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水價該調整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浮濫外包與官僚惰性間的災難黑洞
◆  聯合報黑白集/誰給罹難兒多點時間
◆  經濟日報社論/水價該調整了





經濟日報社論/水價該調整了


2021-04-05 00:3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央社


4月6日起,苗栗、台中地區因水情燈號轉亮紅燈,將實施「供五停二」分區限水措施,高雄水情也轉入橙燈,這是民國 104 年(2015年)之後,全台再度「有感缺水」。探究原因,實則是台灣長期受極端氣候危害,根據水利署統計,近八個多月以來,全台水庫集水區平均降雨量,較同期間歷史平均值少了一千毫米,讓台灣陷入56年來最大水荒。

為挽救水情,經濟部水利署表示,從去年7月起,就開始「超前部署」,近年更在603億元前瞻建設預算支援下,積極開源、節流、調度及備援,四管齊下化解台灣的渴。近期,水利署還打算推出十年1,600億元計畫,盼十年後能為台灣每年增加10億噸的水。

每年增加10億噸水,是什麼概念呢?約莫就是全台再增加三個月的用水。綜觀水利署十年計畫的重頭戲,主要有二,一是水庫清淤、增加庫容;二是造水、留水,例如增加人工湖、伏流水、海淡水與再生水等。即便投入這麼多,水利署還是坦言 ,十年計畫雖然有助提高台灣在枯水期的耐受度,但仍舊無法根除缺水危機。

台灣因特殊的山高流短地形,原本就不容易留住水資源,若再加上極端氣候攪局,每隔幾年勢必要鬧上水荒。隨著台灣高科技產業愈來愈為世界倚重,鞏固好水資源,即是保護台灣經濟命脈。近期已有巴隆周刊示警,一旦如台積電等台灣的「護國群山」因缺水缺電,導致生產中斷,也會衝擊到蘋果、特斯拉等全球大廠出貨。

過去十數年來,台灣已經想方設法設法開源節流、鞏固水資源,就連被批評多年的自來水管線漏水問題,目前的平均漏水率,也已降至13.5%,預計十年後,再降到10%。政府這麼努力,卻始終還有一個問題不敢直面,那就是水價。

台灣水價長期偏低,水費負擔率屢居全球末流,加上結構不合理,目前的水價僅是反映自來水公司的經營成本,並未計入政府額外投入的水資源建設、汙水處理與水資源保育等支出。好不容易,行政院近日拍板,明年將針對全台一千多戶,每月用水超過1萬噸的企業開徵「耗水費」,勉強算是跨出第一步;但是只針對工業用戶開徵耗水費,民生用水價格卻是萬年不調,仍無助引導民眾節水。

根據水利署調查,去年全台每人每日平均生活用水量已達到289公升,不僅創近年新高,雙北與新竹市的每人每日平均用水,更突破了300公升。若以去年整體生活用水量23.6億噸來看,相當是12座蓄滿水的石門水庫;民眾節水意識薄弱,偏低的水價難辭其咎。

政府多年來不敢調漲水價,自然是畏懼民眾反彈心理,也怕水費一漲,帶動民生物價齊飛,猶如昔日發生過的油電雙漲。但是,明知屋內有一隻大象不去處理,反而是任由大象在屋內踩壞家產,實在愚笨。更何況,此刻台灣面對的是56年來最嚴重水荒,在極端氣候刺激下,每隔幾年,就要上演一次水情告急,難道我們每回應對水荒時,總是要搞得這麼手足無措嗎?

水,是基本人權的一環,也是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政府責無旁貸,必須確保企業、民眾用水無憂。但是,畢竟水是稀缺資源,面對用水過度,或是以水生財的企業或個人,政府就必須額外收取費用。調整水價,有助引導企業、民眾提升節水意識,至於在調整水價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物價跟漲、弱勢保障等問題,政府則應有配套措施。斷不可害怕副作用,或是引發民怨,一再錯過水價改革最佳時機,20多年未調的水價,如今該面對了。









聯合報黑白集/誰給罹難兒多點時間


2021-04-05 02: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交通部長林佳龍。記者王燕華/攝影


太魯閣號發生慘重災難,外界矛頭皆指向交通部長林佳龍,要求他立刻下台負責。林佳龍卻一再閃避,要求「再給我多一點時間」,該負之責不會逃避。林佳龍上任兩年多,台灣不斷發生重大的鐵公路事故,他還有臉再做下去嗎

