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長者還要被「巴頭」多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856/web/ 

◆  長者還要被「巴頭」多久
◆  比起買武器 投資教育更要緊
◆  職場AI革命 破除心魔找方向
◆  醫學中心評分的荒謬
◆  能源轉型 何苦自限風、光
◆  蔣萬安上海行 國民黨突破點
◆  颱風假起訖應更明確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長者還要被「巴頭」多久


2023-08-31 00:58  聯合報/ 程仁宏/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
針對達一定年齡的被照顧者申請家庭看護移工得否免除巴氏量表評估,或採其他簡便可行的認定方式,勞動部會廣蒐各界意見、凝聚共識。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社福政見,八十歲以上長者不需巴氏量表,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勞動部說「有待商榷」,但會持續檢討申請相關條件;而衛福部回應僅負責評估,但不反對放寬。勞動部與衛福部知道民間疾苦嗎?巴氏量表是「好表」嗎?「有待商榷」還要商榷多久?多少長者有迫切需要,卻被「巴個頭」,求助無門?

筆者任職監察委員期間曾接獲民眾陳情,謂家中八十八歲父親,雙腳無力,走路、洗澡均不甚方便,又不想到老人照護機構,於是雇用本國籍居家照顧服務員,卻發生離職又找不到人的窘境;想申請外籍看護,又不符合巴氏量表的標準,有時長輩獨自在家無人看顧,家人又不得不上班,整天提心吊膽。有鑑於我國於八十二年成為「高齡化社會」,一○一年底老年人口達到二六○萬人,占總人口十一點一五%,人口老化加劇,凸顯老人健康與社會照顧的重要性,於是筆者商請楊美鈴委員、李炳南委員共同調查。

調查發現:自九十二年取得照顧服務員結業證明書者計九萬八九一八人,訓練後留任於照顧服務產業的比率僅廿二%,從事居家服務工作者才七五○四人,而依衛福部當時推估至一○六年八十歲以上社區老人失能人口數高達卅二萬八三一一人,足徵我國照顧服務員人數明顯不足。

是以,我們在調查後,立即函請衛福部及勞動部檢討外籍看護工之申請標準,並積極調整國人照顧服務員之勞動條件,以充實我國照護人力,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後續勞動部表示會再放寬外籍看護工資格,凡年滿八十五歲,只要有不能自行洗澡、穿衣服或大小便等「輕度」失能的長者也可申請。

俗話說「六十歲一年不如一年,七十歲一季不如一季,八十歲一月不如一月」;隨著年紀增長,老化速度也愈來愈快,老化最嚴重的問題是肌少和骨鬆,老人跌倒骨折,一躺下就無法站起來,生活無法自理成為長照對象。

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數已經超過四百萬人,八十歲以上長者不需巴氏量表,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是民眾迫切需要的好政策。民眾也想要知道,同樣身為總統參選人的賴清德、柯文哲及郭台銘,你們贊成及支持這個政見嗎?能否從善如流推出讓民眾有感的政策?











比起買武器 投資教育更要緊


2023-08-31 01:04  聯合報/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
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籌編完成,國防總體預算加上基金與特別預算,將達到6068億元,創歷史新高。 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會近日通過一一三年度總預算案,歲出、歲入編列雙創新高,其中國防支出整體規模高達六○六八億元,再創新紀錄。若以我國去年名目GDP計算,明年度國防經費支出規模已接近GDP的三%(約六千八百億元)。

別小看了GDP的三%,這將是老百姓沉重的負擔。從國際比較來看,世界前十五大軍事強國(以國防經費為基準)的國防費平均值也只有GDP的二點四%,超過三%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及中東的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國大陸的國防經費只占其GDP的二%。

我們實在不是一個有錢的國家,現在政府負債甚多,財政缺口大,尤其我國的租稅負擔率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屬偏低,政府減稅的可能性低。

此外,軍購還會排擠經常支出,因為政府預算有限,國防支出一旦增加,會排擠其他經常性支出,譬如影響教育經費,福利政策也可能延緩落實。如此會造成一個國家資源分配的不均,影響一國長期的經濟發展,殷鑑不遠的蘇聯及北韓足供我們借鏡。

