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高通裁罰案 需更宏觀全面思考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聯合報社論/豈能「軟的讓它痛,痛的對它軟」!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邊緣化」二解
.經濟日報社論/高通裁罰案 需更宏觀全面思考







經濟日報社論/高通裁罰案 需更宏觀全面思考


2017-11-12 02: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高通公司。 路透



美國高通公司遭公平會裁罰234億元天價一案,至今餘波蕩漾;拍手叫好者不少,擔心產業發展受阻的也有。高通已提起行政救濟,後續發展還有待觀察,但本案既有專利權及競爭法的競合,又有行動產業的微妙互動,不是「好人與壞人」二分法的案件,其意義與影響需要有更宏觀全面的思考。
按公平會處分理由,這次處罰高通公司巨額罰鍰,主因在於高通分別在「晶片」與「手機」二個市場濫用其市場獨占地位。而濫用的行為包含:拒絕授權在晶片市場的競爭對手或強制對手提供銷售資訊、對手機製造商採用「不簽署授權契約則不提供晶片」之手段,以及用獨家交易折讓條款阻擋手機業者使用其他家晶片。
簡單歸納這些指控的意思,就是高通這個魚肉鄉里的惡霸,憑藉著其獨占力,一方面到處防堵其他對手搶生意,一方面又壓榨跑不掉的廠家。但實際上可能沒有這麼簡單:第一,高通的獨占地位,某種程度是這些被壓榨的廠家跟政府所共同賜與的,第二,若高通決定避走他鄉,廠家們是失落還是高興,還要好好瞭解。
高通在3G、4G手機「標準基頻晶片」的獨占地位,涉及二個關鍵力量來源,一個是「標準」,一個是「專利」。這二個制度各自都是各國鼓勵發展的領域;因為標準化可降低生產成本,可提高產品市占率,也可加速市場普及化。至於專利權的保護,則是鼓勵、獎勵創新研發的最佳工具,都是應該支持的制度。然而一但標準結合了專利,也就是某項標準的內容採納了某人的專利,那就會產生所有採用該標準生產的業者,除非改用其他標準,否則都無法迴避取得該專利授權的問題,因而出現了獨占力量。
在高通案中,就是這樣的情況。高通的許多專利被納入3G、4G行動通訊的國際(產業)標準當中。當然,4G行動通訊並非只有一種產業標準,但涉及高通專利的標準,卻是目前主流,因此有意採用該4G標準的手機業者,必須跟高通談條件。在雙方籌碼極度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上述那些魚肉鄉里的行為。問題來了,高通並非國際標準組織,因此納入其專利的標準之所以會受到市場青睞成為主流,靠的是實力而非拳頭或政府力量。再者,那些被納入標準的專利,也確實是高通藉由精準的預測及設計創新能力取得。換言之,高通的獨占地位,是因為鄉民覺得好用,加上專利權受國家保護制度二者而來。
事實上,能夠將專利塞到產業標準中,創造源源不絕的授權費,原本就是所有產業上游業者的終極夢想,也是鼓勵其用洪荒之力創新研發的最佳誘因。因為這樣的過程雖然可能出現像高通案這樣濫用地位的風險,但大部分的場合能帶給消費者、產業及經濟的利益仍然遠高於代價。因此我們還是應該繼續鼓勵本土業者有一天取得像高通這樣的獨占地位。
回到本案,若是高通確實濫用其地位,取得不當利益且阻斷對手競爭,當然應該受到競爭法的制裁。國際間對於此類案件,逐漸有授權條款必須符合「公平、合理及無歧視」(簡稱FRAND)原則的要求,雖然何謂公平與合理,都是極其抽象的概念,但至少可作為衡平「鼓勵創新」及「維護競爭」間的基礎,也應該是思考本案的方向。最後,手機業者都大有來頭,被高通「欺壓」這麼久,某種程度還是跟涉及高通專利的4G標準好用有關;公平會出面懲罰後,對未來業者與高通談判的影響才是觀察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不能因此矯枉過正,扼殺了這種機制背後促進創新改善生活的意義。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邊緣化」二解



2017-11-12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川習會」後記者會,雙方對台灣問題隻字未提。 本報資料照片



川習會」後記者會,雙方對台灣問題隻字未提。對此,台灣的反應兩極,一說以喜,認為至少美中未簽傳聞之「第四公報」;一說以憂,認為台灣被「邊緣化」。但稍後傳出,習近平川普在閉門會議中談到了這個問題,習近平稱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中最核心的議題;川普則回應,美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川普和習近平在閉門會中談到台灣,卻在記者會上避而不提,外界有三種不同解讀。第一種認為,這意味美方立場沒有太多變化,因此認為無需再提;第二種認為,這是為避免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因而刻意在國際記者會上略去;第三種則更悲觀,認為美中可能達成某種新的默契,將過去「美中共管」台灣的模式,改由中共單邊處理,美方將減弱其角色。
川習會後,我總統府迄今尚未對此表示意見,或者還在琢磨其中奧妙。但是,若事態的發展是偏向上述第三種可能,那麼,蔡政府恐怕要大傷腦筋了。這次川習會中,兩國企業界共簽下兩千五百多億美元的合約,商人本色的川普喜形於色,立即改口稱美國貿易赤字不能怪中國。尤其,川普要解決北韓問題,仍需藉助北京之力,美國挺台立場恐將不如前幾任總統,這是我們需要擔心的事。
所謂「邊緣化」,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因利益不同而遭盟友疏離,一種則是自我漂流的疏離。兩相比較,後者更值得憂心,那也是蔡政府必須作出修正。

