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灣看建政70年的中國大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5254/web/

◆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整合之路:勿勾勾纏,先去藩籬
◆  聯合報黑白集/吳敦義排首不如排十五
◆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灣看建政70年的中國大陸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灣看建政70年的中國大陸


2019-09-29 23: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是中國大陸建政70年,這70年可以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的30年期間,中國大陸一黨專政,實施鎖國政策,高層內部激烈鬥爭不斷,錯誤經濟政策使得原本脆弱的經濟更加搖搖欲墜,導致人民一窮二白。這段期間,中國大陸還與國際社會為敵,和鄰國也不和睦,多次爆發衝突;兩岸軍事則時有交火,台灣海峽更是全世界的火藥庫。
然而從民國68年(1979年)開始,尚未從文化大革命創痛中恢復的中國大陸,開始對內改革及對外開放。中國大陸依然獨裁專制,對於鎮壓民主運動絕不手軟,民國78年(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即是一例。然而在經濟上,中國大陸開始向資本主義靠攏,逐步走入市場經濟
中國大陸仍然堅持對台灣的主權,在國際上處處打壓台灣,但經濟學台灣成為中國大陸邁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台灣陸續解除對中國大陸限制下,兩岸經貿展開互動。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果驚人,民國68年(1979年)時估計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為1,800億美元還不到全球的1%人均GDP不及200美元。但預估今年中國大陸GDP將超過14兆美元,占全球六分之一,僅次於美國人均GDP也將突破1萬美元,已擠進全世界的中段班
中國大陸參與全球化的結果,對於全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大陸14億人口的龐大的內需市場,吸引所有國家的目光。但在同時,中國大陸9億勞動人口所生產的商品也席捲全球,對各國形成不小競爭壓力
中國大陸開始參與國際經貿事務,民國80年(1991年)與民國90言(2001年)分別加入了亞太經合會APEC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大陸並展開睦鄰政策,除了與周邊國家維持良好關係外,開始推動「一帶一路」計畫,建立跨國合作經濟帶及新的經濟夥伴關係。各國雖然對於潛在的經濟利益充滿期待,對於中國大陸滲透力及衍生的威脅卻也深感不安。
中國大陸並不以成為經濟大國而自滿,進一步傾國家之力,希望成為全球科技領頭羊,「中國製造民國114年(2025)」就是最主要的方略;但這也引起各國高度的戒心,更成為美中貿易戰的導火線。在美國強勢立場下,中國大陸未來會有所節制,但中國大陸不會改變政策方針,更不會降低企圖心。中國目前整體科技水平尚不及歐美,但在若干特定領域上已有長足進步,足以與世界先進國家分庭抗禮。
台灣受到中國大陸全球化的影響至鉅。最明顯的改變是在大陸崛起之下,兩岸經貿實力差距迅速縮小。去年北京上海兩直轄市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元,與台灣相差無幾,另外更有深圳等五個城市人均GDP已經超過台灣。
在大陸政府大力挹助、推動自主研發及進口替代政策下,台灣許多產業已不再具有優勢。中國由經濟學台灣走向兩岸產業分工合作、到兩岸產業重新洗牌,形成新的競爭態勢,台灣感到莫大的壓力
另外,由於台灣貿易及海外投資過度集中在中國大陸,也在台灣引發疑慮,分散市場成為政府的重要思維。但市場機制很難用政策反轉,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居高不下。例如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過去十年來一直維持40%左右,中國大陸也一直是台灣最主要的海外投資據點
兩岸雖然逐步走向開放,但也會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戒急用忍政策,以及最近中國大陸管制大陸來台旅客,均是政治主導經濟的實例。但是兩岸經貿發展不可能走回頭路,對於台灣而言,大陸市場是無法被取代的。在兩岸政治、外交已經走入零和賽局之際,面對經濟由大轉富轉強的中國大陸,台灣必須摒除意識形態,以更宏觀的經濟戰略布局,避免兩岸經濟也陷入零和賽局的困境。







聯合報黑白集/吳敦義排首不如排十五


2019-09-30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傳有國民黨黨代表建議,把吳敦義列為「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傳有國民黨黨代表建議,把主席吳敦義列為「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吳敦義近日表示,他正慎重考慮此事。吳敦義如果夠「慎重」的話,他絕不能做這種事。
原因很簡單:吳敦義是主席,卻把自己排在不分區第一名,坐在「保證當選」的上座。若真這樣做,輿論會批評他「有私心」、「圖利自己」;這對他的形象將是汙損,也不利國民黨的造勢。藍軍選得好就罷了,選不好,大家都會把責任怪在他頭上,說「母雞壓死小雞」。
吳敦義若非要選立委,最好像洪秀柱那樣,找一個艱困選區親自下海那樣,既有鼓舞士氣的效果,也會獲得各界叫好。若非要排進不分區,吳敦義最好選擇排在第十五名外,把自己當成爭取席次過半的推進器」。國民黨目前僅有十一席不分區立委,若能一舉增加四、五席,加上區域立委的斬獲,即使未能搶下國會過半席次,也能躍升第一大黨。那樣,才是吳主席最光榮的戰功。
排在不分區第一名,看似光彩,往往中看不中用。例如,本屆國民黨不分區之首是王金平,這是他打壞規矩硬拗來的桂冠。但老王以大老自居,在國會毫無問政建樹如今又吃裡扒外,想方設法勾結外黨。再如,時力不分區第一名高潞以用,最後因不名譽事件遭到開除黨籍,剝奪立委資格。
吳敦義盤計的,也許是下屆國會議長寶座。但正因如此,搶這個不分區,絕對要夠優雅才有正當性。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整合之路:勿勾勾纏,先去藩籬