這次太魯閣號的罹難者半數以上是不到四十歲的年輕人,有五、六歲的幼童,還有多名在學的運動好手。在劫難中,許多亡者肢體擠壓變形,有人身首分離,搜救人員及遺體修護師在現場努力為他們拼回大體,都哀慟難以自抑。這種時候,林佳龍卻厚顏要求多給他一點時間,但誰能給那些罹難兒多一點時間

林佳龍因普悠瑪出軌事件而獲得交長職位,他卻不把安全列為首務,一心只好大喜功地推動高鐵南延北伸。試想,若以高鐵的速度,發生這次太魯閣號意外,傷亡豈不要加倍慘重?交通便捷固然重要,但東部人更期待的,是一條「安全」的回家道路。撒千億建高鐵,只是林佳龍鋪平自己仕途的機會罷了

西濱發生廿一輛車連環追撞,外界才發現全長三百公里的快速路只有一支濃霧警示器;台鐵維修車撞上自己的道班工人,人們才知道台鐵內部作業根本未照規章行事。交通部長的責任不在災難善後,一個不關心行的安全的部長,沒理由再留任。










聯合報社論/浮濫外包與官僚惰性間的災難黑洞


2021-04-05 02:5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波波漫畫


太魯閣號撞車事故造成兩百多人死傷的慘劇,這是一樁徹頭徹尾的「人禍」。說來諷刺,工程車滑落的地方,正在進行鐵路行車安全六年改善計畫項下的邊坡防護工程;但這項以「安全」為名的工程,卻因為施工者的低級疏失,造成台鐵六十年來最嚴重的災禍。仔細檢視,可以發現其間每一個安全監督和管理的環節全部鬆脫,才會釀成巨災。

第一時間發現是工程車肇禍,政府立即動員網軍帶風向,企圖把責任完全推給包商。台鐵官員更私下計議,覺得除推給包商「義祥工業社」,還可進一步推給負責監造的「聯合大地工程顧問公司」,以降低外界對政府和台鐵的負評。官員不把心思放在檢討改進及落實管理,卻只想著坐享其成和推託責任,何其可鄙!

就算包商難免良莠不齊,台鐵做為工程發包的業主,對於鐵道邊坡使用的安全與否,難道可以視若無睹?上次猴硐山崩,造成東部鐵路交通嚴重癱瘓,台鐵似以為搶通即可,對安全並不掛意。這次出事現場為整建明隧道而開挖的便道,一看即知極靠近火車軌道;但一年多來,台鐵對此好像毫不在意。而負責「監造」的聯合大地公司,也從未提出糾正或督促改善,把安危都交由包商自理。

據台鐵副局長杜微的說法,工區外圍應設置「圍欄」,這在工程合約上也有清楚規範。但台鐵工務處長陳仲俊卻說,此處就算設有圍籬,恐怕也擋不住車子的重量。從兩人談話的落差,即可看到台鐵安全管理標準的遞減:人們關注的是現場有沒有遵循安全作業程序,但下面的官員卻覺得,做不做都「沒差啦」。如此,一層一層往下打折,安全標準到了現場當然變形走樣。

政府將公共工程外包,固然是由於施作分工上的現實需要,但久而久之也衍生出兩個附帶作用:一是便於利益輸送,二是便於卸責。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更將這樣的附帶效果發揮到極致。以這次肇禍的包商李義祥為例,他是民進黨員,曾當選民進黨花蓮縣黨代表,五年來利用名下兩家公司拿了政府一億多元的十九件標案。其間,他曾因涉及圍標、偽造施工日誌、違反政府採購法屢遭法辦,卻仍能一再得標。既然他獲利豐沃,一旦出事,台鐵把責任推到他身上也只是順手而已。

再看,負責這次邊坡改善工程監造的「聯合大地」,也是上次猴硐崩山事件遭質疑邊坡分級有問題的顧問公司,網友認為是「恐怖巧合」。更恐怖的事實是台鐵二百五十億經費的行車安全六年改善計畫」,全部是由聯合大地得標。台鐵辯稱,鐵道工程經費比較低,其他大型顧問公司不喜歡接。但無法引進競爭者的結果,聯合大地屢屢獨家得標,即導致監造及施工品質低落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