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經濟/新三箭打破悶經濟的兩關鍵

.聯合報社論..一中政策:不可推翻 應當放大
.聯合報黑白集.冉冉的幸福
.經濟日報社論.新三箭打破悶經濟的兩關鍵








經濟/新三箭打破悶經濟的兩關鍵


2017-01-02 03: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記者茶敘場合發表年終談話,揭示全力提振台灣經濟是今年政府施政首務,未來將從「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兩大面向切入,打破經濟的沉悶,同時也透露政府啟動稅制合理改革,這三者可說是打破悶經濟的新三箭,能否奏效,深受關注。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雖逐漸走出危機,但迄今為止,除美國等少數國家外,多數經濟體仍陷於低成長困境甚至醞釀新的危機。在政府對策上,國際思維也出現幾度轉變,在開始各國紛紛推動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及採取量化寬鬆(QE)等非典型寬鬆貨幣政策,然而,因大型擴張財政政策後遺症太大,量化寬鬆政策不僅製造出新的金融泡沫,且對總體經濟難收振衰起敝之效,因而各國轉而重視結構性改革措施,希望從根本上改造經濟體質,解決長期困境。
但不可否認,結構性改革措施往往需很長時間才會顯現效果,緩不濟急,因而各國在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場的同時,又開始強調積極性財政政策,希望結合結構性改革及政府財政支出擴大,帶給經濟新的成長動能。去年在日本伊勢志摩舉辦的G7(七大工業國家)峰會,以及在大陸杭州舉行的G20(20國集團)峰會,皆達成類似共識;各國經濟政策也都朝此一方向調整。
去年520蔡總統已宣示,要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重新塑造全球競爭力,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過去七個多月,政府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以及都市更新、社會住宅、長照2.0及托育等政策,基本上,都屬於結構調整措施,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漸進的。總統年終談話強調要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相關政策只要完成規劃、立法到位、並已編列年度預算,皆須全力加速執行;這展現了政府對結構改革急切求成的企圖心。
其次,總統宣示要採取前瞻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涵蓋跨縣市及發展落後地區的地方建設,以及下一個世代所需要的基礎建設,包括整合高鐵、台鐵及各地捷運的軌道運輸系統、寬頻建設、防洪及抗旱工程,以及高齡化社會、基礎科學研究及能源轉型所需建設。總統特別強調,這些建設是國家級的中長程擴大內需方案,需要巨額投資,將訂定優先順序及執行時程,不排除以追加預算或特別預算方式,來加速執行。對照過去在大選期間對馬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批評,以及林內閣上任來對財政穩健的重視,此一宣示無疑預告了政府財政政策的轉向。
再者,進行改革稅制以減少租稅扭曲對經濟發展及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也是未來施政另一重點,但這攸關財政健全和稅制公平,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稅改腳步要如何邁出去,亦將動見觀瞻。
近來國內經濟雖然回溫,成長率上修,但主要是因為去年基期偏低及iPhone新手機帶動出口回升等短期效果,面對2017年諸多挑戰,包括:美國準總統川普可能採取對抗性的貿易政策、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年金改革可能造成國內需求萎縮等變數,政府強化公共政策及支出,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採取積極、但不激進的擴張性財政措施,而且著重在未來需要的基礎建設,同時配合進行稅制改革,基本上是負責任的做法,應該可以被社會認同及接受。
但新三箭政策能否奏效,仍繫於兩大關鍵:一是政府對國際及兩岸變局,能否展現足夠的應變能力,穩住大局,安定企業及人民對台灣經濟的信心;二是蔡政府能否展現不同於馬政府的執行力,總統表示,將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協調及整合機制,來提升整體執行能量;未來能不能真正落實新三箭,就看政府團隊拿出什麼樣的本事了。

聯合/冉冉的幸福



2017-01-02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被學者指出引用有誤。 圖/總統府提供

二○一七新年,蔡英文的春聯賀詞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兩句一出,引起不少人困惑,覺得是否「自自然然」或「自自在在」之誤。但總統府發言人說,文句引自台灣文學前輩賴和之詩;既有其出處,一般人也只能敬謹咀嚼其中冉冉深意。
還好,人們仍有挑戰權威的勇氣,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隨即為大家揭謎。原來,賴和的詩句是「自自由由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總統府擷取上下句各四字另組對聯,卻將「自自由由」誤為「自自冉冉」,因而組建出前所未見之詞及語意不通之對聯。
嚴格而論,將「自自由由」誤為「自自冉冉」並非始自總統府,是賴和基金會的出版品誤譯了手寫原稿。問題是,在賴和眾多的詩作之中,為何總統府獨獨挑中了這句誤書之詩,卻不追究其構詞為何如此天馬行空,即擷取作為總統賀歲之詞,這才是最讓人好奇的事。
蔡英文的演說常帶有濃厚「文青腔」,多為其年輕幕僚群之作。不難想像,「自自冉冉」也應是出自同批文青之手,才會以為如此結構渺邈之詞是含意深遠,殊不知卻是拼裝錯誤。且不論「手民之誤」一印出去就是廿五萬份,更令人擔心的是,在總統的重大決策中,像這類望之莫測高深、卻是脫離事實的宣示,究竟有多少?
廖振富敢指出總統府詩句的錯誤,勇氣可佩,但也令人為其直言可能惹禍而捏把冷汗。「冉冉」的幸福,焉知是上升還是下降?

