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喪至乎哀而止!致小S、陳淑樺、辛龍…(初十)
◆ 【專家之眼】針對藝文人士身故 思考臺灣社會反應
◆ 【專家之眼】莫以意識形態為由封殺DeepSeek(初八)
◆ 【專家之眼】中共對台統戰始終如一 間諜案為何變多?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與兩岸關係(初六)
【專家之眼】針對藝文人士身故 思考臺灣社會反應
2025-02-07 06:24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女星大S(徐熙媛)日前因流感併發肺炎,在日本過世,享年48歲。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藝人徐熙媛在日本旅遊期間因為流感併發肺炎辭世後,許多網路評論者發言觀點,不符倫常義理基本標準,因為激發強烈負面評議,成為媒體追逐報導焦點。當前臺灣社會被政治搞到嚴重極化,行為處事道德淪喪到此等地步,確實是令人感到相當遺憾,但當事者肆無忌憚強辭奪理不斷硬拗,卻又讓人非常無奈。
藝人在不同國家與社會都是媒體報導重心,其日常言行舉止進退經常成為鎂光燈匯聚焦點;影迷粉絲關注與捧場支持,亦讓藝人獲得引領社會風潮帶動價值取向機會。但正因如此,許多藝人在公開表達政治立場與態度理念後,經常被捲入政治漩渦,成為政治評論者攻訐標靶,最後經常讓其演藝事業與票房成績,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不過大部分文藝工作者與演藝界人士都儘量與政治保持距離,並且從事演藝工作團隊,多半基於票房考量,絕對避免以非常堅定立場與強烈態度表達政治傾向。由於政治立場經常就會成為票房毒藥,因此從事演藝事業公眾人物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廣結善緣,儘量不去逞口舌之快胡亂開罪政治派系;甚或是公開選邊站隊參與政治活動,讓本身成為政治攻訐彈藥瞄準目標。
回顧過去一年來,臺灣文藝界名流相繼殞落,其中包括音樂界教父級作曲家劉家昌、文學巨擘瓊瑤、資深演員石英、傳奇武俠片紅星鄭佩佩以及影視明星汪建民,甚至石班瑜先生專門為巨星周星馳配音,讓周星馳所主演國語版影片獲得靈魂與生命,亦在辭世後獲得周星馳親自肯定。此外資深歌手與作曲家鄭華娟以及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辭世後,亦獲得諸多社會大眾積極回應,並且不吝表達正面評價,真是足以告慰辭世者在天之靈。
許多藝人演員或是藝文界人士都是在其演藝事業或是創作到達顛峰時猝然離世,但是亦有文藝界人士在逐漸淡出舞臺收筆息影後多年,隨著年華老去自然身故;隨著某些文藝界因為年邁辭世,自然就會引發與其相同世代者傷感。
不過不論辭世者當年藝文作品或是表演事業存在多少爭議,通常臺灣社會還是相當敦厚,對於亡故者基本上社會大眾都不會再出言表達惡感,畢竟普世義理是人死為大,至於政治人物會強調「林北沒死那裡也很大」畢竟算是社會異類,恐怕是難以獲得社會認同與肯定吧?
至於政治評論者針對藝人徐熙媛辭世發言惹議,風波最後都會平息,但是不可否認,徐熙媛辭世後確實引起臺灣社會重視流感疫情,因此許多社會大眾主動接受注射流感疫苗,甚至要讓政府主政機關辦理緊急採購流感疫苗滿足社會需求,確實是項始料未及社會現象。
此外亦讓國人開始注意國外旅遊因病就診與應變保險問題,特別是原先國人對於日本社會醫療保健體系,普遍抱持正面觀感與高度期待,結果從徐熙媛就診過程中,發現到事實真相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完美,其實亦讓臺灣社會更進一步認清日本社會醫療保健體系,其實亦存在相當問題,從而更加珍惜臺灣社會彌足珍貴之健保體系。
不過吾人不妨認真藉由違逆事實思考方式(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pproach),想想當事者若是其他演藝明星,臺灣社會將會有何反應?發生地點若是在其他國家或是中國大陸時,社會評論趨向又將指向何方?
其實吾人必須承認,臺灣社會看待任何事件,還是存在雙重標準,甚至多重標準,偏見與成見再加上多疑與怨恨,往往就會讓吾人判斷失實,讓感性超越理性駕馭判斷能力,這是臺灣社會因政治情勢發展趨向極化,所導致愈結愈緊高帝安繩結(Gordian Knot),吾人不妨反省,臺灣社會還存在解開這個死結之理性繩頭嗎?
【專家之眼】喪至乎哀而止!致小S、陳淑樺、辛龍…
2025-02-07 19:56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教授
大S(徐熙媛,右),日前和家人到日本旅遊,因流感而引發肺炎不幸病逝。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小S「在日本每天以淚洗面」。據悉,「大S的骨灰罈將會永遠放在家中」,原因就是小S想要每天可以看到姊姊,有空可以跟姊姊說說話,不希望大S被孤伶伶的放在靈骨塔裡。(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善良、堅強又美麗的大S(徐熙媛),日前和家人到日本旅遊,因流感而引發肺炎不幸病逝。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小S「在日本每天以淚洗面」。據悉,「大S的骨灰罈將會永遠放在家中」,原因就是小S想要每天可以看到姊姊,有空可以跟姊姊說說話,不希望大S被孤伶伶的放在靈骨塔裡。而她原本要在2月13日進棚主持的電視節目《小姐不熙娣》,如今也已經跟製作單位請假,不知何時復工。痛失大S的小S,一時走不出來,讓人憂心。
國標舞女王劉真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因心臟開刀手術不幸過世,享年44歲,留下一女。老公辛龍在太太離世後傷心欲絕,至今快5年了,仍然沒有出現在螢光幕前,讓人擔心。
另外,80年代金曲歌后陳淑樺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以一首《夢醒時分》,賣出台灣音樂史上第一張破百萬銷量的專輯,而成為台灣樂壇難以超越的高塔,也是唯一一個拿下金鐘獎、金曲獎的歌手。不過卻因為母親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突然過世,走不出喪母之痛,至今未曾出現在公開場合,讓人相當不捨。
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因為無法面對摯愛的離世而變得消沉、封閉。然而,這並不是正確的面對方式。子游說:「喪,至乎哀而止」,意思是,面對至愛的離開,哀痛是必然的,但不可過度;孝經也說:「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哀傷,最多,不能超過三年,就要回歸到原有的軌道,重新出發。
面對至愛的離世,深陷其中,並不是正確的面對方式。原因是:對不起亡者。因為就亡者而言,亡者只會因此而更加難過,不會因此而高興,反而更牽掛你是否活得好、活得健康陽光。
其次,就你自己而言,這種過度悲傷是在傷害自己,讓原本可以很有價值的生命變得灰黯起來,這是對不起自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責任的背棄。曾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每一個生者對自己仍健在的父母、孩子都負有責任,要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以及做好子女的榜樣,這都是生者仍應盡到的責任。
那麼,該怎麼做才對呢?是否有更有意義的紀念方式、更正確的思念方式呢?有的。很多人都去過長庚醫院看病,但可能不知道該醫院命名的由來。之所以命名「長庚」,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為了紀念他的父親王長庚而成立的。因此,悲傷,並不是思念一個人的最好表達方式,儘管它是發乎天性。正確的作法是生者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亡者的恩惠,以亡者之名造福人群,才是最好的思念方式,這就等於每天跟祂說話了,祂永遠不會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