2019-09-30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處理退黨案搖擺,換來郭董「不要再勾勾纏」的回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距總統大選僅一百多天,國民黨雖化解郭台銘參選的分裂危機;但處理其退黨案卻出現從「決議慰留」到「暫不處理」的搖擺,只換來郭董「不要再勾勾纏」的回應,最後才註銷黨籍。近期民調則顯示,韓國瑜的支持度並未因郭台銘棄選而回升,依然落後蔡英文有一段距離。簡言之,菁英與庶民的心結,使國民黨整合之路坎坷
儘管民進黨濫權失政,但在野黨不斷自亂陣腳,無法有效制衡。藍營半年多來內鬥不斷,各種權謀算計充斥柯文哲則見縫插針,侵蝕支持者信任。蔡政府面對兩岸緊張、香港動亂、外交潰敗等危機,僅靠著販賣「亡國感」,和「親美反中」、「撒錢救景氣」、「補貼買人心等手段,竟逐漸贏回支持聲量這些,是郭台銘棄選的主因,也是國民黨所面對的天險」。
國民黨總統初選結果確定由韓國瑜出線後,選戰節奏卻幾乎全被郭台銘主導。郭董的抉擇雖暫告塵埃落定,但他後續的情緒仍沒發散完畢,藍營的形勢也仍樂觀不起來。若連富可敵國、霸氣震天的郭董面對兩岸三地惡化的情勢都覺得無力,形象及認同都有待重振的國民黨,能不戒慎恐懼?
郭柯王結義雖然拆夥,但鳥獸未散。國民黨分裂內憂雖見緩解,卻還看不到強有力的凝聚力量扭轉劣勢,黨內不少聲量仍圍繞著郭台銘打轉。舊怨牽扯不休,連郭董都酸說「勾勾纏」,顯示國民黨仍迷航於征途藍營的初選傷痕,起於菁英」、「庶民的階級之爭,黨中央不能以為郭董棄選傷痕便得以療癒。事實上,藍營支持者無法同心,馬韓心結,韓朱配不配,乃至中間選民流失,都得從這個傷口開始化解
民國103年(二○一四年)地方大選慘敗,民國105年(二○一六年)丟掉政權,國民黨至今不解:何以主張安定繁榮的執政路線,竟會輸給賣空心菜的民進黨?這些從藍軍接班團隊依序上台的菁英,欠缺與庶民的對話,更缺少對劇變社會的理解簡言之,國民黨失去與民同呼吸的能力,菁英階層優越感凌駕其政治觸覺與同理心
過去藍營內有省籍、世族等身分隔閡,近來省籍問題已漸消褪,但取而代之的是權貴/庶民、知識藍/經濟藍等標籤,繼續割裂共識。如果國民黨連這些楚河漢界都無法跨越,卻在此際繼續深掘鴻溝,豈不是自斷重返執政之路?
試想,民進黨正在推進一黨專政,什麼藍對它而言都是必須清算的俎上肉,它一定是整鍋毀掉,哪會分什麼菁英、庶民?年金改革、國安修法在在證明,國家機器的刀鋒對準的是所有異議群體。國民黨若還在製造內部藩籬,如何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
藍營除了鞏固韓營鐵粉,更重要的,是加速爭取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郭台銘既已決心退黨,國民黨就不必再與他「勾勾纏」,而應思考如何激發更廣泛的社會共鳴,在不同的戰場爭取多元分眾,以具體政見尋求他們的認同。說穿了,國民黨耗費太多時間在調理自己的家務事,卻忘了如何跟中間選民、年輕族群及不滿民進黨的群眾對話,忘了自己的戰場在社會
蔡政府缺乏治國能力,民眾已有目共睹。而國民黨除了批評,必須提出可行對策,建構一套讓人民可以信任的國政藍圖,讓不同階層群眾都能找到安身立命所在。同時,也要讓各界看到藍營菁英已非過去的權貴形象,而是和民眾站在一起的專業團隊
民黨須記得自己當下的任務,是識同重於辨異」,如此才能集合眾人之力翻轉惡政。所謂「識同重於辨異」,是指大家共同的目標在結束民進黨的偏頗及集權治理,使國家社會回歸正常發展只要有此認知,即是同志。至於彼此的身分不論是菁英或庶民、不論是士農工商、不論在東南西北,都可以為此目標並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