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理海纜案件 海巡署應善用緊追權
◆ 以電廠轉型 檢驗是否真心
◆ 修正能源政策 解決台電財務黑洞
◆ 且拋開仇恨 讓台灣前行
◆ 只想奪權 大罷免就是大獨裁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處理海纜案件 海巡署應善用緊追權
2025-01-25 05:21 聯合報/ 陳瑞仁/退休檢察官(台北市)
昨天聯合報報導海巡署未對涉嫌毀壞海纜的陸籍權宜輪「順興39」登檢扣船,疑將責任推給航港局,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則出面反駁。此事真相如何有待內部檢討,然究其根本原因,可能在於海巡人員受制於陸地法的「逮捕現行犯」概念而裹足不前所致。
本件據稱海巡船是在海纜斷訊後九個小時始在野柳外海七浬處攔得「順興39」,海巡署認不符合「現行犯」之規定,而未進行逮捕。但海洋法不同於陸地法之處,在於除了(準)現行犯以外,另有緊追權之規定可以運用。
所謂緊追權是指海岸國對於在其海域內涉嫌違法之外國船舶,可以從其領海內開始緊密追逐至領海之外進行攔檢之權力。此制始於海上習慣法,現今已明定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第一一一條,其要件有七:一、有充分理由認為該船違反海岸國法規;二、追逐始於領海或鄰接區;三、追逐者係公務船;四、追逐必須即時;五、追逐不能中斷;六、必須通知被追逐者;七、進入他國領海時即應中止。
海上熱追在科技時代運用到海纜案件,可以再細述如下。
海纜斷線時會立即發出斷訊信號,接著電信業者用「光時域反射儀」即可測出斷纜點。海巡人員獲報後,從自動識別系統或漁船監控系統,又馬上可以查出斷纜地點附近的船舶之船籍資料。所以海纜案件熱追的開始,並非海巡船目擊犯行,而是其他單位之通報。因此只要電信業者與海巡間之即時通報機制建立起來,馬上可以啟動熱追,且同時滿足前述第一到第四之法律要件。
接下來是前述第五要件「追逐不能中斷」的問題。現代國際法發展下,已有所謂的接力熱追,亦即從甲船交棒給乙船,從飛機交棒給船舶,都被容許。
與此緊密相關的則是前述第六要件,即讓被追逐船舶知道有人在追逐,其方式含無線電呼叫、聲與光之信號發射,甚至警告性砲擊。此些技術問題,我國海巡應均可以克服。
此外,晚近的發展是有關第七要件,即被追逐船舶進入他國領海時,已有依兩國協議由甲國交棒給乙國緊追的案例(甲國派員登上乙國公務船繼續追逐)。我國與鄰國如日本、菲律賓、越南甚至對岸,或可嘗試類此合作。
最後,熱追攔阻成功之後,能否逮人扣船?簡要言之,如果毀壞海纜地點是在我國領海之內,因為我國有追訴審判權,是可以為之。但如果毀壞地點是在領海之外,則登船之後只能做查明船籍與人員資料、扣押犯罪證據等保全程序。
海巡署在去年二月金門「三無船事件」因動作過大引起軒然大波,如今在順興39事件卻因動作過小而挨駡,原因都在沒有細項的海域執法標準作業程序,或許可先從海上熱追的演習開始練兵?
