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油價波動與能源價格政策\星期透視/金牌和眼淚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柯 欲比民調的三多算計
◆  韓 可擔第三方公正民調
◆  名家縱論/油價波動與能源價格政策
◆  星期透視/金牌和眼淚
◆  大屋頂下/入陸融合vs.隔岸融合 脫鉤難 兩岸去風險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油價波動能源價格政策


2023-10-01 05:51  聯合報/ 梁啟源(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開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以 WTI 為例,由年初的每桶七十六點八美元下跌三月十七日低點六十七點六美元四月三日暴增至八十點三五美元,但隨即一路下跌到六月廿七日六十七點六美元。之後強勢上漲九月廿八日九十二點○六美元。本文分析此段期間油價漲跌的原因並檢討國內相關的能源價格政策。

油價下跌
主因為世界景氣趨緩,造成原油供過於求,庫存顯著增加。以美國為例,由年初的四三九點六百萬桶增為四八一點二百萬桶增幅九點五%

油價先升後跌
為支撐油價,OPEC+繼去年十月宣布減產兩百萬桶後,今年四月再宣布自五月到年底再減產一一五點七萬桶,當日油價即暴漲至八十點三五美元,但之後一路回跌到六十七點六美元,主要原因有二:一、OPEC+宣布減產後的配額和其四月實際產量相差無幾,其情況與去年十月的減產協議相同,無助改善市場供過於求情勢。二、同時期期貨市場淨多單亦大幅減少,由二二七點六千口減為一三八點四千口一口為一千桶)。

油價大幅上漲
油價由六十七點六美元強勢上揚到九十二點○六美元。主要原因亦有二:一、六月沙烏地宣布將自七月起每天再進一步減產一百萬桶原油。俄國也自願減產五十萬桶/日。OPEC+並宣布其減產措施期限將由今年底延長至明年底市場由供過於求轉變為供不應求。二、期貨市場進多單大增由一三八點四千口增為三二八點四千囗

相關能源價格政策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九月預測,今年第三、四季全球原油供給短缺,故年底前油價仍將堅挺。明年則因原油需求可能會因世界景氣復甦而成長。又如前所述,OPEC+減產協議將持續到明年底,將能支撐油價。但因各國利率仍在歷史高檔,且年初美國財政部開始對外國人購買美國商品 ETF 課徵十%高稅率,都有助於抑制期貨市場的多頭炒作,油價可望不再狂飆,每桶一百美元左右應屬相對高點。

除油價波動影響國內油價,也因我國近九十九%天然氣是以液化天然氣的型態進口,其中長約占七成現貨市場占三成長約的 LNG 價格與原油價格連結,故原油價格上漲將帶動天然氣價格上漲。

但政府基於政策考量,限制中油公司合理反映其油品價格及氣價。中油公司去年虧損達二,一二三億元,主要是因其為補貼台電等發電業,對天然氣的價格補貼高達兩千四百億元。今年中油原預估虧損將可低於三百億,如今油價已上漲到每桶九十三美元,全年虧損勢必高於預期。若無中油補貼,去年台電的虧損將由帳面二,六七五億元增加為四,六八五億元,並使其每度的燃氣發電成本由台電會計上的每度三點五元五點三元今年台電預估將續虧兩千億元,將造成未來電價持續上漲的壓力

政府為避免台電淨值轉為負數去年及今年分別對台電增資一千七百億及一千億元。對中油尚未核准增資,而是改用 IFIR 會計準則,並透過資產重估做帳方式處理。因實際上並無資金進入,若有資金需求只能舉債負債比已達九十%中油,未來舉債成本將大增。

政府以發行公債方式台電或中油公司增資以避免其破產,不符使用者付費原則也影響節能減碳,且將債留子孫。根本之道是油電氣價格合理反映成本不予補貼並宜務實修改能源轉型政策













星期透視/金牌和眼淚


2023-10-01 05:51  聯合報/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特聘教授、前體委會主委)


杭州亞運開幕首兩日,楊勇緯及連珍羚兩位柔道選手,即贏得金牌!看到他倆在場上留下光榮的淚水,曾經身為運動員的我,實能深刻地感受到那種複雜的情緒。

在那喜極而泣淚水背後,有多大的壓力,多少歲月的苦練、多少失敗的挫折,又有多少的傷痛、責難和辛酸!二位選手優異的表現和淚水,隨著頒獎台上奧會會旗冉冉上升,奪冠過程在電視螢幕前的放送,加上國旗歌的音樂,著實為台灣這次參賽選手們打了一劑強心針,感動和激勵所有民眾和選手們!

在我看來,這二面金牌意義重大,它似乎意味著中華選手突破「恐日病」的困擾!若其他的項目也能破除心理障礙,以台灣選手的實力,必能有亮眼的好表現。果不其然,隨後李智凱、許皓鋐、許育修與莊吉生等皆紛紛傳出捷報,想必接下來會有更多的金牌和獎牌入袋!

