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經濟/中國經濟新年三挑戰

.聯合報社論..政府不踩油門,經濟只能怠速空轉
.聯合報黑白集.戀日和自戀堆出假灣生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新年三挑戰







經濟/中國經濟新年三挑戰


2017-01-03 01: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外,也在為來年的經濟政策定調,但這顯然並不容易,因為2017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將面對三大麻煩,而這跟中國經濟嚴格地說還稱不上是百分之百的市場經濟有關。
這三大麻煩,分別是房市泡沫、匯市難題及實體經濟。先談房市泡沫。這個問題從發生、形成到如今已成騎虎難下之勢,已為期大約十年。所造成的麻煩至少有以下多個方面:年輕一代購屋難,加劇貧富惡化,都是社會問題;醞釀金融危機;嚴重錯置經濟資源;降低生育率,斲傷長期國力;吸光家庭儲蓄與購買力,導致內需疲弱。後者正是當前中國經濟陷入L型困境的主因。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針對房市作出了針砭:「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新定位顯然是對以往定位的根本性調整。長期以來,中國執政當局慣於將房地產看作是支柱產業,通過大力發展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創造就業。於是在中央,不惜漠視貨幣紀律,時不時以寬鬆的貨幣政策來鼓勵房市發展;在地方,則漠視財政紀律,通過賣土地及搞地產開發來挹注財政收入,甚至大開地方融資平台的綠燈將資金從金融體系輸入房地開發產業。這樣的房地產政策自然在短期間對產出、就業與增長都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後遺症的代價十分巨大。說到底,這樣的麻煩實在是中國執政當局對所謂的市場經濟一知半解,未能正確把握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結果。有的時候,一知半解比完全不懂也許更槽,有理由相信在早期百分之百的計畫與公有產權經濟體制之下,中國大陸也不致出現空屋鬼城等如此資源錯置的情況。
至於匯市難題,不但麻煩大,而且看似無解。中國外匯儲備,短短一年半,已自2014年6月近4兆美元的高峰,下降到了目前貼近3兆美元的水平,整整掉了25%,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的走貶。在幾乎同一時間內,人民幣兌美元已自6.2急降到最近7上下的水平,貶掉了12%。目前的形勢是,為了止住匯率貶勢,大拋外匯儲備;但貶勢不止又加劇貶值預期,導致資本進一步外流,回過頭來又加大貶壓。這已是一個兩難困境。因此,大陸學者在保匯率保外儲之間爭議不休。
把形勢放大了看,人民幣貶值自然也跟美元持續升值有關。不只人民幣,包括日圓、歐元、英鎊在內的幾乎所有貨幣都對美元大幅貶值。但各幣種的升貶,在相當程度上又跟各國的貨幣政策有關,當美、日、歐宣布要採取QE放寬貨幣發行時,貨幣就貶,叫停時貨幣就升。換言之,當前各國匯率的升貶反映的並非各國的經濟實力,更多的是在貨幣政策貨幣紀律上的取向。就此而言,中國雖無QE之名卻有QE之實,也跟發達國家一樣犯了市場經濟不該犯的錯誤──漠視貨幣紀律。要跳出當前的兩難困境,保匯率或保外儲其實都比不上保幣信來得更重要。
最後談實體經濟。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現在都是L型,原因都是實體經濟的需求太疲弱。按說中國不應如此,因為有近14億的人口規模,且改革仍在持續,內需潛力巨大無比。但另一方面,現今中國大陸人口生育率很低,幾乎已是全球最低了,所以新的需求受到制約;其次貧富惡化情況仍在加劇,理論上的「人均需求」難以出現,還有就是房市泡沫吸走了需求。說到底,直接間接也跟眾多的公共政策未能正確定位有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雖然也指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向,但應該注意到中國當前還有不少更深層次的市場經濟改革,包括政府與市場的正確定位,以及正確看待與把握貨幣紀律及財政紀律等都還有相當的努力空間。

聯合/戀日和自戀堆出假灣生


2017-01-03 01: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暢銷書「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身分造假。 聯合報系資料照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承認身分造假,各界譁然;作家陳芳明痛批,田中是利用了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事實上,這次造假的癥結不在失憶症,而在台灣的戀日自戀
作為紀錄片製作人,田中實加欺瞞自己的身分,又捏造了「日本奶奶」的故事,皆難以原諒,也汙損了她自己的作品。田中之所以要假充日本人,無非以為如此更具說服力,募款時更能打動對方;事後看來,她的假身分的確比真身更有用,這正是台灣人的戀日作祟
不可諱言,台灣對歷史的認知一向停在淺層,浮面的情緒大過深層的反省;也因此,整個社會才會在「慰安婦是否自願」這種問題上糾纏不休,甚至演出納粹變裝秀也覺得無所謂。李登輝召喚的媚日情結,加上陳水扁鑄造的「愛台灣」本土意識,使得「戀日」和「自戀」兩種心理交互作用,藉由日本作自我投射。除了灣生,海角七號、嘉農等作品的熱銷,也都相當程度反映了這樣的心理。
話說回來,田中實加的身分固然造假,但「灣生回家」的故事核心仍是真實而感人的。這部紀錄片至少努力拼湊出大時代的夾縫小民的掙扎,把人道和同情回歸到個人的不同命運身上。從這點看,影片的價值仍不可否定。
諷刺的是,「灣生回家」除了熱賣,還得了金馬獎金鼎獎;可見,政府在這一窩蜂對日本的「嗜食症」風潮中,也扮演了搧風點火的角色。不是嗎?

