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  徐旭東/盼「韓流」為台灣創造全贏
◆  陳立恆/2019,台灣文創還要不停奔跑
◆  王文華/人生其實不必「止於至善」
◆  薛承泰/勞保改革只有文青不見魄力
◆  楊志良/奪回政權,然後呢?(資源配置篇)

◆  洪蘭/人生的大智慧 該如何教呢?
◆  王正方/吃耳光的人
◆  方祖涵/指定打擊與勞資攻防
◆  馬凱/準總統 救救勞保火坑中的年輕人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股市
◆  葉銀華/華航工會再次無預警罷工的啟示
◆  盛治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

◆  黃介正/黑天鵝 灰犀牛 聰慧豬
◆  楊志良/奪回政權,然後呢?(人才篇)
◆  嚴震生/新年看書架上的幾套古文集
◆  方祖涵/城市專屬的回憶資產
◆  謝哲青/適時的休息 也是種重要技能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2019-02-22 23:42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漢尼斯擔任史丹佛大學校長長達16年,他三度進出矽谷,對學術與產業的貢獻甚巨,不只是圖靈獎得主,更有「矽谷教父」的讚譽。 圖/天下文化提供

報載監察院還在調查管中閔校長過去的兼職。管校長個案有無違反規定,交由法律專業及權責人士針對事實去討論他依法該負責任,民意也會依各方所提理由充分性予以評判,本文不討論。我想提出的是,我們想要營造什麼樣的大學環境。
前一陣子因讀了史丹佛大學前校長漢尼斯新著「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特別對他描述史丹佛大學如何強化學術和業界交流深刻印象。他在擔任教授期間,自己創立公司、幫助一家公司上市、在幾家科技公司擔任董事、並以天使投資人身分資助新創公司。卸任校長後,被邀請擔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
這樣的經歷在美國,被視為能夠跨領域協調整合的人才這樣的經歷在台灣,可能就成學商兩棲、違法兼差代表
漢尼斯認為,學術界沒有期限及市場壓力,可以提出嶄新想法在某些領域突破,較有可能創造出革命性的創新。企業界則必須在競爭壓力及有限資源情況下,做出讓市場可以接受的產品來獲利。雙方要共生,要靠彼此想法的聯繫和落實
例如Google是在學術環境中被創造的,走入市場之後再不斷地做修正調整,早已超越了學術研究的範疇。因此,大學和企業之間的科技轉移及大學創投基金對於兩方的連結很重要。如何建立良性的互動模式,讓大學研究成果透過企業運用讓公眾受益,得到的金錢報酬再進一步回饋大學,幫助學生。漢尼斯觀察到,有些美國大學的官僚體系設下重重阻撓,而史丹佛則是盡可能不干預技術轉移的過程,希望讓學校成為新創公司的搖籃,追逐創業的夢想。這半個世紀以來,史丹佛從廿名之外大學,成為各項評比認為全美前五名的頂大。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廿一位委員中,有三位來自企業界,這樣的結構被部分人士批評為企業介入校園。我上網查了一下現在史丹佛大學董事會的名單,卅一位董事中有一半以上的頭銜明顯表明他們來自企業界。企業願意參與學校的運作,對於校務的發展和學生的教育究竟是好是壞,值得深思
台灣高等教育問題,不在於和企業的關係,而是整個體制有沒有足夠彈性和願意變化的決心,來因應新世代挑戰。現在世界同時受到生態變遷和科技快速發展影響,既有的教育體制如不能大幅度改革,實在很難把學生訓練好來面對新世界。國外已經有例如Minerva大學,完全打破現有大學學習體制和空間限制,讓學生能夠有真正多元且實際的學習經驗。其他傳統大學雖然沒有如此激烈的變革,但也推出許多教學和研究的改革計畫。我們的大學還在各種官僚體系規範限制上,每年面對學費能不能調漲問題傷腦筋
國家要進步,就應該認真問對問題,然後集思廣益尋求因應之道。少花一點時間討論教授兼任獨董,究竟是在正式公文核准前或後的枝節問題,多花點時間思考教育的課程和形式如何調整來面對未來,則教育幸甚,學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