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拚「碳中和」 台灣如何達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外推
◆  聯合報社論/破壞公視價值,李永得「提頭來見」也賠不起
◆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拚「碳中和」 台灣如何達陣?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拚「碳中和」 台灣如何達陣?


2021-04-04 00:4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圖/台北101提供


民國 108 年(2019年)底,歐盟執委會發布歐洲綠色政綱」,宣示帶領歐洲各國在民國 139 年(2050)達到「碳中和」目標,也就是到時全歐洲將達到零碳排放的水準。今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支持歐盟執委會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也就是所謂的碳關稅」,歐盟預計6月正式提出法案,將於民國 112 年(2023年)開始實施。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壞臭氧層,導致地表溫度上升,造成嚴重的溫室效應,最終導致世界各地都出現極端的氣候變化。為了解決此一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許多國家都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與「巴黎氣候協定」,對於如何減少排放二氣化碳都有所議定,包括數量與時程。現在歐盟為了表示帶頭作用,希望在民國 139 年(2050年)之前,能讓地球的溫度上升維持在攝氏1.5度以內,所以設立了一個更高的標準。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但是我們身為地球的一分子,當然也應該盡到應盡的責任。依我國最新版的溫室氣體管理法規定,我國的碳排放量要由民國 94 年(2005年)最高峰,逐年下降,到民國 139 年(2050年)減少到只剩下50%。但是,現在歐盟訂下更高的標準,我國該如何因應?政府是否該修訂長期目標?為了確保達成此一長期目標,是否應該先設立一個短中期的目標?比方說,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中國大陸,現在也已經列出目標,「民國 119 年(2030)碳達峰,民國 149 年(2060)碳中和」。這是一個長期的目標,能否達成還有待觀察,但是這至少代表中國政府的決心,在這一個長期目標下,大家推出各種減排政策,努力去執行。

其實我國設定在民國 139 年(2050年)減排一半,要達標可能有困難,因為現在政府努力的目標是「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而為了終止使用核能,於是必須提高綠能和火力發電,其中包括燃煤與燃氣。依民進黨政府民國 114 年(2025年)發電的配比目標來看,到時燃氣、燃煤與綠能的比例分別為五成、三成、兩成,也就是說,到時供電將會有八成是靠火力,因此將會排放更多二氧化碳,根本不可能達到民國 119 年(2030年)比民國 94 年(2005年)減排20%,更不必提民國 139 年(2050年)減排50%的目標。歐盟現在已經推出民國 139 年(2050)達到碳中和,我們又該如何應變呢?

要達到減排目的,有三個政策方向需要考慮,一個是前述能源配比的問題,這是執政當局的堅持,台灣必須承擔;其次,如何節約使用能源,包括提升節能技術與能源價格。歐盟很早就在推動課徵碳稅與碳權交易制度,就是希望一方面減少能源使用,另方面讓能源使用更有效率。因此,未來我國應該考慮增加碳費,比方說,在電費或油價當中增收碳排放的費用。只要能源價格上升,便能促進節能,進而減少碳排放。

第三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現在仍有很高比例的重化工業,包括鋼鐵、石化與水泥等都是高耗能產業,未來這些產業可能都會面臨被課徵高額碳稅的問題。因為政府長期壓低油電價格,只為了增加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未來如果這些企業無法提升能源效率,我國想要達到減排的長期目標就會非常困難。

另外,企業未來被課徵「碳關稅」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到時歐盟可能會要求進口的每一項商品標示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如果產品有很長的生產鏈,每一個環節的「碳足跡」都必須標示,以追蹤其製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這對企業也是一大負擔。

總而言之,現在全球都在關切碳排放問題,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但我國人均碳排放在全球卻是名列前茅,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同時,出口是我國經濟命脈所在,未來如果全球實施碳關稅,我們的出口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不論是政府或企業都應該積極面對這個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聯合報社論/破壞公視價值,李永得「提頭來見」也賠不起


2021-04-04 02:3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文化部長李永得昨天發下豪語說,若8月國際影音平台未開播,「我提頭來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文化部國際影音平台計畫波折不斷。前導計畫原本委託公視執行,卻因程序與正當性等爭議太大,改由中央社承接;限制性招標原本邀請公視獨家投標,卻因提案未設獨立組織營運而遭否決,公視出局。預計今年上半年上路的國際影音平台,至今還找不到執行團隊,文化部長李永得卻在立法院賭重誓,如果八月未開播,「提頭來見」,「保證下台一鞠躬」。

