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回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偏鄉教改寄望修法,更要人力制度鬆綁
◆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和與合
◆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回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回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


2023-10-01 02:16  經濟日報/ 社論
大陸商務部。中新網


中國大陸在今年4月12日啟動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時程為半年,到10月12日為止,即將到期。但視狀況最遲可以延長三個月,到明年1月12日為止,這剛好是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一天,引發許多想像的空間。

若大陸無意進行太多政治處理,那麼10月12日即將到來,接著很可能立刻會有動作,因為近來商務部和國台辦都對此事表達了態度,若非準備迅速處理,沒必要這麼早就表達立場。

中國商務部8月17日的記者會中表示,初步調查台灣對大陸貿易措施涉嫌違反「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世貿規則。而在回應是否會取消 ECFA 關稅優惠的詢問時,則表示商務部將會結合調查結論,依相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隔日國台辦發言人接續表示,台灣違反了 ECFA 「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規範,支持相關部門的相應措施。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9月22日再一次明確表示,支持主管部門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 ECFA 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

這些相關機構代表的發言,有如對台灣發出了「最後通牒」;相關產業心驚膽戰,但政府卻一幅老神在在,除回應對岸「純屬政治動機,台灣並未違反世貿規定,對相關問題願在世貿組織架構下繼續討論」外,沒有任何積極作為。的確,對岸對許多經濟事務的處理,都帶有政治動機,但歐美或台灣很多經濟事件其實也難完全排除政治考量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我方的確禁止了對岸大量貨品出口到台灣(大陸控訴調查期間還從2,455項增加到2,509項),連在台的美商麥當勞都曾抱怨,無法使用對岸價廉物美薯條原料;而大陸除極少數例外,基本上並未禁止我方對其出口。若政府繼續採取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鴕鳥式應對,接下來應該就會面對對岸全面中止 ECFA,或隨便給個理由局部中止優惠項目,衝擊台灣石化、紡織、機械、農產品等產業的對陸出口。由於 ECFA 早收項目其實占總出口項目比率不高(約6%),這對台灣整體出口影響不會太大,但這些傳統產業會更加艱辛,只能進一步外移或歇業產業結構更加不均衡,絕對不是大家樂見的結果。更令人憂慮的是,若對岸除了中止 ECFA 提供的早收清單免關稅之外,仿效我禁止大陸2,509項貨品進口,也相對禁制我方「相同項目」的貨品對其出口,那問題就大了,因為已涉及我方28%出口項目,且禁止進口效果遠比課徵關稅要強烈許多,這就不是台灣經濟所能承受的了。

因此,為避免中國大陸真的施展嚴厲的「相應措施」而衝擊台灣經濟,政府應該對其「警示」有所回應,讓此事往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向發展。例如,宣布將在一定期間內檢討目前對陸方的管制措施,研議在一年內分階段大幅開放,以展現我方追求貿易自由化的決心。特別是在我方正努力申請區域貿易組織的此刻,這種適時貿易自由化作為,正可表現出我方的決心和魄力,會在未來的貿易諮商表現風範,不會「只取不給」,造成諮商耗時、甚至延宕狀況。而對陸方開放農工市場的結果,剛好提供我國面對貿易自由化、適應調整的機會,是個一舉兩得的良機,可以鋪陳面對 CPTPP、甚至 RCEP 的市場開放準備,不宜只以負面衝擊視之。

若政府還是無法「開悟」,目前正在競選大位的候選人,其實都可以考慮提出上述政見,讓社會大眾看清誰是真正想解決兩岸貿易問題的人。而若能順利當選,應可迅速處理兩岸貿易紛爭,為台灣下階段經濟發展奠定穩定發展環境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和與合


2023-10-01 03:46  聯合報/ 黑白集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出席深藍團體活動親口說出「藍白一定合」,但目前雙方合作看來仍障礙重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於近半到逾六成期待「下架民進黨」的選民來說,近日「藍白合」的相關訊息,豈止是吊人胃口,更像是種精神折磨。但唯有藍白能和、先和,才會有藍白合的可能與前景。

藍營有人放話「侯柯配」,侯友宜不當副手,且不比民調;柯文哲怒批「這算哪門子合作」,又飆罵「去死吧」,到了深藍軍系活動場合卻脫口「放心好了,最後一定會合的」;但民眾黨發言人隨即又大喊「比民調,輸的退選」。藍白合劇情先鋪哏後轉折,最後竟要以弱雞比膽梭哈賭牌定輸贏?

