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政策須先拋開鴕鳥心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居檢之亂:指揮中心成無菜單料理店?
◆  聯合報黑白集/待在台灣的勇氣
◆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政策須先拋開鴕鳥心態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政策須先拋開鴕鳥心態

2021-11-14 00: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德國看守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公布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在64個國家中倒數第5名,但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他們引用的資料庫有誤,他們自己也承認錯誤並道歉」。圖為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德國看守」等非政府組織日前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我國在61個國家中排名第60,由於依慣例前三名從缺,我國實際排名算是倒數第五名。可能是對這項吊車尾的排名不滿,環保署立即反應說評比機構計算過程中把台灣總人數低估為2,000萬人,因而高估了一些人均指標,例如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等,如此錯誤的指標不應該當做參考。環保署還表示,已經要求更正數據,否則未來考慮不再參與評比。

這份績效評比是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期間發布的,具有很重要的國際影響力,參與評比代表我國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也可以在國際上有更多曝光度,環保署自不宜輕言退出。除非政府真的覺得減碳政策跟不上評比中的各項指標,為免自取其辱,才不好再參加評比。

首先,在相關指標的計算過程中,我國總人數被算成 2,000 萬人,少了約一成,導致相關人均指標都被高估。但是我國在大多數指標項目的排名都在很後面,即使調整人口數之後,恐怕排名還是前進不了多少。另外,部分人均指標是以人均變化趨勢來計算,這些指標並不易受到總人數調整的影響,亦即低估人數固然會造成一些指標的錯誤,但整體而言,我國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整體排名落在後段班,已是無法逃避事實

其次,氣候變遷績效的指標分成四大項,包括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與氣候政策(20%)。我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與能源使用這三項的排名都在非常後面;氣候政策排名第42名,算是略好一些,但離中間值還是很遠,更別說要名列前茅了。

依照民進黨政府「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的能源分配規畫,民國 114 年(2025年)時要達到天然氣占50%、煤碳30%、再生能源20%的目標,屆時火力發電合計將占到80%,根本很難減少 CO2 的排放。再從再生能源的占比來看,目前還不到6%,想要達到民國 114 年(2025年)時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大概也很困難。

另外,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產業結構調整,例如減少高耗能產業,以及制定嚴謹的節約能源政策例如調高能源價格,想要減少能源使用也非常不容易

最後,在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上面,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碳排放,包括設立合理的碳稅、建立一個有效的碳權交易市場、鼓勵企業研發碳捕抓碳封存技術等,都是非常重要而急迫的配套政策。但是,政府對此非但沒有太多著墨,甚至連基本的方向都還看不見。

舉例來說,面對歐盟即將推出的碳邊境稅制度CBAM),我國該如何因應?包括碳足跡的認證、碳權交易及碳稅的制定等,都還有待政府努力去推動且需要儘速完成。

如果政府真的有決心要讓我國追上國際減碳的腳步,就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方式,例如國發會常年列管世界經濟論壇WEF)與世界競爭力論壇IMD)的評比指標,當每年的評比出來之後,就會針對其中我國表現不佳的細項指標責成有關部門檢討與改進;表面上這樣的作法好像是為了滿足這些指標,真正的目的則是改善國內各部門競爭力

我們建議政府,應更積極地去分析這些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並檢討我國在哪些細項指標上做得不夠,責成各主管部門如環保署、經濟部、財政部與其他相關單位等去逐一改善。總而言之,政府應該在維持國家與產業競爭力基礎上,積極且具體地協助企業和產業減少碳排放,才能達到全國減碳的目標也跟得上全球趨勢













聯合報黑白集/待在台灣的勇氣


2021-11-14 00:3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中市宋姓男大生(黑衣)開車擦撞瑪莎拉蒂跑車,張姓(白衣)男乘客等涉嫌拖他下車毆打到昏迷,住進加護病房。圖/讀者提供



超跑三惡少因擦撞車禍毆打宋姓大學生重傷昏迷,在輿論壓力下惡少被逮收押,父母下跪道歉,輕縱員警記過調職,閣揆也要求嚴查嚴辦。但蔡政府能給天下父母親多一點社會安全感、多一點待在台灣的勇氣嗎?

