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調整壽險外匯準備金 須審慎思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官員競扮網紅,切勿流於膚淺及娛樂化
◆  聯合報黑白集/「十年挑戰」的台灣臉
◆  經濟日報社論/調整壽險外匯準備金 須審慎思考






經濟日報社論/調整壽險外匯準備金 須審慎思考


2019-01-19 23: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六大壽險公司因為外匯避險成本高漲,聯合向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爭取擴大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基礎與規模,降低實際避險支出。這些公司甚至認為,目前避險成本已經高到傷及壽險業的根本,希望金管會給壽險業一條生存之路。但顧立雄昨日已表示,每個準備金都有提存目的及必要性,不可挪用。
此一議題直接產生的疑慮是:台灣壽險業是否已存在重大虧損?金管會是否不公平對待壽險公司?實際上,這二個疑慮是不存在的。首先,這六家壽險公司所公布的2018年度獲利為1,068億元,算是不錯的表現,並未存在虧損。其次,自從2012年開始實施的外匯準備金制度,作法違反國際會計準則,代表金管會為了壽險業的獲利,已經給予優待,其他金融業並無法適用。
進一步要討論的是外匯準備金是否具有避險功能?外匯準備金,即在壽險公司負債項目下先借一個額度,每月除以國外投資曝險總額的萬分之五計算應提存金額外,當月有未避險外幣資產兌換利益時,應以該金額的50%提存準備金。若當月有兌換損失,應以該金額的50%沖抵準備金,減少匯損對獲利的影響。另外,壽險業亦得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增提準備金。
因此,外匯準備金並沒有避險功能,只是將部分的匯率風險擺在旁邊,希望藉由跨期間匯率貶值、升值自然銷抵。其原意是當有匯兌利益時,因增提外匯準備金,因此降低本期獲利;有匯兌損失時,可用準備金沖抵,增加本期獲利。由於此種損益平滑功能,傷害財務報表的透明度,違反國際會計原則;金管會也因而配合修訂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納入外匯準備金,讓會計師願意出具無保留意見。
因此,當壽險公司或有壽險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要對海外籌集資金時,必須依照國際會計原則重編財務報表。
真正具有避險功能的是壽險公司建立適當匯率風險管理制度,藉由匯率金融商品交易,將匯率風險轉嫁給銀行,當然也因此會付出避險成本。壽險公司也可決定動態避險比率政策,有避險的部分付出避險成本,可說是營業費用;沒有避險的部分,其匯兌損益直接顯現在本期損益。
由於台灣壽險業的資產接近27兆元,其中可運用資金有約68%投資以外幣計價的商品,因此暴露於匯率風險甚大;上述合乎國際會計原則的作法,在匯率波動大的期間,將使壽險公司付出高額避險成本,或是造成本期損益大幅波動。
而外匯準備金可降低避險比率,等同降低「目前」的避險成本,亦使獲利變動縮小,對經營者是一大福音。因此,當目前處於外匯避險成本較高的期間,業者自然期盼增大外匯準備金的基礎與規模。
2012年初,外匯準備金是用壽險業重大事故及危險變動準備金的50%作為第一桶金,約280億元,目前準備金餘額為500多億元。六大業者要進一步為外匯準備金爭取第二桶金,建議先借用不動產增值準備金、醫療險停效準備金、併購壽險準備金及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擴大外匯準備金的基礎和規模。
從壽險業者的立場,當然希望投資國外資產賺取高報酬,卻又不想付出相對高的避險成本。但金管會必須要審慎思考一直放寬外匯準備金對壽險市場健全性的影響,第一點就是要先考量上述要被借用的各種準備金,是否適合被挪到外匯準備金;第二點認知是外匯準備金不符合國際會計原則、不利財務資訊透明,屬於盈餘管理的一種手段。
第三點是不斷放寬外匯準備金的基礎與規模,壽險公司一定會降低避險比率,是否會因而影響風險管理品質。第四點、也是最重要一點,即外匯準備金不具避險功能,若有壽險公司經營出問題而避險比率又低,一旦接管要找其他金融機構承接,屆時政府可能又要鉅額補償,人民將情何以堪。








聯合報黑白集/「十年挑戰」的台灣臉


2019-01-20 00:17 聯合報  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日前出席「小英志工團尾牙餐會」,拜託大家要給新執政團隊最大支持。 (中央社)