國際影音平台傳播台灣價值,朝野多不反對,但由誰執行、如何執行,則仁智互見。不過,文化部推動國際影音平台計畫,卻不斷傳出政治黑手干預的疑慮;去年委託公視執行相關前導計畫,在適法性、正當性與程序上,也都備受質疑。因為根據公視法,公視成立目的是為國內公眾服務,並不包括為政府進行大外宣;公視屬於國民全體,經營獨立自主,並不是政府電視台,接受政府委託搞大外宣,政治黑手可能順勢伸入公視;而前導計畫委託案未經公視董事會同意,程序上疑點重重。最後文化部終止委託,改由中央社承接執行。

對照去年總統府疑遭駭「密件」爆出府院布局公廣集團人事,以及蔡英文總統所提「英語電視台」構想等內容,說明了在政治黑影下推動的國際影音平台計畫,為何可以踐踏程序正義,無視公視的獨立與價值。府方雖否認「密件」真實性,但以 NCC「配合處理中天」的情節,無一不照劇本走,對於「密件」真偽,人民心中自有一把尺。同樣,公視高層為執行國際影音平台前導計畫,瞞著現任董事會,卻去找「密件」中的「未來董事長」討論,不但作踐公視的獨立與價值,更顯示政治干預之說不是空穴來風。

正因如此,當文化部開出限制性標規邀請公視獨家投標,卻發生公視提案不符標規出局的意外時,就有綠委認為公視不把招標當一回事,對文化部是一種汙辱,也有藍委懷疑公視是「技術性自殺」。不論實情如何,對李永得而言,都像其自承受傷很重」;但比起公視幾經折騰,獨立與價值飽受摧殘,政客的傷痕根本無足輕重。何況政治黑影依舊在,國際影音平台從構想到推動,早已扭曲變形,如果開播還遙遙無期,李永得終究必須提頭去見蔡英文和蘇貞昌;綠委不必擔心李永得「賭太大」,即使立院不究責,李永得還是無法向蔡蘇交代。

李永得原希望公視整合中央社和央廣,共組大外宣國家隊;如今排除公視,大外宣國家隊變換隊形,最快方式可能是仍採限制性招標,邀中央社替補。其實中央社為國家通訊社,原有促進國際對我國之瞭解的任務,但其國際影音製播經驗與能力,外界多持保留態度;中央社執行前導計畫的內容方向,似也與文化部預期有落差。李永得受命為蔡英文打造夢想的大外宣國家隊,但先發投手有力無心,後援投手有心無力,場邊教練又習慣把手伸進場內攔打投捕,如果為開播而開播,國際影音平台上路不難,難在如何保證品質與續航。

國際影音平台,從蔡英文起心到李永得推動,揮不去政治黑影。李永得對國際影音平台開播很有信心,外界卻對公視能否保住獨立疑慮重重;蔡英文對國際傳播台灣價值興味盎然,外界卻對大外宣可能出口轉內銷變成大內宣憂心忡忡。李永得以部長職位自納軍令狀,聽來堅決,看來壯烈;但風蕭水寒,不還的壯士卻恐是公視的獨立與價值當公共媒體與政治應有的一臂之遙被取消了,李永得提了人頭來見也賠不起。











聯合報黑白集/外推


2021-04-04 02:3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閣揆蘇貞昌首度要求評估三接外推方案,但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直言,「說實在,不夠善意」。圖為大潭藻礁與施工中的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藻礁公投勢在必行,閣揆蘇貞昌首度要求評估三接外推方案,行政院稱蘇揆釋出善意。確實,比起經濟部長王美花恐嚇多燒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閉門搞摸頭,蘇貞昌的回應好多了。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直言,「說實在,不夠善意」。

珍愛藻礁公投主文明白詢問民眾是否同意中油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並清楚註明海岸的範圍,及由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但蘇貞昌指示評估的外推方案,卻只離岸一千至一千五百米,完全不符合公投主文內涵,因此潘忠政指若未來蔡政府基調都如此,「不必溝通了」。

按照蘇貞昌要求評估的外推方案,只保護了五分之一的藻礁一千米以外海域的藻礁,仍可能遭到三接工程毀滅性的破壞蘇貞昌只釋放了五分之一的善意,就把保護藻礁的責任全部外推

如果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與蔡政府的談判結果,只是從原先三接面積大小,轉到外推多遠,而不是三接遷址,到時要說與陳吉仲的密談未被摸頭,誰會相信?難怪潘忠政說「退讓就遺臭萬年」。

蔡政府如果認為三接勢在必行,何妨直球對決正面迎戰公投案?否則就應認真考慮三接離開大潭藻礁的替代方案,才能展現執政擔當。只想三接外推,一定推不掉破壞藻礁與能源轉型失敗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