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洪蘭/改變不公平的世界
.劉維公/瘋狂者時代的挑戰
周行一/當學習是良心事業時
2017-01-04 03:30 聯合報 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在迪士尼動畫《小木偶奇遇記》裡,小蟋蟀吉明尼是小木偶的良心,不斷提醒小木偶要做對的事,否則鼻子就會愈變愈長;明朝理學家王陽明曾對學生說過,良心用來要求自己就是道,互相要求別人就會相罵。
良心是行事判斷的準據,讓我們在做對事情的時候感到歡喜,做錯事情的時候感到難過。良心的形成由家庭、教育、社會環境、朋友等因素決定,所以每個人的良心不會一樣,當別人的行為低於我們的良心時,我們會產生鄙視的心理,但當高於我們的良心時,我們會有尊敬的感覺。
良心不是行為的必要條件,私心,例如貪婪,會壓制良心,導致不符合良心的行為。我們會為了迎合現實而違背良心,有一種說法:「不能靠良心吃飯」,就是這個意思。為了讓大家有比較高的行為標準,或者避免違背良心,國家或組織就訂了法律與規章等制度,導引大家產生較高的行為標準,但是我們因為私心而相互妥協,所產生的制度並不完善,而且會想法讓制度無法落實。
組織裡的績效考評經常就發生這種問題,好的績效考評應能適當分辨員工的績效,卻有許多公務機關的績效評等是輪流的,這種現象對績效與良心會有負面影響。有時候「憑良心做事」是我們用來抵銷這種負面影響的方法,但這也是一種危險的做法,因為每個人的良心不一樣,而且會為現實低頭。
華人重視教育,說教書是「良心事業」,有兩層意義,一方面是了解教師也是人,特別鼓勵教師要秉持良心辦教育,不要為現實低頭;另一方面是要教育者重視自己的良心,有好的良心才會有好的教育。實際上,當教書是良心事業時,學習也變成是良心事業了!大學裡常看到的現象是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高,理由是大學生應有自動自發的精神,不需要別人逼就應該會做好,但是實際結果卻是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夠,學習效果不佳,有時候老師也因此認為既然學生不想學,那又何必認真教呢?
多數情況下,這種結果並不違背老師或學生的良心,老師覺得自己已經盡力教了,是學生不想學;學生在一個自動自發的學習環境中也覺得盡力了,在眾多活動(念書、社團活動、家教等)的選擇中,把念書放在後面,因為沒有花許多時間念書就可以過關,甚至拿高分,良心絕對是過得去的。
有一句話:「嚴師出高徒」,這是在良心無法產生好教育品質時的重要矯正機制。當學生被嚴格要求時,相對於其他活動,學習的重要性馬上就提高了,嚴格的意思是: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有足夠的學習活動(例如寫研究報告)必須要完成,而這些學習活動成果與投入的努力程度高度相關,當學生的活動成果品質高時,分數才會高,學生無法努力不夠還能過關,甚或拿高分。
訓練運動選手時,嚴格的教練教出的選手表現較好,雖然優秀選手本來就有高學習動機,教練甚且還要嚴格的教練督促,一般大學生當然更需要被嚴格要求了。所以,嚴格應是教師良心最重要的一部分,當教師嚴格時,學生的學習良心就會提高,學校應該做的是設計適當的制度,讓老師敢於合理的嚴格。您應該有類似的經驗,開同學會時,難免會聊到老師,那些嚴格又教得好的老師永遠是學生最尊敬的。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