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洪蘭/改變不公平的世界
.劉維公/瘋狂者時代的挑戰
.朱宗慶/《我是…》的故事
.馬凱/借川普的歪打希冀能正著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2017-01-03 00:07 聯合報  盛治仁

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扮演納粹遊行惹議,引發各界批評。 圖/截自網路


最近光復高中學生扮演納粹的事情引起軒然大波。有人歸咎於萬惡的國民黨黨國教育,才是納粹陰魂不散之因。另外一派則說這是修了課綱的結果,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遺毒。這一些制式的政治反應,對事件的瞭解與改進毫無幫助,反而更模糊焦點,深化對立。
台灣面對長期的歷史糾葛,各政黨和政治人物對於史觀和歷史事件,例如納粹大屠殺、日本軍國主義和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等,本來就用不同的態度和標準看待。如果單純只是因為成長背景和個人經驗差異,存在這些歧異可以理解,但往往這種雙重標準只是為了政治利益。什麼時候公共論述能夠回到事件本質,用一樣的標準來型塑社會價值觀,是面對問題的起點。
歷史事件永遠是錯綜複雜的。不要說不熟悉的外國歷史,就拿台灣多數人都親身經歷過的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幾位前後任總統的功過為例,能有一個統一看法嗎?歷史一定有很多面向,有再多理由,也不能去正當化在日本軍國主義或白色恐怖下所犧牲的人命。檢討納粹大屠殺的過,不是因為犯了歐美強權的禁忌,而是因為這是普世價值,要從歷史上學習教訓,不要再犯,同時也尊重撫慰受難者及其後代的心情。
另外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台灣的教育體系和媒體報導,教導了年輕人多少過去的歷史、現在的世界和未來的發展?事發後又是用何種態度去跟這些學生溝通的?
我認為,光復中學的同學和老師們以納粹裝扮做活動是錯了,不管是英國哈利王子或是日本、南韓的偶像團體藝人,也都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但是他們不應該受到如此排山倒海的譴責和壓力,導致校長必須辭職來平息風波,畢竟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令人最難以理解的是教育部的反應。最應該從教育角度出發的人,處理的方式竟然是扣學校補助款取消優質高中認證,只是在作政治處理保護自己不被輿論連帶攻擊。
我讀了光復高中的同學一封非常憤怒的挺校長公開信,完完全全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大人們」慣常思維和行事風格,令人擔憂。「我們只愛自己的國家(它叫台灣)」、「蔡英文你這是那一國的總統」、「我們也要去總統府抗議」、「憲法有規定我們不能這樣裝扮嗎」、「我們是學生要站在一起,為這件事一起抗議」。這些論述邏輯跟常見的政治語言何其相像,到最後,學生們不認為他們錯了,很大的原因,是社會如何跟他們溝通,以及這個社會過去是如何示範互相溝通的。
最近讀到美國作家法蘭克.克拉克一句話,「批評應該像雨水般,輕柔地滋養一個人的成長,卻不傷害其根部」。如果我們社會的集體反應,不是一面倒的撻伐,而是回到教育的本質,利用這個事件作為契機,介紹光復高中學生們威瑪憲法下德國面臨的內外環境,以及納粹崛起的原因、過程和結果,讓全國學子因而都能夠更加理解這段影響世界甚鉅的歷史,結果會不會更好呢?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