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還要臉嗎?關稅煉獄是假象?(初五)

◆  嚴震生/TICAD:中日在非洲競逐的平台(初五)

◆  【專家之眼】權責不符遇上黨派領導 或將意外團結台灣(初四)
◆  【專家之眼】對823結果的另一種解讀—君子求諸己(初三)








【專家之眼】還要臉嗎?關稅煉獄假象


2025-08-27 07:23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美國川普總統發動關稅戰,台灣對等關稅高於主要競爭對手,傳統產業首當其衝。圖為高雄港貨運碼頭。本報資料照


美國川普總統發動關稅戰,台灣對等關稅高於主要競爭對手,傳統產業首當其衝,廠商的訂單、獲利、就業市場負面衝擊已是現在式,甚已傳出關廠歇業的新聞。面對產業困境,部分媒體與官員竟還試圖粉飾太平

以近期一篇《關稅煉獄是假象 台灣要積極迎向國際經貿新秩序》為例,聲稱關稅落差只是假議題,國內企業早已經歷類似的考驗,無須畏懼關稅來襲。作者為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李淳代表,由於李代表出身國內知名智庫,在國際貿易法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該文發表後立即受到高度關注惟其內容不乏謬誤之處,與我國產業現況有相當的差距

首先,李淳指出,即使台灣「自由貿易協定(FTA)涵蓋率」只有12%,遠低於韓國的七成以及日本的五成。但這樣的關稅劣勢已經超過15年,台灣辛苦堅韌經貿血戰經驗,早已讓我們的因應彈性韌性都高於各國。

從其論述觀之,台灣產業深具彈性及韌性,毫不畏懼經貿邊緣化危機。該說法卻經不起出口數據驗證,查閱財政部出口主要貨品數據,電子及資通產品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占我總出口比重才31.48%,十餘年來比重成長超過一倍,今年1-7月已經突破七成71.6%), 7月更達到75.2%歷史紀錄。多數電子及資通產品享有 WTO《資訊貿易協議》(ITA)零關稅優惠,儼然成為我出口主流。反觀,我國在缺乏 FTA 覆蓋下,傳統產業出口需額外支付關稅,出口比重則由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的近七成,大幅衰退至當前的不及三成之譜,實難以忽略關稅落差對產業的斲喪。

進一步觀察主要出口市場,也偏向零關稅或低關稅市場。我國前二大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與美國,今年前7月占我出口比重均接近三成。兩岸間除有地利之便外,亦受惠於 ECFA,主要出口貨品與農產品享有零關稅,進而擴大出口量;台美之間雖然沒有 FTA,但美國簽訂 FTA 的數量有限,加上川普發動關稅戰之前,美國關稅偏低,工業產品加權平均關稅僅有2.1%,農產品加權平均關稅4.0%。不僅 ICT 產品輸美占總出口的比重高(如伺服器74%),傳產也不遑多讓,如手工具及水五金(50%)、汽車及零組件(48%)、金屬扣件(44%)、鋼鋁及製品(31%)、機械(24%)等,美國已躍升為我第一大出口市場。

其次,該文也提到對美國高額投資承諾沒有拖垮台灣的問題,因為國際投資從來就不是單向的送錢送人,投資者同樣藉此取得深度整合進美國科技創新系統契機

日前經濟部長郭智輝透露,我國為說服美國調降關稅,將投資美國四千億美金。該金額相當於我去年 GDP 7,955.73億美金的五成,遠高於日本的13.1%與南韓的19.4%。台灣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全球投資歷史紀錄僅449億美金,其中對美國為141億美金。易言之,台灣需將所有的對外投資集中至美國連續九年,始能達成該金額。此舉不僅將排擠國內投資,還會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

以台積電為例,川普8月初宣稱台積電在美投資金額將加碼至2千億美金,若要五年內完成投資,每年約需300億至400億美金。7月該公司法說會預估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資本支出才380億至420億美金,未來美國投資約占八成,在台投資勢必會大幅削減

在美國片面加徵關稅下,各國都將受到波及,尤其我國對等關稅稅率處於不利的地位,從無薪假人數、外銷訂單表現、出口金額等數據皆可觀察到關稅的影響。政府應明確告訴國人與產業,加徵關稅可能的負面衝擊,始能協助受害廠商降低風險。而不是散佈此類文青風文章,刻意隱匿數據,淡化產業與對美投資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