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2017-07-25 00:01 聯合報  陳立恆


今年七月,香港回歸正式屆滿廿年,為了慶祝一國兩制的成年禮,對岸聲勢浩大地簽署了一份《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除了懷柔目的,其實更帶著長期戰略的考量,旨在藉由粵港澳的協力合作,打造出一座世界一流灣區城市群,吸引全球人流與錢流,成為宜居宜業的國際級生活圈。無庸置疑地,這將是繼一帶一路之後,中國經濟發展上另一項歷史性的宏偉擘畫。
不只台灣,全世界都應該要密切關注未來港澳粵的實際發展,因為放眼粵港澳大灣區的版圖,從廣州、佛山、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到香港與澳門,十多個實力雄厚的城市串綴在六點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代表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卅年的前哨布局。其中深圳特區的開發儼然是上世紀全球最具前瞻性的國家計畫之一,且目前深圳、香港、廣州已經躋身全球前五大貨運港之列,據悉二○一六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總GDP達到一點三六萬億美元的規模,是距離不到千里之外的台灣的兩倍之多,其七%到八%的平均GDP增長率,更是我們的四倍之譜。
諸如此類他迎旭日、我臨夕陽的數據可以隨手寫成一本萬言書,相信某些國人即使不願正視,卻其實了然於心。正值我們的前瞻計畫箭在弦上卻目標模糊的當下,面對五年內經濟吞吐量預計將追平東京灣區的粵港澳合作,不啻作為台灣一個審視何謂前瞻定義的他山攻錯。
什麼叫前瞻,前瞻就是看得遠,回首台灣過去最具前瞻性的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園區;再對比大陸劍指未來的一帶一路以及粵港澳合作,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前瞻性的發展規畫都圍繞著兩個主題:「內外流通」與「特色產業」。
略懂圍棋的人都知道,做活一盤棋,致勝關鍵在於「觀氣」與「做眼」,有道是「一秤棋盤天下事」,下圍棋就如同一場關於前瞻布局的推演,首先講究數外氣、緊內氣,而這個氣即是一種內外流通的概念,尤其台灣屬於外銷屬性國家,貨暢其流才能創造價值,而且這個流通必須一路延續到寶島之外方能算數。無怪乎現在許多產學研界以及一般民眾,對於前瞻計畫中花了一半預算只為發展島內輕軌,卻沒有著墨國際市場與貿易通路而感到惶惶不安。
竊以為前瞻計畫雖然勢在必行,我們政府確實應該將粵港澳的灣區發展模式當作台灣前瞻計畫的對手棋,審慎觀察彼此之間的氣數消長,重新思考前瞻計畫中究竟有那些項目能為台灣的內外流通做出實質貢獻,畢竟台灣的命脈不是內陸交通,而是外銷市場。
再者,下棋還講究「做眼」,正好比台灣四十年前的製造業之於加工出口區,或是廿年前的半導體業之於科學園區,因為有了「眼」,才盤活了該項計畫。反觀前瞻計畫中稱得上產業的項目林林總總,從數位、綠能、水利到交通,看似個個都走在時代尖端,但究竟哪一個可以成為前瞻計畫中的「眼」,可以取代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世代的支柱型產業?我想,除了幾千億的硬體預算,我們更迫切需要國家推出正確的政策扶植新一代的產業經濟,以及留住不停向對岸流失的優秀企業與各界人才。
雖然目前的前瞻計畫似乎看得還不夠遠,但我覺得未必注定是一盤死棋,如果主事者願意下一點「觀氣」與「做眼」的功夫,我相信前瞻計畫仍然有機會使出反敗為勝的一記妙著。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