聯合/政府不踩油門,經濟只能怠速空轉


2017-01-03 01: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左圖)對我國明年經濟成長訂下了「保二」的目標,
央行總裁彭淮南(右圖)則對明年外部環境提出三個警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包括主計總處在內的國內外主要預測機構,皆預言二○一七年台灣經濟成長會比去年加快,言下傳說中的景氣春燕似乎不遠了。但若對照二○○一到○八年及○九到一四年的兩個景氣擴張期,台灣GDP平均有四.九四%和三.六六%的表現,今年卻恐怕無法順利「保二」,仍令人唏噓。
按理說,景氣擴張初期的經濟與股票市場處在成長及多頭的狀態,原物料價格也出現上漲,債券價格則邁入空頭市場。此時,原物料價格與殖利率的上揚雖會提高廠商生產成本,卻可受惠於企業看好前景而提高投資,使生產力增強抵銷投入成本上揚,使景氣持續擴張,並逐步邁向高峰。遺憾的是,若以多維度市場概念將典型的景氣循環劃分六個階段,並利用頻譜循環模型加以檢視,卻發現金融海嘯後全球景氣循環的擴張期較以往為短,尚未走到擴張的高峰,就反轉向下,提早結束一輪景氣循環。台灣的情形亦是如此,經濟成長表現自然大打折扣。
何以致此?主要原因,是台灣在景氣擴張初期缺乏能促進生產力提升的投資,就像一輛汽車,始終不踩油門,只能處於怠速狀態
在景氣擴張期,台商廠商仍不願增加投資,究其緣由,一方面是長期結構性問題夢魘纏身,例如科技業遭紅色供應鏈與全球品牌廠夾擊,且在新ICT生態體系最重要的內容與應用層缺乏代表性廠商,實質薪資與生產力脫鉤,導致分配不均現象惡化、吸引與留住人才誘因偏低等。另一方面,則受到國內外的不確定因素箝制,使企業寧可守成,而不願多所作為。事實上,目前各機構公布的台灣GDP預測值,多仰賴循環性因素支撐,才稍稍粉飾結構性問題的下拉力量。
在國際因素方面,目前歐盟將面臨英國脫歐正式啟動,及德、法兩國選舉是否會因民粹運動與脫歐力量結合,出現動搖現有政局的結果,乃致加速歐盟解體的變數。更令人擔憂的是,川普正式執政後,究竟將為美國及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或是一個逆轉改變的機會,仍是個鉅大的未知數。因此,在外需動能受抑和國際貿易規則將遇驟變的高風險下,怎不讓廠商剉咧等?
在國內方面,則是兩岸政策不明、產業政策欠缺妥善規劃、及能源政策東拼西湊等三大不確定因素,更是台灣經濟成長怠速的關鍵。首先,蔡政府上台後對兩岸關係處理失當,已是各界公認的事實,產業交流叫停更時有所聞。就連立場親綠的民間基金會公布的蔡政府民調,在兩岸關係的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在這種政策走向不清的情況下,企業界也只能挽袖觀望。
其次,五二○至今,民進黨政府重大的經濟與產業政策規劃多交白卷,反倒是許多出於政治考量的決策在在引起爭議,使社會擾攘不安。而各界原本翹首盼望去年底全國科技會議能站在制高點上,規劃出讓產業有所依循的方向;但最後期待落空,業界仍舊只能靠自己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路。加上近年來台灣電力備轉容量率持續下探時有所聞,就連非用電高峰的冬季也開始出現供電吃緊的警戒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求企業增加投資,擔任經濟成長加速器的角色,恐怕只是奢想。
對蔡政府來說,二○一七年可說是扭轉外界「看衰」的關鍵年。扣除無法操之在我的國際政治風險外,由於當前全球景氣循環處在順風狀態,使政府無須忙於各種急迫的經濟問題,正可著手解開制約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透過降低前述三大國內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便可望引導廠商開始投資。當投資的油門一踩下去,即能利用景氣擴張之風向加速前進,並解開若干結構性因素的死結,打破台灣經濟長年停滯的狀態。這樣的好事能否發生,就在民進黨政府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