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入法並全民共同落實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可以川普化,邱國正卻難扮密利
◆  聯合報黑白集/反公投與「美利堅」
◆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入法並全民共同落實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入法並全民共同落實


2021-11-02 01:24  經濟日報 /   社論
環保署公告「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除了從現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也在新法中納入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國際普遍重視節能減碳趨勢下環保署10月下旬公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並把法案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內容最主要的是在第4條第1項,正式將國家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長期減量目標,設定為民國 139 年(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另在第3項加入政府可參考國內外情勢變化,適時調整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時,因氣候變遷涉及層面甚廣,為強化跨部會氣候變遷事務橫向溝通,依環境基本法規定,由行政院設置的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協調、分工及整合國家氣候變遷因應事務

這次修法的目的是為與國際接軌及兼顧永續發展需求,適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並建構韌性體系。修正內容除納入民國 139 年(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與提升層級強化氣候治理外,並規劃建立減量排放精進方案、建構調適能力、強化排放管理、徵收碳費專款專用、推動中央地方政府合作及公私協力,以及提升資訊透明與強化公眾參與等制度。

然而即使立法院通過修正案,也是僅止於修改文字,最重要的是方案的執行精細程度,以及是否能夠落實執行,不要每五年檢視一次都是大幅落後,屆時再來降低目標。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入法不困難,將執行過程所需的制度入法也容易,但最困難的是調整發電結構,以及說服企業界、人民,讓台灣整體有共識願意往淨零排目標前進

基本上,以二氣化碳排放而言,淨零碳排指的是碳排放量與減碳排量互相抵消。最積極的作法是從源頭減少排放,包括避免化石燃料發電,轉換為再生能源;充分提高能源效益,這需要全面改進,包含電動車、綠建築的普及,以及製造業與人民生活的積極減排。再者,利用碳補償來吸收釋放出來的碳,例如通過種植更多的樹木

台灣主要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有三項發電廠的排放、各類運輸工具的排放、製造業的排放。因此,要達到淨零排放就得設定高目標的綠能發電比重與電動車比率,產業界也要從原料、生產過程與運送達到淨零排放。目前台灣仰賴火力發電、電動車比率偏低,而產業界落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只在開端,民國 139 年(2050年)台灣要達到淨零排放可說是相當困難。

為何國家達到淨零排放很困難?以南韓為例,文在寅總統於去年10月宣布在民國 139 年(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為實現此一目標,南韓提出國家層級的計畫案,再次提高再生能源目標,民國 139 年(2050年)綠能發電(太陽能、風力、地熱)占比,從今年中的6.6%,最高要達到70.8%。並且在民國 139 年(2050年)將電動車、氫燃料車比率,從去年實際的3.4%提高到97%。

計畫案也指出,為避免在實行淨零排放計畫的過程中,出現企業競爭力下降及工作機會萎縮等副作用,要求政府需廣泛收集意見與設立階段性目標,並且建立足以落實執行的各種機制。南韓政府已經建立碳定價與交易制度,並於9月起聽取產業界、勞工、社會、地方自治團體等各領域的意見,希望能在今年底拍板,敲定相關作法。

值此修法尋求意見之際,我們呼籲政府要先擬定達到淨零排放所需達成的整體規劃方案。這項國家整體規劃方案首先是科學化調查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與及建立分配機制,其次是設定每階段要減少的排放量,以及擬定、執行抵消與補償措施;再者是制訂有效果碳定價與交易制度,最後是擬定相關預算

其間,一定要包含各個階段再生能源發電、電動車、綠建築、節能電器的占比,以及循環經濟產業所需規模,並且調查各產業達到淨零排放的技術與所需協助的地方。畢竟要達到淨零排放,不是像減稅或提供補貼那麼簡單;制訂全民有共識而可長可久的方案,希望不要出現現在政府通過的法案、未來政府卻做不到的窘境。











聯合報黑白集/反公投與「美利堅」


2021-11-02 00:38  聯合報 /   黑白集
季青漫畫



對於四大公投,蔡總統親自定調「四個不同意」。但其中除「反核四重啟」符合民進黨傳統價值,其餘公投訴求都是民進黨過去捍衛過的主張,它難以自圓其說。蘇貞昌把反公投拉高到「抗中保台」,正暴露辭窮理虧。

四大公投案,攸關的是能源、食安和民主實踐,根本和「抗中保台」扯不上邊。蔡政府真正在意的是,四項公投中有兩項和美國利益有關;萬一這兩項過了,總統恐難向美國交代。

一個是反萊豬。蔡英文刻意把「反萊豬」曲解成「反美豬」,就是要把這項公投說成「反美」。但民眾沒忘記,提出萊劑牛豬分離」、豬肉「零檢出」的,正是民進黨自己。但在美國的要求下,蔡政府也能背叛昨日的自己。