如果我國可以省下每年斥資數千億的武器購買預算,這筆巨額軍費開支可為台灣做很多有意義的事。例如增加教育經費,可以提高教師待遇,保障教師權益,學校校長不必擔心資源不足而影響教育品質。以往公立高中幾乎沒有能力增加的實驗室設備,與國中、國小常常沒有著落的圖書經費,相信可以獲得一定改善。

最好的國防利器應該是教育,希望政府知道,在培育人才上的投資永遠是有意義的;這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攸關國家未來的生產力及競爭力。












職場AI革命 破除心魔找方向


2023-08-31 01:01  聯合報/ 許志明/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歐美許多新聞媒體使用AI的研究大多顯示,AI確實可以提高新聞工作的效率、質量和資源,並增加競爭力。 路透


大學快開學了,相信許多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學生,開學後都會問老師兩個問題:一、記者工作會被AI搶走嗎?二、媒體可出現AI生成內容嗎?國內外很多傳播學者認為,記者的工作不會由AI完全取代;但也有國外媒體高層預言,AI恐將嚴重威脅媒體從業人員現有工作。另一方面,AI帶來的巨大衝擊和影響,同樣也為國內許多上班族帶來焦慮和恐懼。

我問了微軟Bing和ChatGPT聊天機器人:「你會取代記者的工作嗎?」他們的回答是:「我可能會取代一些簡單、重複、基礎、數據驅動的新聞工作,但我不太可能取代一些複雜、創新、高級的新聞工作,也不太可能適應多變化、模糊、挑戰的新聞工作環境和條件」。同時它也強調:「與其說我是來取代記者的,不如說我是來幫助記者的!」

歐美許多新聞媒體使用AI的研究大多顯示,AI確實可以提高新聞工作的效率、質量和資源,並增加競爭力。但它也帶來一些隱憂,包括新聞工作者對使用AI缺乏知識或技能,以及AI數據來源的可信度、偏見和用戶資料保護權的侵犯等。英國BBC及加拿大公視CBC都已訂出比較明確的AI使用準則,包括使用AI生成內容前須經內部審查確有其必要性,並且應向大眾充分揭露。此外,美國的紐約時報、法國的法新社和中國的人民日報,也都相繼提出「人工智慧倫理準則」。但在實務上,若媒體把AI生成內容的規範門檻定得太高,是否會產生實施的矛盾與難度?

首先,何謂「使用AI生成內容」?沒有明確定義。記者寫的新聞文稿若有「部分」來自AI自動生成;編輯若參考、改寫、使用AI自動生成標題,需事先報備並向大眾揭露嗎?如果他們沒有事先報備會受到懲處嗎?如果要受到懲處,是違反那一條員工工作規則?這些實務運作上可能產生的狀況,恐怕仍待進一步釐清。

再來,媒體真的不宜使用AI生成內容嗎?AI機器人能夠根據新聞事件,在幾秒鐘內產生示意圖,既快速且較為契合個別新聞情境。不過,因為AI自動生成畫面有「以假亂真」可能性,因此目前媒體或傳播學界,對於如何使用仍然抱持極為審慎的態度。但如果能夠做到明確標示「AI生成示意畫面」,並且做好新聞製播的相關防範措施,AI生成內容其實並非洪水猛獸。

如果說,「AI焦慮」是來自於對AI功能的過度期待與想像,並且擔憂自己來不及學習;「AI恐懼」則多來自於對AI產品的不了解,並且相信它會極度擾亂現存的秩序和規則。其實高科技產品本來就是兩面刃,當它帶來革命性的創新與便利時,自然也有暫時性破壞的可能性。使用者必須做好心理建設,「AI有可能搶走我的工作,但我也可以利用AI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AI時代的來臨與衝擊將是無法迴避的,套句廣告詞:「你遲早要面對AI的,為何不現在就面對?」












醫學中心評分的荒謬


2023-08-31 00:56  聯合報/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媒體報導有醫學中心對內要求在Google上衝刺評價,對到院民眾都「視病猶親」,請求在點評上能打上高分。