以電廠轉型 檢驗是否真心
2025-01-25 05:21 聯合報/ 華健/基隆海洋保育協會理事長(基隆市)
賴清德總統繼上任前宣告,要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之後,廿三日明確宣布民國一二一與一二四年(二○三二與二○三五年)的減碳新目標:要比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的排放,分別減量卅二%正負二%、卅八%正負二%。
賴總統擔任副總統四年間的能源轉型,到今年,除了廢核,其餘已確定離達標尚遠。如今宣示新能源轉型和新減碳目標,不免讓人懷疑是真是假。其實要檢驗真假並不難,也不用等到來年。
位於基隆、即將除役的協和火力電廠,能否朝向減碳轉型,便是最適驗證。發電容量一百萬瓩的協和電廠原本燃燒重油,約十年前規畫將轉成發電容量二六○萬瓩,並改燒天然氣。
對照賴總統新減碳宣示,不難看出儘管相較於燒重油發電,燒天然氣每單位可減少二至三成碳排,但發電量卻增至原本的二點六倍。為此,台電要在被定位為「國家門戶」,且追求成為郵輪母港的基隆港口外木山海岸填海造陸,設立天然氣接收站。
也因此,未來的協和燃氣發電廠,其發電碳排計算,除了燒天然氣本身造成的排放,填海造陸和儲運設施工程所用的材料,從開採、運送、加工生產到使用等一系列過程,乃至未來從國外採購天然氣,運送期間所造成的排放,皆須一併納入盤查。最終所帶來的龐大增碳,顯而易見。
未來台灣追求新能源轉型與新減碳目標,環境部將扮演主導角色。如今賴總統既已明確昭告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彭啓明部長正可挾此令牌,擬訂實實在在的減碳路徑圖,引領政府整體,朝向對的減碳方向邁進。而讓協和電廠調頭,便是彭部長可以幫忙賴總統,讓台灣免於奔向不永續斷崖的首要表現。
其中,宣布廢止原配合電廠擴建的第四天然氣接收站計畫,並將低碳發電與供電電網,整合到該電廠當中,不僅可展現追求淨零排放目標決心,更是力爭永續台灣的務實作為。
整體上,此作法在於從原本化石燃料為主的發電,轉型到一整套能加速將充裕但斷續的再生能源最大化的永續組合。其中需要用上的,包括能減少乃至製造負排放的、結合生物能源和與碳捕集與儲存等技術。
對於台灣,生物能屬各種再生能源當中,最具開發潛力,卻長期被忽略的項目。根據國際能源總署預估,到民國一四九年(二○六○年)之前,在兩度 C 情境下,生物能將提供大約十七%累積減碳;並在超過兩度情境下,提供約廿二%的額外累積減碳。
歸納生物能符合台灣追求減碳的主要理由包括:本身既有且易儲存,可協助風、太陽等再生能源擴充,以及和碳捕集與儲存結合,尚可帶來負碳排放。
協和電廠轉型,大可不必花大錢、惹爭議、延宕時間。可搭配鄰近閒置深澳電廠空地及港口,以環島船運,收集全台農、林、產業等殘料,再經過選別、加工成為各類型的燃料,發出在地、低碳綠電。若真能如此,即足證明總統是真心減碳。
修正能源政策 解決台電財務黑洞
2025-01-25 05:21 聯合報/ 陳貴端/逢甲大學教授、曾任職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核四廠興建監督專案小組委員(台中市)
立法院近日通過一一四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立院減列二,○七五億,其中最大筆一千億是經濟部擬撥補台電財務黑洞,但整體歲出預算仍較去年增加七三一億,政府運作仍應不成問題。不過,卓揆稱「刪除撥補台電千億元預算,將影響民生用電的補助,使台電財務結構無法健全」;在野黨則表示「拒為錯誤能源政策背書,絕不容許以納稅人的錢為台電買單。」立法院是人民選出來的最高民意機關,行政院應全力配合民意。