藍營固然不宜吃人豆腐,柯營也不必放狠話抬價。民調限制多,只會讓問題更複雜;輸的退選,選票就會乖乖轉移給贏的嗎?還沒選上就想贏家通吃,難道忘了柯文哲先前批評的,贏者全拿讓台灣的政治愈來愈 dirty、愈來愈殘酷

其實,如果多一點同理和想像,藍白合並不只等於侯柯配或柯侯配,也不是侯柯必得有一人退選或藍白之一必須退讓。至於優先目標,當然就是務必產生藍白相加效應,才有可能下架民進黨。因此,藍白豈有不先和再求合之理。

藍白合仍非勝選保證,不合則幾無希望;但藍白合而不和,也等於白合。藍白均應回歸人性及政治現實思考,雙方皆應克制。類如金溥聰下令不打柯文哲、柯文哲說藍白一定合,才是當前藍白該說該做的。














聯合報社論/偏鄉教改寄望修法,更要人力制度鬆綁


2023-10-01 03:53  聯合報/ 社論
上周四是教師節,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提出四項訴求,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一起努力,穩定教師士氣、提升教育品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師節剛過,蔡總統臉書還掛著「當老師們的後盾」貼文。看起來這篇宣揚「班班有冷氣、生生用平板」政績的應景賀辭,改變不了全國三成中小學教師感受行政壓力與不快樂現狀。尤其還有一群幾乎被遺忘的偏鄉老師學生學習落差是他們的最大挑戰,但學校氛圍、行政負擔與個人職涯,更讓他們想出走。

台灣偏鄉教育困境,被形容為一頁「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滄桑史。八年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首次推出「偏鄉教育系列報導,剖析學生學力低落、師資不穩、教師行政過量等問題,引起關注。終於迎來民國一六年(二〇一七年)底《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立法,開創「專聘教師」及「區域教育資源中心」等創新作法,台灣偏鄉教育困境似乎出現一線曙光。

但專法上路六年之後,願景工程基金會與聯合報近日推出「偏鄉教改難」系列報導,再度檢視偏鄉教改現況,發現專法中至少有六個條文束諸高閣,偏鄉師資解放、行政過量等老問題仍然未解。

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接受專訪時明確承諾,明年春天啟動偏教條例修法,最快能在一一三學年實施,對小校共聘、補助交通費、行政協作等,將推出相應解方。教育部的承諾究竟是否落實,媒體仍會持續監督。

看見問題,當然是解決問題第一步。但過去在立法及修法過程中,往往各種團體互相角力,政府夾在當中,為了兩面討好,常以「社會尚無共識」搪塞,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無視於官方的「一會兒」,就是民間「數年」,孩子的童年也就這樣過了。要不然,就是當個「濫好人」,在重要關鍵字眼退讓,武功盡廢,條文施行起來就是左支右絀,看似修法,卻是於事無補。

以偏鄉近七成校長頭痛的師資招聘問題為例,國教署仍未明確提出對策,只能模糊以對,不肯正視「房間裡的大象」:台灣偏鄉每年就是靠五千位代理教師撐起教育現場。雖然代理教師最近待遇已在立委爭取下大幅調整,可領全年薪,不再數日子算酬勞。但是,教育部為何不能思考,如何讓真正想留下來的代理教師成為正式教師,別讓考上偏鄉教師正式老師,想著「打帶跑」,偏鄉只是不得已職涯墊腳石

許多學者早已指出,當前師資培育與甄選制度,並非以偏鄉的需求來選才,完全忽視偏鄉與都會學校在教學方法與心態上的巨大差異。如同「偏鄉教改難」專題中指出,偏鄉常是「一人成班」,因此「混齡共學」,甚至透過網路的「跨校共學」、「差異化教學」勢在必行,但是老師坦言這些技能在師培教育中「沒學過」。

目前偏鄉教師流動問題主因在於:一心想在偏鄉任教的代理教師考不上;考上的正式老師又不想待在偏鄉。教育部的眼光為何看不見那些早在偏鄉任教多年的代理教師?他們早已經用行動證明了「我願意留下來」的決心;但僵化制度卻不能給他們足夠機會

蔡總統說得很文青,「教育,值得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來投入。」但偏鄉教育,誰來投入?台灣的偏鄉現實就是,無證的代理教師教出一代代的偏鄉孩子,為何不讓有心在偏鄉扎根各種人才能取得任教資格,而非設下各種路障,擋住他們,而招來無心留下的正式教師成為偏鄉過客

若依照偏教條例精神,讓已有代理教師實務者在教甄時給予特別加分,以確保找出具偏鄉服務意願的教師,讓學生別再年年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這就看教育部啟動修法時,是否有改革的勇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