網路按讚如今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但何以就連醫學中心應秉持的醫學專業都甘拜下風,除了健保體制下人潮就是錢潮的商機外,就是個人主觀意志在網路極大化和簡單化下,發展出各取所需的「指頭行銷」,這是種分分秒秒都在進行的選舉,但選舉結果是否公正合理,是瞎子摸象還是真實情形?真是處於網路時代的你我,更該上的一堂觀察學。

任誰皆知,醫院是不同部門的集合體,從停車收費、掛號收費、門診等待、診間互動、緊急救治、臨終亡故,每個接觸到的人和每個環節給不同人的感受都有差異;真正需要重視的醫療專業,以及外人難以知曉的體制與人力等問題,在此時往往被忽略或扭曲成消費至上。所以,網路上的評分有時會失真,你看到的第一名,等到真正就醫時可能並非如此。但真該檢討的,不是搞出集體愚民的軟體工程師,而是為何民眾會相信這些能當做參考樣本?更離譜的地方在於,怎麼連白色巨塔也被牽著鼻子走。

為了評分與按讚早已走火入魔,政府許多部門都交代第一線,得全力衝刺並以此當成考核標的和網路行銷手段。於是許多人可能都有經驗,去一些公家管理的景點或文化場域,有時一進門便會看到廣告和條碼,只要上官網按讚或掃一下條碼增加流量,就能得到禮物。有時還會有長官叨念,怎麼送出的份數和按讚數有落差,要第一線去緊盯察看。此種浪費公帑的利誘,不就比衝刺評分更走偏了?

的確,按讚和評分有時會發揮網路正義,特別是當商家無視消費權益和存在奸巧行為時;但在更專業或存在體制內的網路評分與按讚,有時很容易陷入主觀上的好惡。個人至今從未在網路上評分或按讚,真正的感受都用往後是否繼續消費或直接表達。其實,在工作崗位上把事做好,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能源轉型 何苦自限風、光


2023-08-31 01:03  聯合報/ 華健/基隆市海洋保育協會理事長(基隆市)


二○一六年蔡總統上任,提出二○二五年發電組合:燃煤、燃氣、再生能源,分別占五、三、二成的能源轉型目標。如今兩任將屆,轉型達標無望事小,更嚴重的是台灣深陷能源與財務泥淖,加上難以跟上全球對抗氣候變遷脫碳步調的艱困局面。

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我們位居六十國倒數第二。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從蔡總統上任時近五%,到最近公布的八點三%。同時,台電這兩年累計虧損逾五千億。

更不堪的是,原本可減輕仰賴進口,堪稱潔淨的再生能源,被貼滿了「破壞土地」與「官商勾結」等汙名標籤。近幾天的「豹字十九家」、「天字九家」綠能公司新聞,不難讓人聯想到,藉「繁榮地方」之土改政策大發不動產財,生財之道如出一轍。

一開始,先立下能源轉型大政方針;接著,一些「能人」率先投入太陽光電,貢獻光電瓦數,協助兌現政策支票,順便賺取售電補貼。只不過,迄今各總統參選人的能源議題政見,也僅限於反核與擁核間的角力,再加上諸如「減煤」、「低碳」等熱門標題。

儘管多國都已重新迎接核電,然國際原子能總署強調,核能在於協助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維持電力供給無虞並達成減碳目標。換言之,能源轉型終究要以再生能源為主流,並加速其占比最大化,作為目標。

瑞典於二○一二年便達成五十%再生能源發電,目前的目標是在二○四○年達成百分百再生能源發電。德國過去十年內GDP成長近兩成,能源消耗卻下降逾一成;其二○二三年再生能源占比逾半,預計二○三○年達八成發電占比。

歐盟國家二○二○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平均為卅七點五%,中國大陸二○二一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則為四十四點八%。這些能源轉型穩健進展實例的共同關鍵包括:能源效率優先、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及確保財務健全。無奈,這些正是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最欠缺的。

台灣始終未能以效率最大化為前提,以致能源需求持續攀升;投入更趨沉重,成效無法顯現,更是不斷被否定的重要關鍵。政府提及再生能源,幾乎唯風電與太陽光電無它。其實,台灣擁有發展潛力的其他再生能源還有很多。何況太陽能也不只有光電,光電也不是只有需占用大片農林土地與魚塘的「地面型」。

瑞典與德國的地理條件並不利於植物生長,其再生能源卻有超過一半源自生質能。台灣能不從全面盤點潛能著手,積極將生質能納入再生能源組合?