聯合/一中政策:不可推翻 應當放大


2017-01-02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先是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又接受電視專訪為美中貿易問題放話質疑一中政策,不但美方自己人不滿,中國大陸反彈,台灣也無法開心,憂心未來成為談判桌上被交易的棋子。美聯社



川普質疑「為何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縛」?歐巴馬則簽署了台美提升軍事互訪的層級。這兩個事件的發展顯示:美國的一中政策未必能夠推翻,但其框架可以放大。
一中政策最好不要推翻。自一九七二年上海公報以來,一中政策的演化發展有兩個支柱。一、美國認知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獨。二、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這堪稱四十餘年來台美中三方維穩亞太情勢的定海神針,因此最好不要推翻。
值此一中政策出現動靜之時,台美中三方仍應在上述架構下思考。亦即,應將目前可能出現的發展仍制約在「一個中國/和平解決」的範疇之中。美國應知這不是在支撐台獨,蔡政府亦知不可操弄台獨,而北京也不必將此視作台獨情勢的進展。
但是,台美中三方亦皆應體認:美國的「一中政策」、北京的「一中原則」,及台灣的「憲法一中」,皆有放大框架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美國在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情況下主張「一中政策」,這是出自上世紀七○年代的背景;但是,今日川普陣營卻挑起「蔡英文是民選總統,為什麼不能稱她總統」的話題。此一情勢顯示,一中政策至少必須放大框架,否則即不無失衡的可能性。
台美中三方對當前情勢的解讀,將決定日後情勢發展的方向。先談北京:北京若視此為美國只是有意為台灣爭取更公平的地位而非支持台獨,蔡政府也只是想爭取較大空間而無意台獨,則情勢即可不致失控。北京應知: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可能才是共同化解台獨的方法,也才能緩和情勢。
再談蔡政府。無論北京及華府如何操作當前變局,蔡政府皆應穩守「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不要使內外產生欲藉此操作台獨的質疑。其實,一中政策若愈趨寬鬆,反而愈是台獨必須回頭及收手的時刻。也就是說,對於國際上可能出現的空間,蔡政府應解讀並引導成在憲法一中下為中華民國增添的空間,而不是將之轉化為操作台獨的條件。中華民國當然希望美國能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但不願見美國推翻一中政策,也不會將美國捲入台獨漩渦。
再談美國。美國此次出現的訊息,應當解讀為意在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而不是要推翻一中政策,也不會轉向支持台獨。美國與中華民國沒有外交關係,但不可能在事實上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也不可能協助北京來終結中華民國。美國主張一中政策,是將「一個中國」的議題,回歸兩岸人民。美國應使兩岸明白,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不會變質為支持台獨,而只是要增加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條件。
綜上所論,台美中三方應將當前情勢導向一中政策框架的放大,而不要輕率推翻,尤應避免生出對台獨的猜疑。
兩岸均應明白,以美國的立國精神與國際地位,它能持守「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兩岸問題和平解決」,可謂已是相當均衡。對於兩岸問題,美國在意的是和平解決,而和平解決也符合兩岸雙方在道德及利益兩方面的追求。兩岸不太可能改變美國的這個架構,改變了也恐對兩岸不利。但無論如何,兩岸問題仍要兩岸自己解決。
北京若將目前情況渲染成台獨的動作,就會迴避了「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必要性。其實,兩岸問題,不在台獨,而是中華民國在「一中原則」內未獲公平地位。北京此刻將情勢貼上台獨標籤,輿論叫囂武統,實在有點反應過度,且是文不對題。
至於蔡政府,對於川普搖撼一中政策,應當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此時最忌惹生台獨的猜疑,反而應當全力回歸中華民國;值此關鍵時刻,蔡政府應當釋出明確訊息,迅速修補兩岸的互信。如此,始可使北京及華府皆不致誤判,俾將情勢引導至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而不是推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