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升息之外 看懂葉倫演說的門道

.聯合報社論..無視幫派式壟斷 司法改革之大患
.聯合報黑白集.碎片變成系統
.經濟日報社論.升息之外 看懂葉倫演說的門道







經濟/升息之外 看懂葉倫演說的門道


2016-08-28 02:4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應該是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傑克森洞」年會演說的適當註腳。演說內容涵蓋「當前經濟情勢與展望」與「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工具」兩部分,凸顯出Fed將繼續「漸進式」升息的決心,同時排除增加新政策工具的可能性。葉倫立論堅實穩健,氣勢橫掃千軍,為當前高度不確定的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掃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猜測與預期。
金融市場當然希望能從演說中解讀出Fed是否會在近期內升息,尤其是9月,但結果可能感到失望,因為葉倫只表示「我相信最近幾月來升息的可能性已經增強」,「預期聯邦利率漸進式上升應屬適當」,但「仍要看後續公布的經濟數據」。這其實是各界預料中的說法,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
但這些絕非「廢話」。葉倫開宗明義就強調「目前美國經濟正逼近Fed所訂的充分就業及物價穩定雙重目標」,且「預測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溫和成長,勞動市場將再增強,通膨率將在未來幾年內上升到2%」,這都展現Fed持續升息的決心,且絕不是只會再升一次;當然「如果發生震撼使經濟展望改變時,貨幣政策便須調整」。
因此要預測下次升息的時機,首先要看9月初將公布的8月就業報告。如果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逾20萬人,9月下旬幾乎已篤定升息;至於11月美國總統大選是否會影響升息?如果因為經濟數據強勁而升息,表示對歐巴馬經濟施政的肯定,希拉蕊陣營反而會以此為「利多」;至於川普,反正他已經表示當選後不會再提名葉倫續任,Fed應該不會考慮此點。
對金融市場而言,就算9月升息也不過1碼,且幾乎可以排除今年內再升的可能性。事實上Fed去年12月升息迄今,公債殖利率不升反降,美股不跌反漲,且美元對主要貨幣還貶值約4%,這些都為升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篇演說的真正重點其實在第二部分,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未來」,闡釋Fed未來幾年將如何最有效地執行貨幣政策,更「聚焦於現有的政策工具是否能適當因應未來經濟滑坡」,及是否需要「考慮一些新增的政策選項」。
對此葉倫首先捍衛Fed為因應金融海嘯及經濟衰退,所採取的「購買資產(即QE)」及「未來利率指引」兩項新創工具的有效性,而且不僅過去有效,未來仍將以這兩項工具來因應下一次經濟滑坡。至於新的工具選項,「未來的決策官員可以視需要而開發」;這明確表示葉倫絕不考慮實施「負利率」,遑論「直升機撒錢」之類的激烈政策。
葉倫也明白表示她的利率目標是3%左右;外界質疑利率目標如此之低,一旦再次碰到經濟衰退,Fed藉降息以刺激經濟復甦的空間將遠遠不夠。葉倫也承認過去為拯救衰退,平均降息幅度為5.5個百分點,因此「要因應平均程度的衰退,似乎還差約2.5個百分點的升息空間」。但她強調以往之所以需要較大的降息空間,是為了要先「矯正之前不當的貨幣政策」;因為以往在衰退之前,利率普遍已過高,所以Fed才需多降;她的目標利率僅3%,絕不算高,因此再碰到衰退時便不需要如以往般大幅降息;將利率重新降到0,再配合QE及利率指引這兩項創新的工具,便「足以因應」。
葉倫演說中真正的震撼,在於她為「QE退場」埋下伏筆。雖然現在決定先升息,但「Fed到某一時點時,對於到期債券所取得的本金將停止再投資,或逐步減少再投資的金額」。儘管「要經過許多年才會被動地使資產減少到較正常的水準」,但葉倫也表示Fed「不能忘記在適當時機脫離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市場自然也不應忘記此事。
葉倫最後強調,雖然財政政策與結構改革非常重要,但貨幣政策仍然舉足輕重,絕非外界所形容的「強弩之末」或「彈盡援絕」。這既展現葉倫的自信,以及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更凸顯她對升息的立場堅定不移。