總預算刪減兩千億,其中一千億是經濟部撥補台電財務黑洞預算,涉及政策性、適法性及效率性,且攸關能源政策及確保穩定供電等問題;引發能源政策是不是錯誤?是否應檢討修正?台電財務黑洞原因為何?是能源政策使然?或台電經營不具效率?刪除撥補台電千億預算是不是就能解決台電保證能夠提供充足穩定、價廉、潔淨電能問題?各界爭論不休。要如何解決,筆者試著分述如下:
一、盡速檢討修正能源政策:因核能電廠機組大、效率高,供電穩定、成本低,較不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成為台電供電系統負荷持續曲線重要基載電力,才能有充足電力及低價電費支援工商業發展,提升經濟競爭力,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舵手之一。
然而民進黨政府不考慮核電優點,執意推動「非核家園」。接著須面對核電除役,綠電進度嚴重落後,天然氣機組接收站址、島礁保育問題及中火空汙及南電北送問題均尚未解決;加上全球暖化,冷氣用電需求及台灣對國際的減碳承諾,電動汽機車取代燃油車,發展 AI 產業更助長用電需求,政府能否保證充分供電,讓工商界憂心忡忡。各界均紛紛建議政府檢討修正能源政策,惟執政者不敢撼動非核家園神主牌,現行能源政策仍不能有效解決充分穩定供電問題。
二、台電財務黑洞之因:台電為配合非核家園能源政策,以高燃料成本之天然氣及煤取代低燃料成本之核能,同時為發展綠能,初期高價收購太陽能及風電;然而俄烏戰爭及以哈戰爭使燃料價格飆漲,供電成本大幅提升,但我國電價費率仍低於供電成本。政府雖已撥補三千億,仍無法解決台電的財務黑洞,及各界關心的電力供應與電價調整及對物價、環安及經濟的衝擊。
政府應盡速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畢竟靠連年漲電價及政府編預算補貼台電虧損,財務黑洞是填不滿的,且違反市場法則及使用者付費原則。近日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說:就算再補貼兩千億台電還是會虧損,電價還是會上漲,基本原因還是「能源政策錯誤」。他認為政府應承認錯誤,並發展新型核能發電(SMR),這才是正規作法。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亦認為,核電可彌補風電太陽能不足,且經濟實惠,相較天然氣,一年可望省下數千億。
筆者建議,行政院應傾聽民意並多與立院溝通,檢討修正能源政策,考慮調整供電系統,減少燃氣、燃煤配比,積極開發綠能,遵循「以核養綠」全民公投民意,發展新型小型核電,或讓核二、核三延役或重啟核四。此外,解決台電財務黑洞應避免政治干擾,回歸專業領導、專業有效率經營,積極開發新電源,讓電價反映供電成本。有合理報酬,才能永續經營,不能再以納稅人的錢與長期補貼的錯誤政策,讓台電財務黑洞繼續下去。
且拋開仇恨 讓台灣前行
2025-01-25 05:29 聯合報/ 朱楠賢/退休公務人員(台北市)
一一四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三讀通過後,賴清德總統表示完全無法同意,卓揆亦表示有諸多窒礙難行之處,民進黨立委、基層民代也大張旗鼓配合公民團體推動大罷免行動,媒體輿論也分成兩派各自闡述,整個國家社會看來是僵住了。
三讀通過的預算案是否合理,兩方陣營應盡快並盡量透明化詳列理由以示大眾。在藍白方面,應逐筆說明刪除或遭凍結之處,還有統刪相關預算科目一定比例的具體理由。綠營方面,也要具體說明刪除或凍結預算後,哪些施政業務受影響,其影響範圍及程度如何,讓人民來判斷。不要任由媒體、網軍帶方向。
賴總統日前才剛說:「在福爾摩沙,沒有什麼仇恨放不下;也沒有什麼不快過不去。」如今他又表示完全無法同意所通過的預算案,也因此連同其他通過的法案,如憲法訴訟法修正案等,往往採行的應對作法,不是提覆議就是提暫時處分與聲請釋憲。賴總統就任逾八個月,行政團隊就在這個漩渦裡耗掉大部分的心力與時間,別忘了,人民即將檢驗賴總統就任一年的施政成績啊!
