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GDP藏黑洞?後海嘯時代的經濟謎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常態化,台灣沒有豁免權
◆  聯合報黑白集/別開校園衝突潘朵拉盒
◆  經濟日報社論/GDP藏黑洞?後海嘯時代的經濟謎題






經濟日報社論/GDP藏黑洞?後海嘯時代的經濟謎題


2019-09-28 23: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在不到兩個月內二度降息,川普總統仍批評Fed沒有膽識、缺乏膽量,說明了美國當前經濟形勢令人擔憂。鑒於多數指標都朝向不利的趨勢發展,市場及政策界已出現不少聲音,期待當局恢復量化寬鬆(QE)政策。
十年前爆發世紀金融海嘯之際,形勢相當危急,甫接任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本身即為深入研究民國19年(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理論專家,深知箇中問題之嚴重,在採取了一連串救市政策、初步穩住危急形勢之後,柏南克決定參考日本央行在民國90年(2001年)採取的新型貨幣政策,即所謂的量化寬鬆QE)」。
QE是由央行聯準會透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與債券,增加銀行在央行開設結算戶頭內的資金,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動性;這是一種當政策利率已降至零或接近於零、傳統貨幣政策再已無技可施情況下的權宜手段。
美國第一輪QE從民國98年(2009年)3月起實施,為期約一年至民國99年(2010年)3月叫停;第二輪從民國99年(2010年)11月至民國100年(2011年)6月;第三輪從民國101年(2012年)9月開始,直到民國103年(2014年)1月告一段落,並決定開始「退場」,即聯準會逐月開始縮減QE規模。
QE的目的是在利率已低到不易再降的情況下,通過特殊手段,直接對市場注入流動性,希望能刺激消費與投資,並穩住物價,避免物價因內需動力不足而下跌、甚至出現通貨緊縮的恐怖情勢。因此,Fed在採取QE政策之初即設定具體目標,當通膨率高於2.5%及失業率低於6.5%時將逐步退出QE
當金融海嘯從美國向全球各處擴散之後,日本與歐洲先後加入QE行列,中國大陸也採取了相當寬鬆的貨幣政策。於是,全球四大經濟體同時大量印鈔,總共釋放了合計多達12兆美元的流動性。但十年下來,讓所有經濟學家感到不解的現象發生了,各國物價始終在低水平保持穩定,並未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甚至連較為明顯的物價上漲亦未看到,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經濟理論,帶來了前所未見及難解的世紀困惑。
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未久,英國女皇視察倫敦政經學院時,請教一群全球頂尖經濟學家:「為什麼全球沒有任何經濟學家預見到這一次危機的發生?」當場所有專家啞口無言。如果英女皇再一次視察倫敦政經學院,並再一次請教在場的全球頂尖經濟學家,這回要問的問題可能會是:「為什麼全球如此天量的貨幣發行,卻未出現惡性、甚至只是一般的通貨膨脹?」
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個總體經濟學的世紀困惑,不外兩種不離傳統思維的推測或解釋。第一種看法是「時機未到」,即天量的流動性仍在蓄積能量,不表示不會爆發,只是不知何時爆發,一旦爆發則後果難以想像。第二種看法是,大量流動性之所以未導致物價上漲,是因為錢多流入了股市與房市等資產市場,造成資產市場的泡沫,但只要是泡沫終有破滅的一天。這兩種推論是否正確,只能等待時間來證明。
有趣的是,最近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論點。傳奇基金經理人Stanley Druckenmiller接受CNBC專訪,談到目前低通脹形勢,他認為:「目前是人類有史以來生產力最大的爆發期,傳統經濟理論已完全無法反映世界總體經濟情況。」如此的邏輯,應該與全球方興未艾的網路經濟數位經濟有關
根據MIT的調查,美國人平均每人每一年願意支付18美元來使用谷歌搜尋引擎服務,3億多美國人合計願意支付的金額達54億多美元。但谷歌服務是免費而不計入國內生產毛額(GDP)之內的,換言之,這相當於GDP存在著「黑洞」,即大量貨幣增加的同時,伴隨同樣大量GDP的增加,因此物價未必明顯上漲。這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網路經濟提高的生產力,折射的是生產成本的降低與終端消費品物價的下降
看來,當代總體經濟學是需要大幅地修正與補充了








