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經濟/政府快修補和企業界關係

.聯合報社論..美中經濟對話不歡而散是全球警訊
.聯合報黑白集.一張泰簽,無限口水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快修補和企業界關係








經濟/政府快修補和企業界關係


2017-07-24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國工業總會上周發表「2017年工總白皮書」,直指國內產業環境面臨「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六失」(政府失能、社會失序、國會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國家失去總體目標),並痛陳一例一休造成全民皆輸,廢核政策影響供電穩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受到各方質疑,並導致投資停滯、人才流失、企業外移等窘境。工總對政府的嚴厲批判,反映出長期來企業界對經濟施政的強烈不滿,政府不能繼續漠視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盡速修補和企業界關係是當務之急。
工業總會站在企業界立場,對政府施政提出針砭,是其職責所在,但從馬政府第二任以來,工總對政府批判力道一年大過一年,其背後反映的問題必須嚴肅看待,才有助於化解政府和企業界的長期緊張關係。
經濟發展是台灣生存的命脈,面對數十年來全球經濟最劇烈的變化,以及中國大陸崛起帶來的巨大挑戰,為政者的最大責任是掌穩國家發展大舵,團結政府、企業和人民的力量,群策群力,才能帶領台灣衝破難關,引領經濟脫胎換骨,鞏固國家生存命脈。
然而,企業界對馬、蔡前後兩任政府的共同感覺,是政府經濟施政太過重視分配,而忽視成長,不能做大經濟大餅,只好一味強調公平正義,各種政策經常敵視資本家和富人,從而造成投資停滯、企業外移甚至創業及經營人才流失,結果經濟陷入貧血式成長,就業不足,薪資倒退,國家逐步陷入「均貧」危機,人民對政府支持度亦節節下降。
近年工總對政府的批判,在相當程度上,反映的正是這樣的氛圍,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台商生存空間受到高度擠壓,但政府各項政策非但未給予企業界實質幫助,反而影響企業投資意願,很多瀕臨危機的產業可說「忍無可忍」,這也迫使工總必須以高分貝提醒政府要正視企業界心聲。
蔡政府上任一年多來,基於實踐對選民的承諾,以及民進黨重視勞工權益、環保及公平正義等意識形態,很多經濟施政自難符合企業界期待,再加上製造業台商高度依賴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兩岸關係惡化更讓台商憂慮在大陸市場的利益受到影響,這也更為加深蔡政府和工總對經濟政策取向的分歧,工總白皮書從去年仍存有期待到今年砲火猛烈,並不令人意外。
面對這樣情勢,政府不能任令問題繼續惡化,而更須以同理心來看待企業界訴求,並盡最大努力來修補雙方關係。首先,政府應針對企業最關心、也不違反國家整體利益的政策課題,列出優先處理順序,並做出具體回應,以安定企業信心。例如,工總和美僑商會都認為「一例一休」衝擊企業營運與投資意願,是國際最僵固、綁死產業競爭力的法條,且多數受僱者也認為「一例一休」損及勞工利益,因而政府不能繼續鴕鳥,須拿出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態度,才能緩和社會爭議和對立。至於工總一再訴求的「五缺」,政府也應在不違背改革大方向原則下,就通案問題拿出合理解決方案,不要再各說各話。
其次,政府推動各項經濟新政,應妥適安排優先順序,兼顧整體安定與求新求變,循序漸進推動,切勿因急於求成而壞了大局。同時,政府推動經濟新政,包括「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計畫,必須和國內產業做普遍連結,不能限於少數群體及特定利益圈子,否則,對再好的政策,也無法得到企業界認同。
最重要的是,為政者必須形塑未來國家發展願景,並加強和企業界的對話及溝通,爭取更多的認同及支持,唯其如此,才能修補雙方關係,減少內耗,團結一致,帶領台灣衝破重重的經濟難關。

聯合/一張泰簽,無限口水


2017-07-24 01: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原規畫前往泰國訪問,因簽證問題取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洪秀柱申請赴泰簽證遭刁難,無法成行,藍營因此痛批蔡政府「南向政策」寸步難行。民進黨立即還以顏色,引報上小啟說洪秀柱分明是「身體違和」,不必牽拖;總統府則稱,「民眾」因個人問題輕率上綱到政治,作法太不成熟。綠委王定宇更酸說,泰國可能搞錯了,「不知道洪秀柱跟中國是好朋友」。
一張簽證引出這麼多口水,卻毫無想要解決問題的心思,這真是台灣的病態。正常國家的作法,只要相關部門正面或側面向泰國駐台機構處打聽一下,即可知道其中原委。但是,執政黨出動黨政機器反擊洪營,話語句句酸辣,卻提不出一個可信說法;試問,難道藍營就該被當成敵人?難道洪秀柱不是本國公民?
申請赴泰簽證遭拒,洪秀柱不是第一人。前副總統呂秀蓮也兩度申請被拒,氣得她大罵,泰國「也不是多了不起的國家」,還說「泰國難道是北京的一部分」?這類台式民粹反應,好逞口舌之快,公開貶抑對方,只會自絕後路,無補於事。
當時泰方對此的私下解釋是,台泰兩國無邦交,雙方某個層級以上的政治人物「不互訪」,這是默契。然而,這項「默契」也不是毫無例外。例如,十年前王金平即訪問過泰國,洪秀柱三年前也曾以立院副院長身分訪問泰國台商,去年又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再訪。為何不過相隔半年,洪即受阻,且文件根本未送至泰國?
其中曲折,耐人尋味。蔡政府真的不知真相嗎?