許多長期接受嚴格訓練,默默努力的運動員,將獲得實現自我的喜悅,而中華隊可望躋身亞洲體育強國之列

體育是一個國家軟實力,也是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此由台灣在棒球、跆拳道等運動項目中,因長年累積相當多勝利經驗與相關資源,而逐漸形成了另類的「護國神山」,擁有在世界體壇上難以取代的重要地位,或可見一二。

在我們為運動員喝采,為國家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高興之餘,似應想想如何協助運動員不斷創造佳績,持續精進國家競爭力。

然要厚實並發展國家體育實力,必兼顧競賽、訓練、運科和管理四大層面,有規畫的挹注更多資源,研發精進運動科學相關知識,培育優秀選手,提供其接受專業訓練、移地訓練,參與國際比賽的機會,以賽代訓,累積經驗提升戰力。

相信許多運動員都有體悟,心理素質是維持穩定表現爭取佳績的重要關鍵。

現代科學家發現,這種心理韌性是可以培養的,猶如樂觀者,可以迅速在逆境中,將挫折轉變成另一個機會。因此,透過更多大型比賽,累積傑出表現的經驗,將有助保持恆定的心態,不受任何失敗沮喪想法牽引,創造佳績獲得勝利。

綜合看來,由國家爭取舉辦大型世界級的賽事,不失為發展體育擴展國際化視野又有助於運動員獲取勝利經驗良方。民國一○○年(二○一一年),台北市郝龍斌市長、丁庭宇副市長,以及體委會、教育部,共同爭取民國一六年(二○一七)世界大學運動會,其目的便在於此。當時除了讓世界看到「台灣」,意在創造主場優勢」,提供中華隊選手擁有更大信心,累積成功經驗機會

而事實證明,中華隊甚至超越原先預計獲得廿五面金牌的目標,獲得廿六金、卅四銀、卅銅,總計九十面牌,也再度帶動起一波民眾熱愛運動的風氣,以及對體育發展的關注

由此可見,未來政府若能爭取更多主辦世界級賽事,提供自己國家選手臨場訓練和獲取成功經驗累積信心機會,應是台灣發展體育厚實國力提升全球競爭力的一大選項。














大屋頂下/入陸融合vs.隔岸融合 脫鉤難 兩岸去風險化


2023-10-01 05:51  聯合報/黃年


兩岸關係有三大槓桿:軍事、政治、經濟。

其中,政治最重要。兩岸若不能建立一個和平競合共同政治基礎,經濟或許可填充口袋但未必能成就心靈契合,軍事推至終極更是相互毀滅。

九月,一方面共軍的機艦繞台行動不斷演出破紀錄的規格,顯示軍事面的「硬的更硬」;另一方面又公布「建設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方案,顯示經濟面的「軟的更軟」。

先看軍事面。從中共的視角來看,機艦繞台究竟要推升到什麼高度及強度才有效果?如果畢竟只能「繞而不戰」,就給有些人看成了只是窗外的幾隻麻雀;但倘若是真的就發動武統,要不要試探中國會不會遭遇「開除地球球籍」(毛澤東語)的風險?難道兩岸關係永遠只能靠機艦繞台來維持?又要繞到何年何月?這豈不正好印證了中共對台策略的失敗。

再看經濟面。借箸代籌,其實「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是中共對台灣最具威脅的工具。。例如,台灣出口總值,中國占比可達四十%以上,順差則可逾一千五百億美元;中共只要在此下手,並從停斷 ECFA 開始,即可重創台灣。

但是,中共對使用「經濟脅迫」到何種程度顯然十分猶豫,以致出現了明顯自相矛盾的操作。

例如:一方面發動貿易壁壘調查,甚至將公布調查結果的最後日期訂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一月十二日(台灣大選前一天),似在展現攤牌的決志;另國台辦對商務部正在進行中止 ECFA 的研究,更公開表示「支持」。這些皆在顯示較大力度的「經濟脅迫」似是山雨欲來。

但是,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又推出了「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卻在展現「經濟融合」的更積極企圖。

於是,國台辦支持停斷 ECFA 的研究,與國務院宣示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顯然自相矛盾

停斷 ECFA,是對台灣主體的攻擊,福建融合發展區則主要是在籠絡金馬兩邊緣地域。停斷 ECFA,是要對整體台灣產生壓力,福建融合發展區則是針對個體台灣人的示惠。一個對主體、對整體加壓;一個對邊緣、對個體示惠。矛盾立現

其實,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即是平潭綜合實驗區放大,而平潭實驗區就是中共「兩岸融合發展」的第一塊試驗田。十餘年來,平潭的成效不如預期,今後福建的成效亦可預期不會有什麼奇蹟。

