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065/web/◆ 聯合報社論/雞蛋到輸液,官員把專案進口當無能遮羞布
◆ 聯合報黑白集/「不響」中,寶總來台
◆ 經濟日報社論/Fed審慎偏鷹 明智之舉
經濟日報社論/Fed審慎偏鷹 明智之舉
2024-06-14 01: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Fed強調「在趨向委員會所訂2%通膨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一步的微小進展」。 (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12日會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毫無意外;但由利率預測點陣圖與經濟預測彙總顯示,決策氛圍明顯偏向「鷹派」。
Fed 在會後聲明中,強調「在趨向委員會所訂2%通膨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一步的微小進展」;而在5月的聲明中,指出通膨「缺乏」進一步進展,這一點對降息稍稍有利。
但關鍵在於「點狀圖」。多數決策官員預測今年只會降息1碼,不僅小於3月時預測的3碼降幅,也低於市場預估的2碼;民國一一三及一一四年(2024及2025年)的總降幅則由6碼縮小到5碼。更重要的是對長期「中性」利率的估計值也再次上修到2.8%,凸顯出 Fed 已經體認到去全球化、能源轉型、人口老化及政府負債激增,已使美國通膨及利率走向出現結構性變化,這也使總降息幅度受到侷限。
再看經濟預測,決策官員將今、明兩年的整體及核心通膨率預估值都溫和上修。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雖試圖為「鷹派」決策緩頰,但他對於降息條件,先後提到必須「有信心」或「信心」達二十次之多,凸顯出 Fed 對於通膨下降的勢頭仍沒有充分信心。
對於 Fed 堅持「鷹派」立場,金融市場不免產生兩點困惑。第一,今年1-3月通膨雖高於預估,但4月已經回降,加上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優,Fed 為何不為所動?從極短期來看,市場可能選擇性地遺忘5月就業人數激增,薪資升幅也提高,都將為消費支出及通膨蓄積動能,也引發貨幣政策是否具有充分約束力的爭議。通膨下降的另一原因,是沃爾瑪、目標百貨等大型零售商調低數千種日用品的價格,但這可能只是「一次性」調降,業者很難再降、三降,因此單一個月的數據還不能成為趨勢。
再者,由於 Fed 預測通膨走勢的能力下降,尤其是民國一一○年(2021年)時曾誤判通膨只是「過渡性」,令決策官員迄今餘悸猶存;去年底 Fed 對今年的通膨下降趨勢相當樂觀,但今年1-3月通膨率連續高於預估。基於通膨預測一錯再錯,因此 Fed 現在更加重視本身的信譽,不願重蹈覆轍。而且 Fed 決策官員傾向於一旦開始降息,就應連續且穩步降息;如果7月降息,但之後再等好幾個月才降,這種路徑將毫無意義,只會引發市場動盪。
由於美國大選逼近,使 Fed 在考慮是否降息時必須格外慎重,須見到更多證據顯示通膨下降已成趨勢,或經濟成長大幅減緩,否則任何決策都可能因選舉而被按下。5月就業及薪資數據偏強,已使7月降息機率消退;9月是否降息,還需要未來三個月通膨、就業及消費支出數據的支持。Fed 的決策固然具有「獨立性」,但政治干擾還是能免則免。Fed 將11月會議的時間後推到選舉之後,便是明證。
第二重困惑,則是歐洲央行(ECB)等一些其他央行雖已搶先降息,Fed 為何仍不動如山?這是因為美國經濟成長更強,緊縮政策傳輸到經濟活動的影響更慢,美國金融體系對銀行體系的依賴較低,且許多房主及企業之前已經鎖定超低的固定利率貸款。反觀歐元區,經濟才剛擺脫衰退,為使復甦持續,於是 ECB 選擇先跨出一小步,但並不承諾降息周期就此展開。現在 Fed 展現「鷹派」立場,其他國家的降息步調也勢必延緩。
總之,Fed 目前仍面對正反雙重風險。如果 Fed 要等到通膨更明確下降之後才開始降息,可能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裂痕:但反過來看,提前降息將引發股市上漲,金融情勢益發寬鬆,使消費及投資支出增加,導致通膨持續高於2%目標,則 Fed 又將再度做出錯誤的決策。
面對通膨下降呈現「進兩步、退一步」的顛簸走勢,Fed 維持「寧可緊錯,不可鬆過」的審慎態度,預測今年只降息1碼,以保留決策彈性,不失為明智的作法。如果整個夏季通膨持續淡定,屆時 Fed 仍可以「說五毛,給一塊」,金融市場只會驚喜,不會抱怨。
聯合報黑白集/「不響」中,寶總來台
2024-06-14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胡歌(中)12日抵台參加活動,受到兩岸高度關注。 記者李政龍/攝影
多年沒有過大陸一線影星來台了,陸劇《繁花》男一號胡歌竟翩然而至。但來去匆匆,廿四小時不到。有趣的是,旁邊跟著上海台辦主任鍾曉敏,說明這不是趟純演藝行程。
年初《繁花》爆火,胡歌飾演「寶總」,風流倜儻,深沉不失溫柔。但回歸原作,金宇澄藉人物書寫的,是上海的性情與質地,貫穿整部小說揮之不去的一個詞是「不響」。這是上海話裡凡事不去說破、不與人糾纏的心境與哲學。
蔡英文主政後,主流輿論市場只允許一種聲音;若非辣台派,只配被圍剿。大陸人都消失了,從陸配、陸客、陸生到「小明」。兩岸社會撕裂殃及池魚,大陸多年缺席金馬獎,胡歌這趟才成了稀罕風景。
大陸人走開,也演繹了某種「不響」。但當台獨工作者當上總統,還高唱兩國論,胡歌卻倏忽而來。不知是北京想開了,覺得不能「不響」下去,請胡歌先來暖場?還是賴清德自知闖下大禍,兩岸幾到開戰邊緣,必須趕緊想辦法滅火?
