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陳立恆/發問與敢當,才有台灣未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發問與敢當,才有台灣未來
◆  陳冲/同樣魔鏡 境界不同
◆  朱宗慶/變動時代的經驗與態度
◆  葉銀華/台積電有減碳排放?
◆  辛翠玲/金磚擴大的發展與影響
◆  廖元豪/政權輪替,才有民主與制衡






陳立恆/發問與敢當,才有台灣未來


2023-12-02 00:24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學者表示,人社知識能讓大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儘管通識教育跟賺錢關係比較小,但通識能讓你健康的賺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人生六七十,雖然不知老之將至,但我們這一輩攀過高峰、走過低谷,很清楚台灣與世界正處在一個既迷惘又危險的時代,而能夠帶領我們跨越這個時代的人將來自台灣的Z與α世代
從一個走跳世界企業家視角,我認為除了技職培訓、科研創新與創業孵化,其實高等學府裡的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也是國家人才養成決勝點之一。我常常覺得Z與α世代與嬰兒潮世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當初看起來什麼都匱乏、卻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創造;而將要撐起台灣的下一代青年,看起來什麼都擁有,卻覺得自己什麼都無法掌握,如何促進世代之間關於創造與掌握能量轉換,從而鍛鍊台灣青年的心志強度與思辯能力,我相信藉由通識與素質教育優養教化或可收潛移默化之效

所以最近幾年,我投入比較多的心力在台灣青年的未來發展,也非常看重和青年朋友直面相處的機會,從老牌的私立學府到台灣第一志願,無論擔任兼課講師、還是應邀講座分享,都希望能將嬰兒潮世代奮鬥精神與處事經驗觸達到Z與α世代蓬勃生機與躍動靈魂

而所謂學問有問有答才表示學習者專注聽講認真思考,我向來堅持在結束之前請在場學生踴躍提問,有鑑於應試教育慣性所致,通常願意回答的學生寥寥無幾,因此我都會現場發放提問獎金,舉凡能夠提出一個切合提綱或值得討論的問題,可以拿到兩三千元不等的激勵。然而,幾年時光總結下來,我發現一個頗為意外的現象,就是隨著科系院校排名愈高,學生們現場反應就愈低迷,前幾天,我忍不住和幾所知名學府中不同科系的院長教授們分享我的觀察,他們不約而同的告訴我,愈是平時優秀的高材生們,身上的偶像包袱愈重,面對所有可能的錯誤都小心謹慎,因為我所涉略的主題,並非一般學生所熟悉的領域,他們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被認同,沒有拿到獎金事小,當眾打臉事大,既然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乾脆保持沉默

令人啼笑皆非原因,卻讓我不寒而慄,試想,如果這些將要撐起台灣未來的高材生們連現場發問都需要瞻前顧後,他們要如何帶領台灣走過迷惘又危險的未知將來?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材生,不了解犯錯的不可承受之重,少年創業的我,面對的錯誤不知凡幾,但我從來不因此而裹足不前,因為我知道犯錯不是成功的對立面,而是成功的一部分,經商如是,科創亦如是,我想到今年最勵志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崎嶇挫折研究之路,她和每一個成功人士一樣,都曾在未知之前,努力嘗試發掘問題改正錯誤,假若她是一個因為沒有看到必勝希望就直接放棄的研究者,又怎能成為今天頭戴桂冠科學大家

我覺得這也是推廣通識與素質教育意義所在,正因為未來充滿未知,我們更需要拓展高材生們在人生視野上的不同維度,並且培養出一個認真對待各種知識並且不怕面對奚落挑戰的高知世代。但願有朝一日當我踏入教室,面對的會是一群勇於發問與敢於犯錯求知青年,他們可以質疑我的觀點,但不會吝於展現自己專注與思辯,那才是台灣未來的真正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