聯合報黑白集/別開校園衝突潘朵拉盒


2019-09-29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公館地下道的連儂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團發起的九二九台港大遊行今天登場。由於大學校園陸續發生港生與陸生衝突事件,蔡政府支持反送中,鼓動青年仇中情緒,應慎勿製造校園對立,開啟校園衝突的潘朵拉盒。
台灣呼應反送中的連儂牆,最早出現於台北公館地下道,因未合法申請,兩小時便遭拆除,後經申請核准重設。之後連儂牆進入各大學校園,卻連續發生數起衝突。
先是義守大學港生張貼反送中文宣遭陸生撕下,港生指控陸生動粗,校方安排雙方於派出所握手言和;東吳大學也有六名學生撕毀港生連儂牆文宣,校方處理後由其中一人出面道歉;一周後,文大陸生不滿港生違規張貼,不待校方處理逕自撕毀,肇致肢體衝突並變成刑事案。
港生陸生素來融洽,但反送中、連儂牆卻成為衝突的觸發點,動手者更屬不智。各校衡量衝突起因、事件複雜與否而有不同應對,不但要化解衝突,更應教導學生民主與法治精神、包容與理性對話
港生陸生衝突,蔡英文總統要求積極處理,教育部更警告校方未積極作為,將介入並議處學校。但老實說,民進黨覺醒青年破壞民主、踐踏法治的兩套標準,就是最壞示範除支持港生自由表達意見,蔡政府在制度上歧視陸生、在社會上塑造對陸生不友善氛圍,也應檢討
大學校園是以教育為目的的知識殿堂,年輕學子情緒已被激起,蔡政府更應謹慎,別將香港街頭衝突火把丟進台灣校園。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常態化,台灣沒有豁免權


2019-09-29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極端氣候頻頻引發災難。圖為美國海岸防衛隊在北極研究冰川融化。(路透)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在紐約登場,會議主要是對進度遲延的巴黎協定施加壓力,但顯然沒發揮作用。會前聯合國要求氣候公約締約國承諾民國139年(二○五○)做到碳「淨零排放」,但六、七十個國家都顧左右而言他。
十一月將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程序的美國總統川普,意外來到峰會,在瑞典十六歲抗暖化鬥士桑柏格的怒視下進場,僅待了十來分鐘就離席。
氣候峰會重點是為減碳不力加把勁,但科學調查、衛星偵照掌握到的證據都非常駭人。北極圈內世界最大島格陵蘭四月就開始融冰,較常態早了三周;六月十六日一天的融冰量達二十億噸,這些原鎖在冰蓋、永凍層的水分融解,直接的影響是海平面上升;若加上近年南極大規模融冰,估計海洋會多出三兆噸的水,海平面升高至少五公尺
海平面上升,帶動大氣的水文循環,而且是巨量改變。先看西太平洋,今年已生成十七個颱風,與去年接近,但現在九月還沒結束。十七個颱風只有「白鹿」登陸台灣尾;有五個颱風以近似路線直撲日本。有人開玩笑說颱風也「哈日」,其實是今年太平洋高壓偏強、偏北導致,與去年日本的大氣環境近似。
台灣雖然只有「白鹿」颱風掃過恆春半島,但沒登陸的颱風卻都帶來可觀的強降雨,兩小時兩百毫米很常見。因為高層南亞高壓把印度洋水氣源源不絕地引入,中南半島、華南、華中、台灣、日本一路極端強降雨不停;這樣的現象與去年幾無二致,雨日減少,但強降雨災害加劇,科學界擔心是「極端氣候常態化」。
中央氣象局承認是極端氣候常態化現象,正在建立雨量兩百毫米預報機制,相對過去豪大雨預報常態以二十四小時累積為單位,顯示極端氣候加劇,往往一、二小時就已成災氣象局特別強調時雨量預報技術還不成熟,顯示近年極端氣候正迅速變化,尤其是短期、小範圍的強降雨更難預測。今年龍眼幾乎零收成,因為去年秋天起乾旱了近半年,大尺度的天氣變化掌握不到;今年春天中、高海拔水蜜桃開花不錯,原以為有不錯收成,沒料到連下半個月的雨,水蜜桃全爛在樹枝上,這是小尺度未能掌握
災害的規模與頻率,過去預測的那一套突然失準也是大問題。今年大西洋生成的熱帶風暴數字與去年相近,但從風暴增長變為颶風卻比去年大增四成,颶風規模也明顯增強,讓美國東、西岸的防災面臨新的挑戰。
為什麼災害規模有明顯變化?簡單說大氣的水文條件大幅度變化,尤其空氣汙染是新的變數,大氣二、三千公尺以下空域幾乎都是霧霾、氣膠物凝集,讓中高海拔穩定的季節風受到干擾,過去的經驗不再精確。尤其許多變數不斷發生,例如這段期間赤道至南緯五度有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非洲中部同一緯度也大面積火災,亞洲印尼放火燒墾的黑煙也接近失控;這些汙染物因為赤道無風帶暫時不致擴散,但隨著地球自轉、雨季來臨必然成為大氣的新亂源
過去五年地球連創高溫紀錄,台灣近五年氣溫也不斷創新高,雨日少、雨量增多,正是極端天氣惡化的證據,但國際的減碳似乎與台灣無關,難道仗著是非氣候公約締約國?承諾的減碳數字只是說說而已?不必接受國際社會檢視,台灣嘴上減碳就好了?甚至不把排碳視為必須革除的現象,反把排碳視為經濟活動的必然,實在匪夷所思。
環保單位最近借用電力公司「需量反應」作法,供電尖峰用電大戶減少用電,可以享受電價回饋,降低用電需求;環保單位新推空汙橘色警戒時工廠關機、降載,出發點都不在減碳,而轉移為空汙是必要之惡,付空汙費就可排汙,與節能減碳救地球背道而馳;如此下去,勢必加劇極端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