「二○五○年淨零排放報告」闡明財務的核心角色。台灣追求淨零,數倍於目前的投資,必不可少。亦即,推動發展再生能源,不能只靠饋入補貼;而補貼費率,更須伺機遞減,以穩住財務,因應後續所需。

但願蔡總統拿出政治良心,拋開「二○二四後沒有我的事」的邪念,努力扭轉政策方向,並盡可能擬出即便只是草圖的能源路徑圖。
















蔣萬安上海行 國民黨突破點


2023-08-31 01:02  聯合報/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台北市長蔣萬安至數位經濟分論壇致詞。 圖/北市府提供


台北市長蔣萬安昨天參加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並以台北方代表的身分致詞。這原本只是一個例行性的活動,但是在總統大選的敏感期間,凸顯出更多訊息。

蔣萬安發表談話時指出,雙城論壇持續維繫了兩座現代化城市的對話,也在兩岸關係中傳遞了「和平的價值」、「對話的迫切」。這樣的言論在這個時機點就更值得關注了。

兩岸關係本來就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難題,維繫一種「恐怖平衡」或屬目前能找到的最佳狀態。但是不管如何,彼此存在善意是必要,而這種善意的前提就是要交流,畢竟唯有交流才可能溝通,如此才不會因誤解而做錯誤的決定與行動。

尤其,蔣萬安的出身比較特殊,對方的態度更值得參酌;如果蔣萬安除了論壇本身功能之外,還能夠有更多的兩岸紅利,那對於蔣萬安未來的政治之路,也將有正向的助益。

國民黨還可能透過蔣萬安的上海行而有一個突破點,因為兩岸關係向來可以左右大選的結果,這也是國民黨的強項;現在兩岸關係更趨不穩定,國人更期待有一個可以舒緩的管道。

蔣萬安的上海行,至少可以建立一個直接溝通的管道,那絕對是民眾所樂見。如果一切都順利,蔣萬安對於國民黨的選情還是有加分作用。

蔣萬安的上海行,表面上看只是城市的交流,但是對國民黨而言具有更深的涵義;尤其在兩岸信任度下滑的關鍵時刻,賴清德的政治性語言無法有任何實質作用。

讓蔣萬安成為兩岸的安心劑,會讓民眾有不同的期待感。













颱風假起訖應更明確


2023-08-31 00:55  聯合報/ 鐘重發/退休教師(彰縣北斗)
氣象單位預報颱風困難,但更麻煩的是國人只關心放不放颱風假?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蘇拉颱風來了,大家關注停班停課訊息。颱風假是許多民眾敲碗的「小確幸」,不過,地方首長要準確評估停班停課,既需要專業也需要運氣,畢竟颱風強度的變化和行進的加速、放緩、轉向,雖可預估卻不一定準確。許多地方首長在顧及選票下,寧願風雨不大放錯假而被罵,也不願承擔真有意外發生卻沒放假的責任,這就讓放颱風假多了許多政治味。

對普通上班族而言,管他風雨大不大,只要能放假就好;但對不打烊的加油站、便利商店或輪勤制的店家、醫院、警消、科技廠等,資方因停班造成的經濟損失或需增付加班費,可能就會是個「大損失」。

停課,或許分整天、上午、下午、晚上就已足夠,但對勞工與企業主來說卻不夠明確。若能更明確的以上午六時至下午六時、下午六時至隔日清晨六時為停班的起訖,絕對比現行的一整天、上午、下午、晚上的籠統畫分,更有實質的安全保護與經濟效益。

「颱風假」停班停課,是要民眾做颱風前防範、侵襲時避難和颱風後的整修,更重要的是要避免民眾因上班上課外出造成意外與傷亡。因此,身處風雨警戒值大卻未被停班停課的民眾,為了自身的安全,同樣可向上班單位或學校請假,終究個人和家人的安全才是最該被保護的,別把所有責任丟給政府。

在當今多元工時的社會,希望未來政府在宣布停班停課時,能以明確的起訖時間為準,應該會比現行的整天、上午、下午、晚上停班,對勞資雙方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