護藻礁」公投也是如此。蔡政府上台後,與美國公司簽訂了長達廿五年、總金額超過七千億台幣的天然氣採購合約。如果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蓋不成,這筆交易就無法履約。為了不讓美國老大哥不高興,三接必須蓋,藻礁必須除,因為美國天然氣「非買不可」。

民進黨「反公投抗中保台」的論述,話術是「國民黨與中國唱和」;但真正潛台詞是「反公投是為美利堅」,「捍衛美國利益,堅若磐石」。至於未來美國是否真的會在兩岸衝突中「抗中保台」,就是另一回事了。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可以川普化,邱國正卻難扮密利


2021-11-02 00:54  聯合報 /   社論
左起:蔡英文總統、川普、密利、邱國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路透社



本報近日還原去年九月至今年一月美中台間的驚濤駭浪。主軸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失去政權前,頻頻舉行南海軍演並向中共言語挑釁,以拉抬聲勢在敗選成定局後,則利用台灣為槓桿,要派出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等人來台訪問,導致北京激烈反應。為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兩度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會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保證美國「沒有向中國開戰的意圖」。

試想,情況要多麼險峻,才會讓挑釁一方的軍事首長密電對手國將領,保證自己不會開戰?而如果中共不相信密利的保證,或因川普的不斷刺激而採取了不當行動;那麼,在可能失控的情勢下,台灣不會因美中角力而淪為戰事最前線嗎?值得警惕的是,我們一直以為台海緊張只事關兩岸對峙,但在美中對峙的大形勢下,台灣不過是被兩強使用的替代棋子誘餌罷了。從密利的兩通密電看,這恐怕是我們必須重新認清的定位。

川普任內,美中對峙的兩個嚴峻時刻,一在去年美國大選前,一在大選後。美大選在十一月三日,當時美國民調雖不看好川普連任,但川普自信滿滿,民進黨也一直押寶川普連任。選前十二天,美日澳南海舉行第五度聯合軍演,甚至傳出要以無人機攻擊中共南海島礁設施。當時,美國「十月驚奇」的傳聞連連,主要就是川普要藉繃緊美中關係為自己拉抬聲勢。為此,中共則加劇軍機擾台,入侵我西南防空識別區。因此,才有十月卅日密利致電李作成的演出。

美中對峙的第二個險峻時刻,是川普在計票紛擾已證明頹勢難挽時,其支持群眾在一月六日闖入國會滋擾,讓美國民主政治蒙羞。但川普仍不罷休,其國務卿龐培歐八日宣布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十三日訪台,次日又宣布解除美台交往限制。這些舉動,都嚴重激怒中共,共軍東部戰區隨即展開實戰化訓練。關鍵就在,川普在當月十九日就要交出政權,他若有意對台友好並提升美台交往關係,為何拖到下台前幾天才做?很明顯,他不僅把台灣當棋子,甚至是當成可以隨便犧牲卒子看待

川普派克拉夫特來台,原因有二:一是轉移全球對其支持者衝撞國會的焦點,二是利用僅剩的權力一搏,遮掩自己不受支持的窘態。耐人尋味的是,就在龐培歐八日宣布克拉夫特訪台的同日,密利稍後第二度致電李作成,向他說明克拉夫特不會訪台。同一天,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也曾與密利通話,擔心川普會讓核子飛彈意外發射」;密利則向她保證,他已採取「防護措施」。

事實上,在《華盛頓郵報》記者出書披露了這些過程後,密利倍受壓力,川普甚至直接指責他「叛國」。但若要細究,究竟是狂妄善變濫權自大川普違背人民的託付,還是行事謹慎忠誠謀國的密利沒有顧及國家的利益?從大選結果看,美國人民的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近年蔡政府仗著美國表面支持不顧台灣的安全與自主,不斷配合美方的劇本演出其實已經踰越維護國家的本分川普不在乎激怒中共,因為他的國家距離戰線非常遙遠;但蔡總統甘願把台灣推上火線,偽稱價值同盟」,這對得起人民嗎?蔡英文近日接受 CNN 訪問,還刻意誇大「美軍在台」的訊息,顯示了她的「川普化」傾向。結果,還要國防部長邱國正幫她澄清,是「協訓」而非「駐防」。

為了選舉,蔡英文可以像川普般激情演出然而,我們能期待邱國正變密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