兩岸共有的記憶不少,上海不只是寶總的上海,更是尹雪艷、白流蘇的上海。黃埔將迎來百年校慶,但它既是杜聿明、張靈甫的黃埔,也是徐向前、林彪的黃埔。兩岸若皆願去找共通點而非執著歧異,就能解開戰爭的魔咒。但賴清德必須清楚,自己捅下的婁子,不能靠一個寶總收拾!
聯合報社論/雞蛋到輸液,官員把專案進口當無能遮羞布
2024-06-14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內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因違反藥事法規定,遭衛福部下令暫時停產,造成每月出現150萬袋輸液缺口,影響手術病人及洗腎患者等權益。 本報資料照片
市占率逾七成的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因數據造假等重大違規遭勒令關廠,引發國內輸液大斷貨,牽動醫療安全。為了救急,衛福部近日宣布啟動輸液專案進口及國內產線增產,並由健保「貼補」藥價,預估至少要花三億元。這情節,讓人有強烈的「既視感」:這不活脫脫去年雞蛋專案進口的翻版?曾幾何時,用納稅人的錢高價補貼進口,已成官員怠忽職守的遮羞布。
永豐化學生產的輸液,包含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液、滅菌液。但該公司出包連連,四月底即被列為嚴重違規,五月十日更被發現實驗數據造假、屢發生違規及未改善等三大缺失,隨即遭勒令停業。問題是,食藥署雖在四月間即得知輸液可能出現供應不繼,卻未作任何因應準備,直至五月十三日才啟動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已經緩不濟急。此事,擺爛的食藥署長吳秀梅難辭其咎。
更離譜的是,幾近壟斷市場的輸液大廠遭停業,藥界卻被蒙在鼓裡。直到醫療院所手術、洗腎室所需輸液貨源突告停擺,醫師紛向藥師公會求助,問題才告爆發。更扯的是,當醫院為籌措輸液焦慮不已,主管機關竟回應「庫存沒問題」,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就任當天就說「輸液暫時沒有缺貨問題」。這種粉飾太平的做法,和去年蛋荒剛爆發時蔡政府否認缺蛋如出一轍,還讓側翼四處出征抱怨買不到蛋的民眾。當時,副閣揆鄭文燦還跟農業部長陳吉仲聯手演出「滿蛋秀」,簡直荒謬到極點。
問題是:一家劣跡斑斑的公司,為何能獨占國內輸液市場?其中機關,就在食藥署的不作為。醫界就直言,因健保砍藥價的緣故,輸液廠商紛紛退出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就變成永豐獨大。近來也傳出大缺貨的人工淚液,就是一家廠商不滿砍價而退出健保市場,導致另一款有健保給付的人工淚液供應不及。當時,食藥署聲稱四月供貨就會回穩,如今又改口說要到十一月。食藥署若認為藥價不合理影響供需,即應及早與健保署協商,並備妥因應方案,但食藥署卻坐視情況惡化至難以收拾。這不是行政怠惰和無能嗎?
不僅如此,據綠委林淑芬揭露,永豐過去六年曾發生多次違規,卻查無任何違反《藥事法》的紀錄。原來,食藥署要求廠商「下架回收」草草結案了事,從未依藥事法開罰。廠商之所以如此有恃無恐,不就是吃定了食藥署?
吳秀梅怠職在先,直到紙包不住火了,才又「花錢消災」。為填補生理食鹽水缺口,衛福部除砸錢補貼七家藥商自行專案進口,提供比健保高二到三倍的價格,預估要花費二.五億元。同時,還用加成給付的方式鼓勵國內廠商增產,估計將多支出五千萬元。換言之,政府光是補貼食鹽水五個月,所需花費就上看三億元,難怪會被嘲諷「危機變商機」,全是人謀不臧的結果。
這場輸液之亂,除了吳秀梅,新任次長林靜儀更是爭議角色。過去擔任民代,林靜儀的鬥雞性格即表露無遺;當了政務官,仍不改民代本色。她除了在臉書反嗆對輸液事件提出質疑的醫療人員,對於輸液調度等重要資訊,卻不是在衛福部或食藥署官網發布,而是寫在她個人臉書上。相形之下,主其事的吳秀梅和衛福部長邱泰源卻彷若「隱形人」。體制紊亂至此,難怪連自家立委林淑芬都看不下去,質疑「人民要問責的話,是找次長的臉書嗎?」
從蛋荒到輸液荒,官員繼續用高價補貼專案進口掩飾無能。下一個要撒錢專案進口的,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