因為,中共當下操作的「融合發展」是想用經濟誘因將一些台灣人「移植」到大陸,變成中共想像的「中國人」,此路徑可謂「入陸融合」。但如前所述,這些「移民」大體上是「邊緣/個體」,其移動效應不可能影響台灣的「主體/整體」。

中共若想促進「融合發展」,其實是應使生活在台灣本土的台灣人對中國議題維持參與感,在中華民國體制下,促使支持「與中國大陸和平友好競合」的民意能夠在民主選舉體制中勝出,以期塑造一種「隔岸融合」,這才可能促進台灣「主體/整體」與大陸的「心靈契合」。

隔岸融合」是燒餅,是主體與整體;「入陸融合」只是芝麻,是邊緣與個體。棄燒餅,撿芝麻,豈非矛盾?

綜上所論,機艦繞台升級再升級,卻不能攤牌開戰,這是軍事侷限;平潭放大成福建,芝麻也不能變成燒餅,這是經濟侷限。因此,可以進入本文的主旨:兩岸槓桿,政治最重要。亦即,必須建立一個兩岸能藉以和平競合共同政治基礎

眾所共見,兩岸當下的重中之重是必須化解台獨的問題。化解台獨的主要路徑,則是要使台灣人相信中華民國在兩岸有路可走,並願意支持及追求這條路徑。但若台灣人覺得中華民國在兩岸中受盡屈辱且無路可走,則社會上輕視中華民國的氛圍就會不斷漫溢,轉化成「懼統容獨」的主體民情

由此可知,「打壓台獨」與「維持中華民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與操作。中共應當知道,不是只有台獨對中國懷有敵意,其實多數台灣人也對兩岸關係仍存疑懼。所以,只打壓台獨,不能穩定台灣的人心;維護中華民國,始能引導台灣人在台獨以外作出更合情理的民主抉擇。

因此,欲以福建示範區的「入陸融合」來穩固兩岸關係,即不如以中華民國為「隔岸融合」的兩岸平台。

台灣人若在中華民國體制下,能夠在兩岸感受到尊嚴與安全,有幾人願以台獨和十四億中國人搞得水火不容?

基於這樣的思維,本文以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應當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或有人認為,此議未必能長久,但這卻可能是當下使情勢不再無底線惡化的唯一途徑。亦即,從「目的論」走向「過程論」。

若借用流行的新聞用語,此一共同政治基礎有兩個主要思考:一、脫鉤難。二、兩岸去風險化。

脫鉤就是台獨,就是一刀兩斷,這是兩岸不可能辦到的。中共當然視台獨為水火不容,賴清德也正忙著去除「務實台獨工作者/台獨金孫」的政治黥面。兩岸不脫「鉤」,這個「鉤」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

去風險化,就是用中華民國「鉤」住兩岸。台灣不搞台獨,給中共去風險;中共維持中華民國,給台灣去風險。

如此就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發展」。也就不必妄求「移植入陸融合」,只須「守住中華民國隔岸融合」即可。

如何建立此一和平競合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路徑在回復「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九二共識原本就曾被稱作「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甚至被稱作「兩岸定海神針」。後來因中共為打壓蔡英文政府,壓制了「一中各表」,九二共識遂在台灣成為政治詛咒

但由於「九二共識」存有「一中各表」,因此仍應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的依托。又因九二共識可謂毀於中共的壓制一中各表」,則若欲回復九二共識,亦理應由中共回復九二共識的完整面貌

中共應當透過某種形態重申,海基會的「第八方案」(一中各表是九二共識原始組成元素,以此交由賴清德及民進黨作出回應。民進黨若接受了此一闡釋,即表示願在「一中各表」下與對岸恢復互動;但若繼續反對包含海基會第八方案九二共識,即表示其反對一中各表,主張台獨。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成測驗是否台獨的度量衡工具。就此攤牌,雙方把話說清楚了,各自的責任也就一清二楚了。

如果中華民國有路可走,還有誰來寵愛「台獨金孫」?














柯 欲比民調的三多算計


2023-10-01 06:09  聯合報/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明年總統大選若是今天投票,依各家民調最新數據,勝選者絕對是賴清德。但這也會是又一位相對「多數」的少數支持率當選人,因為在野主要參選人選票加總有可能超過賴清德。也因此,藍白合議題才會被熱議。

首先,柯文哲想衝高民意支持率成為總統當選人,但依據民調也可看出近半年來其努力未果缺乏獨立當選之實力。柯在沒有當選可能,卻仍繼續參選、拉低在野當選機率的情勢下,獨立參選到底結果就是讓「民進黨繼續執政」;唯若可「衝高民眾黨政黨票增加民眾黨不分區委員席次」,柯的一人黨就獲得充足的生存養分,四年後徐圖下次大選,此為柯參選最基本「勝算」之一。