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去年二月發布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民主指數,在全球一六七個國家地區中,台灣排名第十,居亞洲之冠。台灣也符合 EIU 定義的「完全民主」,評比的五大項目為「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公民自由」、「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但如果政府一再的提暫時處分及申請釋憲,動輒以司法權凌駕立法權,勢將有礙政府正常運作並解構原本穩定的政治文化。
賴總統不惜以對立立場來看待一一四年總預算案,已錯失憲法所賦予其擁有的院際間調解權,不過總統還是可以遞出橄欖枝,一方面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三項規定「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透過適當安排,賴總統主動於下會期赴立法院說明其國家施政方針尋求支持;另一方面,也明白要求民進黨全體黨工及黨職人員勿參與民間大罷免活動,相信在野政黨會感受到賴總統的善意。當然,在野黨領袖也要呼應並停止以罷制罷的計畫。
英國首相施凱爾曾說過「如果我問各位,你是否相信你的孩子會活在一個更好的英國,我知道太多人會回答『不會』,所以我帶領的政府將努力奮鬥,直到各位願意重新相信為止。」他強調重建政治信任的重要性,另外他也對執政團隊要求:「讓『服務公眾』與『尊敬』重返政治,讓吵雜表演的時代結束;面對你們生活中的種種,我們也將更加審慎而不張揚。」強調了放下糾葛,執政團隊胼手胝足拚施政的重要性。
台灣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筆者還是要呼應賴總統所提「在福爾摩沙,沒有什麼仇恨放不下,沒有什麼不快過不去」的呼籲,大家一起攜手往前行吧!
只想奪權 大罷免就是大獨裁
2025-01-25 05:29 聯合報/ 羅智強/立法委員(台北市)
立法院通過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兩兆九千二百四十八億,比去年增加七二三億元,不僅創史上最高,更較馬政府時成長一兆元。賴政府卻還哭天搶地喊窮,造謠政府將癱瘓,國家要滅亡。
農業部預算大增八十二億元,竟指業務將被影響,媒體日後採訪要自備衛生紙、手電筒和發電機。體育署預算比去年增加十九億元,綠媒卻造謠預算被刪十一億元,將影響國手出國比賽。連中華電信海底電纜老化斷裂,數發部也竹篙湊菜刀,硬扯預算被刪。
總預算已是歷史新高,為何造謠國家隊還要全面啟動?目的就要挑動仇恨,把善盡預算把關職責的在野黨立委,塑造成十惡不赦、惡貫滿盈,激化大罷免潮。
賴清德在元旦談話時喊出「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可以匯聚更大的民主力量,展現主權在民的真諦」,假民主之名,為大罷免鳴槍。他日前更在中常會上強調罷免的正當性,指「公民團體自發性的推動罷免行動,代表的是公民社會最真實的聲音」,要民進黨尊重,傾聽全體國人的心聲。
但賴清德自己有傾聽國人心聲嗎?新國會智庫最新民調顯示,六十一%的民眾反對大罷免,贊成的只有廿七點七%;美麗島電子報民調也顯示,只有十七點八%的民眾認為有必要罷免自己選區的立委,七十二點一%的民眾表示沒有必要。兩份民調都顯示,大罷免僅是政客的訴求,沒有打動一般民眾,即便於深綠選區也難獲民眾支持。
賴清德並沒有傾聽國人心聲,而是選擇與民意對幹。但在野黨又豈會坐視被罷?「熱戰」不可避免,藍綠互罷下,可能讓本就不贊成罷免的民眾更感厭惡,沒有一案成功,白忙一場;或是互相罷免幾個席次,但打成平手,一樣還是白忙一場。
縱使民進黨真能成功拉下一、兩席國民黨立委,也還是難以取得國會過半席次,更有可能因為奪權陽謀被拆穿,民進黨被罷免的立委反而多於國民黨。
無論哪種結果,都是勞民傷財,加劇朝野對立。明明是少數總統、少數執政,卻不願與在野黨誠意溝通,合作推動施政,只想獵殺奪權。賴清德上任僅半年多,就把台灣搞得天無寧日,政壇遍地烽火,坐實他所謂「更大的民主」,只是更大的專制,大罷免就是大獨裁。