聯合報社論/豈能「軟的讓它痛,痛的對它軟」!


2017-11-12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為解決「五缺」中缺工缺才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向企業喊話,「起薪3萬以下都太低了」。 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試圖解決國內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等「五缺」問題,這五缺,正凸顯台灣從來不缺的就是「資金」。行政院最近放寬一例一休的工時及加班限制,意在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賴揆也向企業界喊話,認為起薪三萬元太低,希望上市櫃公司拉高起薪。但如此一廂情願的喊話,企業並不買帳。先前蔡政府用柔軟身段以「股利分離課稅」為富人減稅,如今卻粗糙削減勞工休假權益,兩相對照,根本不成比例。
事實上,在工商界所陳述的「五缺」之中,最為嚴重的,當屬台灣的人才短缺。過去廿年,台灣人才持續大量流失;政府的報告和定期統計的人才數據,皆顯示我國吸引人才的環境極端不利。基本上,水、電、土地等短缺,都是可以靠內部解決的問題;但是「人才」有腳,台灣必須要與國際競爭對手不斷爭搶。多年來,對岸所提的長江學者與千人計畫、星港諸多大學的高薪延攬、中國大陸各省對台灣研發法人的挖角,早就使台灣的人才環境處於競爭劣勢。
簡言之,台灣面對的危機,不是內外「資金」的租稅不平等,而是內外「人才」的待遇不平等。蔡政府不處理內外人才環境不平的迫切問題,卻忙著消弭不急迫的內外資稅率差異,再加上先前先粗暴地大砍公教年金,拉大台灣與亞洲鄰國公立大學教研工作者終身待遇差距,弄得教研人才人心惶惶,然後再以四不像的「玉山計畫」胡亂填補。如此朝三暮四的紊亂政策,正是嚇走人才的主要原因。
從稅制的角度看,若要挑出一個關鍵項目去縮減「內外差」,那應該是針對薪資所得,而非股利所得。原本綜合所得的計算,不論所得來源為何,是將十類不同來源的所得加總計稅。如果真要考量某類所得的內外環境不同而給予分離課稅,那麼,由於專業技術人員的所得都是薪水,而新創事業的開辦者短期間根本不可能有股利,為了吸引專業或創新人才,台灣最需要以分離課稅降稅的所得,其實就是薪資所得。
名嘴與富豪之所以糊弄內外資股利的稅差,只是因為他們的所得絕大部分是股利所得。他們強調內外資稅差會造成內資的「假外流」,卻絕口不提內外稅後薪資差會造成人才的「真外流」。資金假流出隨時可以回流,但是人才真外移卻是「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形成台灣五缺之中最嚴重的問題。
稅改方案與一例一休修法,都凸顯蔡政府一貫的處事邏輯。話要說得文青漂亮(所以這邊對勞工說「心軟」、那邊對資本家內外不同稅說「心痛」),方案要搓到有反彈實力的人不再反彈(所以資本家永遠獲勝、勞工永遠沈淪),而法案則要藉黨紀嚴厲貫徹。現在,既然減稅不需說理,台灣遂遍陳阿撒布魯的減稅主張。賴揆最近要求研究員工分紅配股的分離課稅,甚至分紅費用化也要檢討,科技部長要求個人投資也要租稅扣抵;凡此種種,漫天為手握大量股票者加碼要索,卻完全不理會勞工與受薪階級的相對剝奪,在在呈現了蔡英文「軟痛」失衡的天平。
既然蔡政府執意要破壞綜合所得稅的精神,既然「分離課稅」已成民進黨的時尚名詞,那麼,我們不妨順水推舟地建議,要分離就分個痛快,何不讓薪資所得也分離課稅?亦即,受薪階級也可以像大富豪一樣,薪資課稅也可以二選一,或併入綜合所得課稅、或是分離課稅,後者單一稅率也是廿六%,和股利所得一樣。
台灣不缺資金卻缺人才,不怕假外資卻怕真移民。受薪階級勞心勞力通勤上下班,賺錢遠比股利辛苦。他們通勤、請保母、誤餐、付子女學費的種種支出,才真的是社會對他們賺取工資的「重複課稅」。唯有讓薪資也能分離課稅,才能讓蔡英文心中之軟不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