聯合/美中經濟對話不歡而散是全球警訊


2017-07-24 01: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中經濟對話氣氛僵,凸顯雙方歧見仍深。(路透)



美中兩國舉行全面經濟對話,卻未能達成任何協議,被形容是「不歡而散」,甚至說兩國自海湖莊園「川習會」後的蜜月期已告結束。事實上,美中一開始就是貌合神離,不曾有過真正的蜜月。原因是,兩國的經貿矛盾太深,且美國正轉向「新重商主義」,加上川普作風變幻莫測。從大形勢觀察,將不僅美中雙邊關係受到影響,全球經貿緊張也將升高。
川普當選後,外界一度對中美經貿前景感到悲觀,但過去數月,川普政府再未提對中國實施懲罰性關稅,也未正式將它列為匯率操縱國。然而,這不代表美國已放過這項議題。去年美中貿易逆差高達三四七○億美元,占美國全球逆差之近半;就如美商務部長羅斯在這次經濟對話中的強硬致詞:若美中逆差是「自由貿易」的自然結果,美方可以理解,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今年五月,大陸公布「百日行動計畫」的早收清單,允許美國牛肉和天然氣的進口。這讓美方充滿期待,認為其後會有更實質的進展,「不想滿足於中方提供的麵包屑」。因此,在川普指令下,美方在經濟對話上採取了更強勢的態度。近三個月來,雙方為此舉行了六十次準備會議,據參與者透露,對話「非常艱難」,美方要求中國在產能過剩的鋼鐵、資訊科技、金融等領域開放市場。中方則抱怨,鉅額逆差是因為美國管制對中國的出口,如果美方將對中出口管制降至對巴西和法國的水準,美對中逆差將可縮減廿四%和卅四%。
大陸自認,對這次對話已「充分做出了讓步」;美國也在北韓議題上步步進逼,但十九大之前,北京無法做出在國內被視為「軟弱」的讓步。如果說過去川普對大陸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這次會議也讓他認識清楚:減少逆差不是容易的事。
但川普已鐵了心,勢必會在經貿上繼續保持強硬。經濟復甦是爭取民心的利器,要讓美國人民有感,就必須加強美國產品出口,並增加工作機會,這是川普真正在意的。眼看取代「歐記健保」的共和黨版健保法案在國會觸礁,減稅法案遲遲無法提出,川普自己又深陷入「通俄門」的調查漩渦,上任半年川普政府的支持率已跌至卅六%,這些都讓白宮深感焦慮,必須藉經貿來尋找出路。
川普施政看似無條理,卻有針對性,其重中之重在中西部,這是他去年勝選的關鍵區。中西部的「鋼鐵帶」,現在已成了「鏽帶」,川普咬死中國鋼鋁傾銷,目的在恢復鋼鐵業生機;他反對巴黎氣候協定,目的在替高排放的美國汽車等工業尋求緩衝;他大打貿易逆差戰,目的在打開外國市場,讓中西部農產品能夠外銷。最近華府舉辦「投資美國高峰會」,川普在白宮接見國際大企業老闆,都是在爭取國際投資、增加國內就業機會,以挽回經濟榮景。
東西岸的金融與高科技產業,當然會擔心因此遭到貿易報復;但以美國談判實力之雄厚,沒有國家是它的對手。過去美國一肩承擔全球自由貿易的責任,自己吃點虧,全球經濟好,美國也好;但現在川普走的是新重商主義,只在意美國經濟的榮枯,不管別人。
川普政府還計畫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貿易擴大法》第二三二條,可能對中、日、歐限制進口。亦即,不僅中美之間有貿易摩擦,更可能擴大為美國對全球貿易戰的風險。同樣值得擔心的,是川普十一月將到亞洲參加APEC會議和東協峰會,可能提出對亞太的新經貿要求。對此,各個國家將有相對因應,RCEP組成的腳步會加快,日本也與歐盟簽訂了自貿協定。
對於台灣而言,美中經貿關係緊張,間接影響台灣出口,不能輕忽以對。且美國新重商主義談判來勢洶洶,我國缺乏雄厚的實力,又難託庇於國際自由貿易集團,危機在前,務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