聯合/碎片變成系統


2016-08-28 02: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 記者鄭清元/攝影


執政百日,蔡政府碎片化的政治凸槌,已漸漸組合成系統性的總體危機。
一、愈來愈違離民主體制:憲法規範的中央政府體制,畢竟是雙首長制,但爾今已有人稱蔡英文操作的是「帝制」。一方面,蔡覺得她有權力也有責任介入一切,如說華航罷工「忍無可忍」,失去了總統憲政高度的中立地位;另一方面,卻有人不容她放大權力,例如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流產。
她賦予不當黨產處理機構以涉嫌違憲違法的權力,先射箭再畫靶,可能做到不准發薪水及退休金的地步;卻又悍然要撤銷國人寄望肅貪清汙的特偵組。
再者,她自命主持司法改革,卻實際上必留下干預司法的惡名。尤其,她以有罪推定馬英九為洩密虞犯,並事前審查講稿,竟禁止馬出境,這已經嚴重摧毀了民主法治的原則。凡此種種,皆將使蔡英文在民主憲政上愈來愈站不住腳。
二、愈來愈撕裂國家定位:在「太平島是礁/沖之鳥是島」上猶豫軟弱,在新南向政策上進退失據,及在「九二共識」上的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已使兩岸關係倒退至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的地步。凡此種種,將使蔡政府自陷於「台獨搞不成/中華民國也守不住」的災難狀態。
蔡英文說「我最民主」、「最會溝通」,但政府的拙劣操作被認為是令人嫌惡的「帝制」;蔡英文自詡可以維持兩岸現狀,但兩岸的撕裂卻變本加厲。
總之,碎片化的災難,已漸組合成系統性的危機。

聯合/無視幫派式壟斷 司法改革之大患


2016-08-28 02: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上波司法院長提名受挫後,蔡英文總統改提許宗力、蔡炯燉為正副院長,及黃瑞明、許志雄、詹森林等人為大法官,卻引來兩大質疑:其一,許宗力曾擔任大法官,如今再提,法學界認為有違憲之虞。其二,多位人選色彩鮮明,司法實務界認為蔡英文遭「民間司改會」等團體綁架,「會吵的有糖吃」。司改是蔡總統重要政見,但提名卻偏向討好特定團體,對照其「我的工作不是輪流討好誰」的宣示,格外諷刺。
蔡英文原提名謝文定、林錦芳出任正副院長,主要是企圖挾勝選餘威藉檢、審出身人馬主掌司法系統,以備化解內部的反彈。未料,職司審查的立法院還未出聲,民間司改會的反彈已傾巢而出,以謝文定曾於戒嚴時期「吃國民黨頭路」,將他打成威權餘孽,更以守舊、對憲法價值信仰薄弱等一舉否定,硬逼兩人放棄提名。
事實上,在提名謝文定之前,蔡總統最初考慮的司法院長人選就是許宗力;但當時因礙於大法官「不得連任」的規定,只好放棄。誰料,這回捲土重來,總統竟仍選擇要許宗力「回鍋」,並強行解釋說由於其上一任期已經中斷,所以沒有「連任」的問題。前後不過事隔一個月,蔡總統即選擇以「自行釋憲」的方式,幫自己放水了。
更嚴重的是,蔡英文選擇蔡炯燉為副院長人選,並提名許志雄、黃瑞明、黃昭元、詹森林、李建良等人為大法官;名單一出,不僅遭法界譏為「親綠律師事務所幫」大舉進軍,司法實務界更對民間司改團體的「影響力驚人」大表讚嘆。
從寬而論,大法官既由總統提名,略帶特定政治色彩原不意外。也因此,無論許宗力在上回立法院審查大法官資格時就主張國民黨不當黨產應返還於民,或有被提名的學者曾為蔡英文的「兩國論」撰寫法理論述,也可以「民主常態」視之。問題是,在如此高政治意味提名的背後,卻暗藏著少數人透過幫派式的壟斷,左右了提名名單,包括其「嚴以責人、寬以律己」的態度,均可能導致司改方向偏頗,乃至使得未來大法官會議解釋偏差,這才更令人擔憂。我們可以分三點來談:
首先,司法是由檢、審、學、律四大支柱所支撐,大法官會議成員允宜多元、衡平。若照這份名單通過,將來大法官純由檢察系統出身者,就只剩上屆入圍的吳陳鐶,而學者或人權律師固然人數眾多,卻無法扭轉司法長期「輕檢」之態勢,更可能導致大法官會議更向「被告」而非「被害人」人權傾斜。
其次,廣納人權律師的作法,忽視了律師是某種「利益團體代言人」的現實。參考美國的大法官提名,若要提名律師,應以律師轉入學界或司法實務界者為宜,而非掛牌執業中的律師,如此,才可能將不當干涉因素減至最低。蔡總統妥協納入若干特定團體成員,如何奢言司改?
再者,提名之學者幾乎是「台大幫」天下,顯有「近親繁殖」之虞;而如此攀親帶故的類血緣關係,難保不因依附當權者意志而喪失獨立判斷。且看民間司改會對許宗力回鍋是否違憲,乃至被提名者政治色彩過度齊一,幾近無聲;相對於他們先前圍剿謝、林之鋪天蓋地,直如天壤。這種反差,豈非驗證了他們的圍標已經得逞?
正因為蔡英文已經大權在握,更需要聽取多元意見,才不致落入「偏聽」的陷阱。然則,檢視蔡政府執政百日之作為,諸如對太陽花觸法者撤告、一例一休「髮夾彎」等事件,及至謝文定與林錦芳的「被懇辭」,哪件不是被特定親綠團體牽著鼻子走?
今天司改團體先聲奪人,主政者也甘於討好、配合幫派式壟斷來尋覓人事並拍板政策。對一個小圈圈如此言聽計從,卻置廣大的檢審體系於不顧,蔡總統要如何引領一個足以讓司法界和全民信服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