兒子橫遭暴力,宋母說實在很沒安全感,連待在台灣的勇氣都沒有了,希望不要再放危險分子到處傷人,應該零容忍、要重判句句都是對警方、司法及政府的血淚控訴

上月底也傳廿歲粗工遭派遣公司員工集體凌虐致死,除主謀外,涉案者多在廿歲上下。主謀僅以五萬元交保,受害者生母向前立委顏寬恒求助。

半年前「松山之亂」,台北市警松山分局中崙派出所遭黑衣人闖入嗆聲辱罵、推擠員警、砸毀電腦,所長卻安排握手言和並刪監視器滅證,輿論譁然,撻伐暴力,更不滿警方懦弱。

究竟是什麼原因,社會暴戾之氣越來越重,警方執法卻越來越自我限縮,人民也越來越沒有社會安全感,而相對的則是鄉民審判私刑正義之風日盛

此次超跑惡少的父母,除下跪道歉,食品公司也被迫停業。誠然父母失職,但成年人更須為自己行為負責,如此株連的鄉民正義真是法治社會之福

社會安全感不能靠鄉民正義維持;蘇揆施政只在乎那把拚到最後的掃帚,但那不能增加人民「待在台灣的勇氣」。












聯合報社論/居檢之亂:指揮中心成無菜單料理店?


2021-11-14 00:3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指揮中心入境居檢措施原規定十四天全住防疫旅館,後改為「十加四」,最新版本再改為「七加七」。圖為桃園機場入境旅客排隊等候檢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許多台商或旅外國人而言,今年春節無疑是史上離家最遠的一年。指揮中心入境居檢措施原規定十四天全住防疫旅館,後改為「十加四」,最新版本再改為「七加七」。不到半個月變出三套劇本,原因只有一個防疫旅館數量不足,又找不到變通辦法,弄得天下大亂指揮中心這種缺乏科學數據胡亂出牌的防疫法,兩年來屢見不鮮,除造成政策相互矛盾,更種下社區防疫破口的隱憂

許多國人去年即因疫情無法返台,為避免離境兩年未返國遭「除籍」,今年春節勢將出現大量返鄉潮。九月底,外界就開始討論春節返鄉措施,但指揮中心毫無警覺。癥結在,國內防疫旅館加上政府集中檢疫所房間數量,遠不敷春節回台民眾之需。因此,網路上四處出現求助文,有人為求得一房,卑微哀求「住哪裡都可以」,有人以一晚八千元高價訂到房,還被稱為「幸運」。先前是「小明」被卡住,現在一般人也有家歸不得,台灣人不好當。

眼見民怨四起,指揮中心月初宣布入境居檢天數改為「十加四」,前十天住防疫旅館,後四天居家檢疫。陳時中還拿出白板現場教學,稱如此旅館可一個月多做一輪生意,還能空出一成四的房間數。這看似便民,但如此一改,旅館容客量與既有訂單得全部重來業者跳腳,民眾機票旅館都得重訂。這些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並非用白板加減乘除就能得到解答的簡單算數,顯示官員是坐在冷氣房裡做決策。

果然,「十加四」無法解決防疫旅館不足的問題;指揮中心竟轉向民眾喊話,要求「分批返台」,遭到噓爆。十天後,政府只好再轉向,宣布只要打過兩劑疫苗即可採「七加七」入境居檢。短短半月出現三個版本,被稱為史上最複雜的入境居檢政策;難怪台北市長柯文哲批評政策「整死人」,譏諷成了政府整人遊戲

可議的是,從「住滿十四天」到「十加四」再到「七加七」,都非基於科學研判做出的決策,而只是在為落後部署補破網。當初大家批評「三加十一」形成防疫破口,而如今打過兩劑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案例不斷,難道十加四或七加七就不會嗎?政府若認為要關十四天才能擋住病毒,為何現在又覺得關十天甚至七天就行?科學依據在哪裡

正本清源,防疫旅館之所以不足,正是政府施政錯亂所致。目前疫情緩解,但邊境管制依舊,導致國旅大爆發。政府又發放五倍券,還加贈國旅券,相較之前國旅慘澹業者愈發沒有意願轉型為風險高、要求多、補貼少的防疫旅館。在政策相互扞格下,讓民眾返家的路愈來愈遙遠。

指揮中心這種優先解決自身問題而將防疫推到其次的做法,已非第一回以疫苗接種為例,莫德納第二劑應間隔四周,但因疫苗採購政策失誤導致疫苗空窗,指揮中心便逕自延長為十周後,AZ 則延十到十二周。後來,因 AZ 快過期,又逕自縮短為八周。簡言之,指揮中心的接種策略並非出於科學理性,而是基於自己方便,手裡有什麼牌就出什麼牌

指揮中心的做法,就像坊間流行的「無菜單料理餐廳」,今天出什麼菜,端視廚房進了什麼食材。不同的是,民間無菜單餐廳多為高檔或創意料理,讓客人有驚喜與期待感;但指揮中心的無菜單料理卻亂出菜,有時冰箱空空如也。只因是獨門生意,客人毫無選擇,端上桌的哪管好吃難吃甚至傷身,都得吞下肚。

老百姓弱勢至此,有比這更悲哀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