這幾天眾多臉友在臉書貼出自己十年前後的對比照片,一心「做網紅」的蔡總統也貼出當年穿著「反傾中、護台灣」背心舊照與今日的對照,還自稱「辣台派」。
這項稱為「十年挑戰」的活動,源於美國氣象學家戴蒙貼出十年前後照片圖文,並發出「年齡有多打擊你」挑戰。翻成中文,就是「歲月是一把殺豬刀」。
十年歲月怎可能不留痕跡?但拜保健、醫美、攝影美肌修圖功能精進之賜,除了「殺豬刀」,許多人不僅「凍齡」、甚至「還童」。真追究起來,其實早在去年底選舉,選民就已充分見識候選人「抹痕」的技術與虛偽。
但歷史事實無法作假。十年前的十大新聞,扁家就以扁案大宣判和陳致中夫婦認罪勇奪兩項。諷刺的是,貪汙入獄的阿扁十年後竟可以在外面趴趴走,陳致中則以台獨深綠路線當選議員,更在議會批判高雄市長韓國瑜兩岸政策。也別忘記,正是十年前兩岸第三次「江陳會」簽署兩岸金融合作、空運補充、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將兩岸交流推向高峰。
戴蒙貼文的重點,其實不在歲月的殺豬刀威力,而是他寫道:十年前的他不知道前面有什麼,卻設定目標並逐一超越;十年後生活比想像好,卻只是一個開始…。
歲月豈只催人老,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隨之成長。且看當今政壇,領導人已定調對立意識形態治國路線,無視台灣實力被「凍」,未老先衰,這才是大家更驚懼的呀!









聯合報社論/官員競扮網紅,切勿流於膚淺及娛樂化


2019-01-20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蘇院長上任後的第一次,蔡總統日前與他進行午間會見,針對近期情勢交換意見。 圖/總統府提供

內閣改組後,蔡政府出現了兩個鮮明變化。一是蔡總統和新揆蘇貞昌都以「扮網紅」為職志,不斷透過社群平台回應時事;二是蘇貞昌更以「接地氣」自居,選擇若干公共議題頻頻出招爭取認同。在他們的感染和鼓勵下,各部會首長不斷競開直播,內閣霎時宛如「網紅俱樂部」。
蔡總統年初以來的臉書發文已多達數十篇,數量遠超過其公開行程。蘇貞昌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經常開直播,更要求閣員須有直播的能力。蘇揆更是在上任首日當眾飆罵防檢局官員,然後又大大讚許交通部長林佳龍把酒後耍官威的官員立馬調職,表現自己「接地氣」。這把新官的火,燒得很旺。
這些改變,究竟只是皮相的即興演出,還是刻骨銘心的徹底改變,仍得打個大問號。蔡政府最受人詬病的,就是行政機關的「東廠化」,包括促轉會的「東廠事件」和教育部的「拔管案」都是標誌性案件,吳音寧事件則反映政府用人只看顏色不問是非。但這段期間,這些惡劣作為表面看似逐一清理戰場,卻又都在暗中悄悄還魂。
舉例而言,在賴清德總辭前夕,公懲會對於因違法兼職、盜取專利遭監察院彈劾的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作出懲處,結果竟僅「記過一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僅如此,行政院在賴揆總辭之日發表的「促轉會東廠案」調查報告,就更應付了事。促轉會已變成了政治迫害的黑手,但政院的調查報告卻輕描淡寫,只對已下台的張天欽作出「應負最大責任」的結論;但論其過失,也僅以「失慮欠周,言語輕率」帶過。這兩件事,充其量只能說是賴下蘇上的內閣交接大清倉罷了。
另一例子,是外交部長吳釗燮堅持讓「口譯哥」趙怡翔擔任駐美政治組長,雖遭外界質疑破壞文官體制,但民進黨上下非但無意檢討,反而一再護航,吳釗燮更多次親上火線為其辯護。回看當初邦交連斷三國時,怎不見吳釗燮有如此強有力的辯論態勢?更讓人不解的是,最近「英系監委」以自行擴張銓敘部函示解釋的方式,對台大校長管中閔提出彈劾,讓好不容易散戲的「卡管」案,又加碼演出「滅管」延長賽。
這些爭議事件的處理,完全不改民進黨讓民眾反感的作風,依然逾越法治界線自行其是,用人只看顏色不問制度。簡單地說,府院高層競相扮演「網紅」,作出「接地氣」的姿態,目的只是為求「媚俗」。這種向民眾示好的作法,虛浮有餘,而真誠不足,其實不是國家領導人應該走的路線。尤其,蔡總統和蘇揆對涉及基本政治價值及嚴肅治國理念的問題不斷迴避,卻在無關痛癢之處大秀親民和魄力,則是本末倒置。
再看,近日蔡總統、蘇揆乃至其他閣員表態最多的議題,不外是虐童及豬瘟事件,也頻頻作出政策指示。這些指示,當然有上緊螺絲釘的作用,但要說有何高明及睿智,則似未必。例如蘇貞昌上任首日就指示要「百分之百查驗」從疫區來的旅客隨身行李,但人力和設備接應不上,可行性即大受考驗。至於同屬豬瘟防疫的廚餘查驗問題,因爭議較多,蘇內閣便顯得消極。至於層出不窮的虐童事件防制,府院高層皆相繼喊話叮嚀,事實上卻未見有效的作法與規畫。
不可諱言,政府官員競相扮演「網紅」,確可提高施政的能見度,但這和施政品質的高低仍是兩回事。扮網紅或許可以樹立施政的親近性,卻也可能造成執政的「膚淺化」及「娛樂化」,讓一些更需要嚴肅思考的議題受到忽略。老實說,柯文哲與韓國瑜在網路操作的成功固然值得取法,但兩人都是個人風格強烈的政治人物,且是地方首長身分。如果蔡總統想把整個中央政府「網紅化」,賣弄人氣,結果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