其次,若柯參選的目標只為民眾黨的不分區委員,而不在乎其掛在口中的「聯合政府理念,那「藍白合」就無可能。但隨投票日期接近,可看出柯絕對不只有「爭取民眾黨立法委員席次」的參選目標而已,預期民眾黨能在部會職位有所著墨,就是其最近一周針對藍白合發言的言外深意

第三,柯體認民眾黨缺乏充沛從政黨員,初期倡議聯合政府」看來雄圖壯志,其實是不得不為政治妥協語言。因此,柯近來頻對藍白合發言,也代表其內心急迫感困獸之鬥,從內部會議「這是哪門子合作」、公開發言「藍白一定合」、發言人直接拋出「藍白合用民調決勝,輸者退選」,在在都表示柯體認其無獨立勝選的可能,但又不甘於未來只能當一個陽春黨主席,帶著幾個黨籍立委開黨團會議,指點台灣江山。

第四,柯對於藍白合的頻頻表態,有甚多柯的支持者也在網路表示「侯柯配就寧可投賴清德」,因而藍白合選票無法一加一大於二實屬必然。若柯真當主帥,當選後該黨真有充足的執政黨員嗎?柯粉心知肚明。畢竟國民黨仍有地方執政優勢眾多從政黨員,至少在政黨輪替後,不必浪費眾多「高薪實習生」的學習成本

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柯文哲的藍白合困獸之鬥,強調「政治理念合」與不是「政治分贓,反面解釋就是柯喊話談判的真實內心世界:「希望國民黨有所退讓,民眾黨能在部會首長席位多有斬獲。」也顯示柯內心算計的目標,歸根究柢就是三多:「黨籍委員多、從政官員多、未來勝選機會才會多。」因而,以民調論誰出線之議,擁有眾多地方資源和縣市長的國民黨豈會苟同?藍白是否會合?如何合?就看國民黨高層如何面對了!

















韓 可擔第三方公正民調


2023-10-01 06:09  聯合報/ 陳長文/中華民國資深選民(台北市)



民進黨執政七年多,貪腐弊案疑雲重重、進口蛋、錯誤能源政策、台電鉅額虧損連連、兩岸交流失靈,在野只要整合就會贏,但到底如何整合,還是很難取得共識。國民黨家大業大不當副手,郭台銘積極爭取連署總統提名,柯文哲堅持整合以「民調」為基準。筆者以為,整合心服口服」是重中之重,如果民調高的一方卻只能當副的,選票恐怕很難轉移;郭的角色也應一併列入「民調整合」中。

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連宋配,民調低的連戰為正,民調高的宋楚瑜禮讓當副手,結果因「兩顆子彈懸案輸給陳水扁。歷史無法驗證的是,當年若是「宋連配」,陳水扁是否還能「出奇勝選?其實選舉(二○二四)落敗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不要讓支持者心中留下遺憾與問號,那會是負責操盤手(特別是在野最大黨國民黨)的歷史責任

民調整合」某種程度代表的是正當性,以及讓被整合方心服口服的理由。連宋系出同源,挺宋者要支持連戰比較容易,藍、白基本上是不同族群,要把柯文哲的選票轉移給侯友宜(或郭台銘),卻不以民調為基準,如何讓柯粉或郭粉埋單?如果民眾黨或郭先生的支持者因此不願出門投票,在野立委選情也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柯辦拋出的並非「民調低的當副手」,而是「民調低的退選」,這有重大意義的差別。副總統沒有實權,而行政院長已經於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李總統任內修憲演變成「總統的幕僚長」,如果侯友宜民調低,大可先回任新北市長,待任滿後再接受挑戰;若是柯文哲民調低,那麼讓民眾黨成為國會各黨不過半的「關鍵少數」,其影響力也遠大於副總統一職。

但「民調整合」最大問題是到底要根據那一份民調,更重要的是誰擔得起柯辦口中的「第三方公正民調」?這也是整合,乃至於棄保的困境之一。目前檯面上柯、侯領先的民調都有,郭台銘也在積極爭取選票中,筆者相信親綠陣營也會做出與事實未必相符民調,讓在野難以整合

因此,這位舉辦「第三方公正民調」的人士,某種程度就是發起「政黨輪替大聯盟」的公道伯,既要有分量,又要在立場上受各方信任。左思右想,筆者認為韓國瑜前市長,是不做第二人想的人選,如果有在野那一方說「不信任韓國瑜」,那就是把韓粉拒之門外,大概也就不用選了。

早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筆者在聯合報提出「藍白合 誰帶頭衝鋒?」概念,這不是什麼真知灼見,而是用刪去法之後,「民調整合」是唯一可能的方式。離明年一月選舉已經快要進入倒數一百天黃金時期,藍白和(合)萬萬不可變成「藍白拖或夾腳拖」(引自黑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