫助、更有效弭平醫療糾紛的事故補償機制,竟在此法中缺席,豈不令人遺憾?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希望不久後,能見到醫療爭議補償機制的確立。讓醫界能真正無訴訟之憂、病患或家屬能得到實質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